貨幣主義

貨幣主義

貨幣主義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學派。以挑戰凱恩斯主義的面貌出現。其領袖人物為米爾頓·弗里德曼。他在1976年10月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貨幣主義用經濟政策的滯後性質反對根據情況而制定的貨幣政策,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即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宣布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貨幣增長率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基本信息

研究簡史

(圖)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逝世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逝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雖然在刺激生產發展、延緩經濟危機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時卻引起了持續的通貨膨脹。貨幣主義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M.弗里德曼。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該學派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K·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點,此後被廣泛沿用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之中。弗里德曼從50年代起,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相標榜,向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提出挑戰。他在1956年發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一文,對傳統的貨幣數量說作了新的論述,為貨幣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圖)貨幣主義貨幣主義

貨幣是難以想像的奇蹟。但有了貨幣,起碼造成了兩種困惑:在理論上貨幣造成了從個體經濟學到總量經濟學的鴻溝,而在現實中則觸發了通貨膨脹或緊縮,使經濟出現波動。這兩件事情都不好辦,所以只要能解釋其中的一個就足以名垂青史,要是能兼顧之,那只能稱之為大師了。人們可以找到一位這樣的大師,他就是弗里德曼。由於其在貨幣數量論上的傑出貢獻,榮膺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且作為反通脹的旗手,與凱恩斯主義鏖戰不休,最終在二戰後全面確立其貨幣主義的地位,正由此,有人將弗里德曼奉為貨幣學派的祖師爺,儘管弗里德曼認為祖師爺應該是歐文.費雪。

弗里德曼考察了不少例子,主要是集中在戰爭時期,耐人尋味的是,弗里德曼對中國問題的關注。弗里德曼訪問過中國,並且向當時的領導人進言,這恐怕是促成弗老思考中國問題的原因。戰時由於政府出於軍需考慮大量發行貨幣,往往導致通貨膨脹。弗里德曼對中國國民黨最終潰敗的解釋也落腳於國民黨引發通脹,但是卻沒有適當的終止手段,以至於貨幣貶值幾萬倍,在極端的時期,農民不得不使用耕牛和大米作為貨幣,因為政府發出來的貨幣價值還低於手紙。這樣從對貨幣的不信任,引發了全面的對政府以及四大家族的不滿,最終導致了國民黨的垮台。

此後,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們在理論細節方面不斷進行琢磨補充,並且利用美國有關國民收入和貨幣金融的統計資料進行了大量經濟計量學方面的工作,為他的主要理論觀點提供經驗材料的論據。自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日益劇烈,特別是1973~1974年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劇烈的物價上漲與高額的失業同時並存的“滯脹”現象(見停滯膨脹),凱恩斯主義理論無法作出解釋,更難提出對付這一進退維谷處境的對策,貨幣主義開始流行起來,並對美英等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貨幣主義的代表在美國有A.C.哈伯格(1924~ )、布倫納和L.C.安德森等人,在英國有D.E.W.萊德勒(1938~ )和J.M.帕金(1939~ )等人。

基本觀點

弗里德曼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一文中認為,貨幣數量說這個詞語只是表示一項研究方法,而不是一個具有確定意義的理論的名稱。它是關於貨幣需求的理論,而不是產出量或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的理論。在這篇論文中,弗里德曼在凱恩斯流動偏好函式基礎上作了一些發展補充,建立自己的貨幣需求函式。

(圖)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命題:
①貨幣需求函式是一個穩定的函式,意指人們平均經常自願在身邊貯存的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數(如人們的財富或收入、債券、股票等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式關係。弗里德曼還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與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增加)0.15%,於是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減)1.8%,這就意味著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

②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么,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式是穩定的函式,正在於儘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係。

(圖)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③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貨幣是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分野的標誌,有了貨幣,一切經濟行為就大為不同。實際上,很難想像一張100元的人民幣可以用拉兌換各種商品,只是這個交易行為已經習以為常。而仔細深究起來,卻非常可怕,因為這畢竟只是一張紙,但居然整個社會對此毫不懷疑地接受。這其中的關鍵還在於人們相信政府信譽。不過這一點實際上很脆弱,至少弗里德曼對貨幣史的研究告訴人們,政府的可信度並不高。或者說,政府並不是必要的。

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資本主義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凱恩斯主義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如每年增加 3~5%)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區別

貨幣主義的核心命題是貨幣在經濟活動中最重要。政策主張貨幣發行增長率要保持一個不變的速度,讓經濟中的個體對通貨膨脹有完全的預期,這種貨幣機制被稱為弗里德曼規則。除此,不要對經濟活動有任何干預。

合理預期派與貨幣主義  
70~8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合理預期派認為,預期在決定物價和產量的進程中居於最重要地位,因為企業和居民戶將及早懂得判斷經濟事變,從而他們會完全預料到政府的行為,並在事前採取行動來抵消政府的政策措施,所以,任何具有穩定作用的經濟政策的前途是暗淡的。甚至在短期內,也只有未被預料到的政策行動才會對真實產量有影響。這樣,合理預期就與極端貨幣主義觀點聯在一起了。

相關學科及流派

經濟學、總量經濟學、比較經濟學、財政學、發展經濟學、激進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勞動經濟學、數理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經濟計量學、城市經濟學、服務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價格經濟學、農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奧地利學派、邊際效用學派、供給學派、劍橋學派、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重農學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