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片長82集,是在充分虛構、戲說基礎上,展現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後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古裝電視劇,由周志方編劇、吳子牛執導,於2005年1月19日開機拍攝,6月初殺青。2007年1月27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但在播完前40集後暫時停播,直到4月23日才開始播出後42集。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大唐王朝最高統治地位.。成為唐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太宗,北方草原民族首領頡利一直窺視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立根基未穩之時親率20萬鐵騎,威逼長安,兵臨城下,唐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國家民族生死存亡,危急關頭,生性強悍善於用兵李世民,處亂不驚,親率六騎渭水,便橋迫使頡利大軍退兵。李世民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向豪強頡利媾和,以換取國家生養發展時間。艱難抉擇,從而使國家避免了覆亡危險。胸懷大志、性格堅韌唐太宗,決心儘快帶領軍臣民眾,振興大唐,征服稱雄北方多年頡利部。實現國家一統。以後三年多時間裡,李世民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一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戰鬥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夠與突厥鐵騎爭鋒騎兵,唐朝對荒漠梟雄反擊戰終於打響。按照李世民精心計畫,一支具有超強作戰能力精銳騎兵千里迂迴到頡利大軍背後發起突襲。飽含報國熱情大唐將士同仇敵愾。

贏得了著名定襄大捷,唐太宗以超凡勇氣和軍事才能統帥唐軍,一舉打敗北方強大頡利部,實現了國家大統一戰爭過後,太宗李世民為了讓國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設軌道。竭力摒棄仇恨實行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於災荒中數十萬頡利部眾遷徙到內地,將良田劃給們耕種,讓頡利部絕處逢生這次規模宏大人口遷移拯救了草原百姓們。深為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一,博大胸懷所感染幾百年間兵戈相見積澱下來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兒女在大唐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共建東方強國進一步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歷經多年戰火貞觀初期唐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年僅二十九歲李世民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為國家選擇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設道路,推行了一系列開明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把理政重點放在支持促進農桑上,大膽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虛心納諫,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一幅用熱血和汗水描繪盛世鴻圖,開始展現在中華這塊曾經多災多難遼闊大地上。李世民也因為文治武功上不凡建樹,而被史學家公認為中國古代最有作為封建帝王。

初唐,在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天下由動盪走向安定的特殊歷史時期,湧現出了大批不凡人物,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他們之間既有為了共同理想抱負和衷共濟奮鬥的,也有為了不同階層利益劍拔弩張較量的。本劇對這些人物進行了深入刻畫。對他們智慧展示和人性挖掘 精彩紛呈,特別是出現在本劇中一組貞觀年間著名政治人物,如正面角色中有“房謀杜斷”盛名房玄齡、杜如晦頗有謀略乾臣長孫無忌等,名諫臣魏徵,大智者岑文本良將李靖、李勣等。他們性格鮮明,遭遇各異彼,此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的還結有恩怨。但對太宗李世民則絕對忠誠。對國家絕對忠誠。唐太宗以過人 領導力,舉重若輕地駕馭著這些身負超凡智略英才,做到了治國與治人完美結合。

《貞觀長歌》唐初戰爭與和平雄渾史詩此背景下一代雄主唐太宗皇室成員之間,也隨著歷史脈絡宕盪起伏經歷著一次次悲歡離合。本劇根據李世民幾個兒子爭奪儲位真實歷史事件,藝術地編織了廢立皇儲曲折故事。通過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與長孫一脈三個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間儲位之爭布置了大量懸念。矛盾衝突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國家重任民族未來選擇,讓李世民經歷了深重情感煉獄。長期封建君王責任和父子之情間徘徊,不斷遭受著心理折磨,不過理智最終戰勝情感,通過長期考察選定了聰明仁愛皇子李治,作為自己接班人。扶助繼承了帝位。使得貞觀政治路線得到延續,李治繼位後,唐朝又開始了另一個興盛治世“永徽之治”

《貞觀長歌》一部歷史正劇,但它又抒寫了以幾段愛情故事,或浪漫或壯美或悲情。劇中巧妙地安排了有確切記載唐太宗與鄭姓女子婚姻風波,情與法之間太宗做出了理智選擇,留下了有情人未成眷屬遺憾。卻捍衛了禮法尊嚴,劇中女主角安康公主與一位商人和一位曾浪子功臣子弟間愛情,則波瀾起伏一詠三嘆令人盪氣迴腸。這些愛情故事有機地融入了緊張尖銳宮廷鬥爭之中,讓作品平添了幾多絢麗色彩通過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結合,《貞觀長歌》既向觀眾展示了一幅英雄輩出風雲際會壯麗畫卷。又讓人們領略到了處民族大融合時代里和諧開放、浪漫多彩盛世唐風,使得作品成為了一曲歷史長歌愛情長歌!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唐國強 .... 唐太宗

唐國強飾唐太宗 唐國強飾唐太宗

張瀾瀾 .... 安康

聶遠 .... 李恪 

陳寶國 .... 杜如晦

張鐵林 .... 羅藝
杜志國 .... 侯君集

曹培昌 .... 長孫無忌 

王繪春 .... 岑文本 

劉毓濱 .... 房玄齡
董子武 .... 魏徵
韓再芬 .... 長孫皇后
孫飛虎 .... 封德彝 
譚非翎 .... 竇義

張瀾瀾飾安康公主 張瀾瀾飾安康公主

塗們 .... 碩利可汗
洪宇宙 .... 突利可汗
張山 .... 李績
萬弘傑 .... 李承乾 
饒敏莉 .... 海棠
王東輝 .... 李泰
馬浴柯 .... 李治
畢海峰 .... 李靖
白慶林 .... 阿史那雲
溫浩 .... 李佑
張丹峰 .... 慕寬
王家赫 .... 獨孤謀
祁瀟瀟 .... 鄭麗婉
司源 .... 馬周
宗峰岩 .... 閔國器
韓再芬飾長孫皇后 韓再芬飾長孫皇后

劉莎 .... 綠袖
楊洪濤 .... 王德
嚴建升 .... 馬宣良
劉海波 .... 權萬紀
王正佳 .... 程懷亮
王寶江 .... 柴哲威
張鴻銘 .... 趙士達
張喜前 .... 鄭仁基
劉海濤 .... 施羅疊
國永振 .... 勃帖
慶士 .... 張玄素
白德彰 .... 蕭瑀
.... 常勝
.... 樊興
唐嫣 .... 采磯
席與立 .... 楊妃
李鵬 .... 夷男
于洋 .... 恆連
衣無塵 .... 常何
高成生 .... 趙恭
聶遠飾李恪 聶遠飾李恪

武強 .... 遲德立
孟和烏力吉 .... 阿史那 思摩
周廣真 .... 執失思力
契那日圖 .... 契芯何力
陳甘霖 .... 趙元楷
牟鳳彬 .... 禇遂良
徐敬義 .... 竇福
孫捷 .... 雨晴
馬冬 .... 崔賢
鄧娜 .... 靈兒

職員表

出品人:朱彤;李康生;陳建國;羅山
製作人:高成生;郭依全;陳建國;陳建平;朱誠;羅山
導演:吳子牛
編劇:周志方
配樂:徐曉明
配音導演:程寅
作曲:王黎光

內容簡介

第1集
武德九年夏,李世民正欲行登基大典,傳來了鎮守要塞涇州的隱太子建成死黨羅藝起兵叛亂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訊息,他派兵圍攻,卻不知北方草原統治者頡利正秘密率兵南下謀取中原。頡利他得悉羅藝叛亂,決定繞道隴西小道偷襲長安。眾部族首領各有所圖,頡利的號令難以貫徹,無奈之下,他忍痛下令殺死違令奪取羅藝軍糧的堂叔哥倫,震懾住了眾人。李世民趕到涇州,見敵人城防堅固,正準備讓李靖避開堅城,先派人奪取羅藝糧倉以打亂敵人軍心,卻從俘虜口中得知頡利部將已經奪取了羅藝的存糧,李世民敏銳地判斷出頡利誘使自己與羅藝相爭,實際上卻已間道南下,果斷 決定與羅藝講和,回援長安。回到長安,李世民遇到長孫無忌要殺魏徵等建成遺黨,他下令開釋魏徵,並採納魏徵改禮葬建成的勸諫,對太子遺黨寬大處理。李世民還對魏徵委以重任,魏徵深為李世民的大度折服,決定改變為建成殉葬的初衷,留下來輔佐李世民。
第2集
 頡利占領武功後,與他不睦的二汗突利和部族首領契必何力等卻遲遲沒有到達,頡利出於對他們的戒備,沒有立即攻取長安,他派心腹執矢思力為使勸李世民出降,試探對方虛實。李世民識破了頡利的 圖謀,一反慣例扣下了來使。李世民與群臣商議應對危局之策,僕射封德彝認為應遷都暫避頡利鋒芒,李世民卻拒絕了他的建議,堅持守城待援。出於對局勢的憂慮,杜如晦勸李世民速立太子。李世民派人召兒子李承乾和李恪回京,李承乾在路上遭遇建成遺黨追殺,多虧長史范興和侍衛常勝拚死將他救下。岑文本護送李恪回京,李恪之母楊妃對岑文本的才識十分賞識。羅藝得知頡利南下,撕毀與李世民的 協定,形勢更加危急,封德彝自告奮勇去勸說羅藝,羅藝說自己不信任李世民,封德彝暗示羅藝可以把李承乾要到軍中做人質。羅藝答應了封德彝,再次與李世民講和,真實目的卻是想讓李世民放心地與頡利決戰,自己好漁翁得利。
第3集
生性懦弱的李承乾求舅舅長孫無忌到父親面前幫自己說話不要去羅藝營中做 人質,長孫無忌卻逼李承乾主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動向李世民請纓。長孫無忌向李世民建議重用放馬奴出身的范興出任兵部侍郎抵禦頡利,遭到封德彝等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們的反對。李世民當眾訓斥了長孫無忌,事後,李世民向他和范興道出心中苦衷,長孫無忌深為所動。頡利大軍對長安形成合圍,唐軍援兵尚未到達,李世民決定冒險把城中主力交給侯君集設伏於一翼,其他幾路廣布疑兵,擺出一副與敵決戰的架式,虛虛實實,打亂頡利部署,為主力回援贏得時間。侯君集提出把自己的精銳部隊飛虎軍留下來保護李世民,遭到李世民 拒絕。李世民心知情況十分危急,部署完兵力,他秘將一包毒藥交給太醫孫和,叮囑他頡利軍如果攻進 長安,就立即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淑妃服下。談話被長孫皇后聽到,她十分難過,認為到了這樣的緊急關頭,李世民寧可殺死也不願落入敵手的女人應該是自己。
第4集
 頡利兵臨城下,為了迷惑對手,拖延時間,李世民帶六騎與頡利二十萬鐵騎對峙於渭水便橋。李世民的從容不迫讓生性多疑的頡利一時不敢輕取妄動。侯君集伏擊頡利右翼得手,而左翼的突利等又不肯出力,李靖等率唐軍主力回援,頡利決定暫時退出戰場。侯君集的飛虎軍只剩下十一人,李世民莊重地檢閱了這十一個殘兵。長安城中流傳著頡利已經破城的 謠言,長孫皇后指揮宦官的侍衛守城,穩住了局面。孫和卻誤信了敵軍入城的傳言,毒死了淑妃,這讓李世民十分悲痛。由於頡利兵指長安,許多建成遺黨紛紛起事,李世民左支右絀,范興向李世民建議傾國庫之財買退頡利。李世民召來史官岑文本,希望他不要把這一筆記下來,遭到岑文本的拒絕,其才識讓李世民十分欣賞。頡利決定接受李世民的財寶退兵,他告訴心腹執矢思力自己草原各部族剛剛統一,人心不齊,難成氣候,必須把人心凝聚起來,才能和李世民再爭高下。
第5集
頡利退後,羅藝引兵東撤,與李世民部下程知節發生衝突,封德彝以為李承乾必死無疑,不料長孫無忌早買通了羅藝部將楊岌,殺死了羅藝,將李承乾救回。李世民對長子的表現十分感動,決定立其為太子,大失所望的封德彝被氣得病倒。一向自視頗高的李恪十分氣惱,遭到楊妃的訓斥。李世民應范興之請將其貶往綏州,囑他謀劃北伐擊破頡利之策。送行時,遇到逃離家園的百姓,李世民心情十分沉痛,下決心要建設 強大國家。為了 解決流民問題,李世民召魏徵回京商議對策。魏徵與封德彝發生了爭論,魏徵認為天下可以大治,治流民要從治本開始,封德彝持悲觀話調,認為大亂後不可能大治。李世民因勢利導,在朝廷里掀起了一場大爭論,初步形成了人人敢言的 政治風氣。最後又採納魏徵主張,決定撫民以靜,求天下大治,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

第9集
李恪來到頡利營中,他不亢不卑,迫使頡利答應以出人意料的低價碼放回了被擄去的唐朝軍民。阿史那雲讓父親邀請李恪去家中做客,李恪以國事重過家事為由拒絕了邀請,阿史那雲甚為失望。李恪回到京城,長孫無忌請求李世民重賞他,岑文本提醒李恪做新王不可功勞大過太子,李恪向李世民請求免去賞賜,李世民對李恪的膽識十分欣賞。為了幫助外甥在李世民面前固寵,長孫無忌讓李承乾請旨為李建成等掃墓,李世民嘴上雖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然不悅,但一直對殺兄負疚的他實際對李承乾的做法十分感激。李承乾和長孫無忌掃墓途中遇到從雲中逃出的隱太子舊將孫達,一番搏鬥,孫達逃走。李承乾回宮後要李世民加強戒備,李世民卻對孫達不屑一顧。
第10集
連日大雨,李世民發現李承乾和侍衛們一起替他值更,並因此患病,這讓李世民大為感動,不光任用李承乾的老侍衛常勝出任左屯衛中郎將,還把疏通漕運往邊關調糧的重任交給了李承乾。漕運斷絕,長安糧價暴漲,竇乂下令將自己囤積的大量糧食暫不出賣,等待價格上漲。連日陰雨。李世民寢宮地勢太低,風濕發作,十分痛苦,李承乾提出給父親修一座翠微宮,遭到李世民拒絕。李承乾在酒肆中聽到百姓議論李承乾不如李恪有本事,這讓李承乾很不痛快,常勝痛打議論李承乾的聽書人。常勝流落到長安的未婚妻采磯和父親常三多上前認親,常勝否認自己和他們沾親帶故,這令常三多等十分傷心。李承乾領著常勝等到太倉中,十分憂慮地告訴常勝,百姓都說他不如李恪,如果不能按時修通永通渠,倉中糧食用盡,他這個太子就更抬不起頭來,倉守胡成勸李承乾不要著急,他領著李承乾等來到一處秘密糧他,裡面囤糧四十萬擔,這讓李承乾大吃一驚。

…………………………………………

角色介紹

 一,唐高宗李淵

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的祖父李虎,是後魏的隴西郡公,官最高到太尉,死後追

李淵 李淵
封唐國公,這就是後來李淵所建大唐年號的來歷。李淵的父親繼承了唐國公的封號,在北周時任柱國大將軍。在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出生於長安,僅七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稱號。因為有了較高的出身,加上他本人的豁達與寬厚,才幹出眾,因此威望很高。他的妻子竇氏也是隋朝貴族出身,作為一名難得的賢內助,竇氏對李淵的作用不可忽視。
李淵原來做過刺史,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後來任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公元613年(大業九年),隋煬帝征伐高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這時,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後來 失敗。在這期間,李淵奉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在615年調任山西、河東,到達龍門時,遇上了母端兒農民起義,李淵領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餘人,實力大增。第二年,他升為右驍衛將軍,任太原道安撫大使,從此落腳太原,經營後來的起家之地。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成為一地最高長官。這裡糧草充足,兵員廣闊,李淵在此紮下根來,開始 積蓄力量。
公元611年(大業七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全國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義軍。後來逐漸形成三支主力,即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
李淵就以討伐劉武周為名,開始招兵。617年(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布的檄文里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豺狼充於道路”,因此,李淵要廢掉昏君隋煬帝,尊為太上皇,然後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其實,這僅僅是李淵的一種號召天下的策略而已,等時機一成熟,他便自己稱帝了。
李淵剛從 太原起兵,瓦崗寨領袖李密便寫信給李淵,想和他結盟共圖大計,實際上是想讓李淵尊他為盟主。李淵收到信後,非常高興,他當時正需要有人為他阻擋中原還沒有被消滅的隋朝軍隊,使他免去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拿下長安。於是李淵給李密回信,對李密極力吹捧,說自己沒有取代隋朝之意,這就是李淵自己所說的“卑辭推獎以驕其志”的計策,先麻痹李密,讓他阻擋中原的隋軍西進。李淵充分利用了李密驕傲自大的缺陷,在開始吹捧李密,等長安拿下後,李密投靠他時又設計鋤掉了這個隱患。 
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直接入關中的建議,分兵攻長安。等圍攻長安成功建立唐朝之後,又繼續圍困,到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正月才最終占領河東。占領之後又下令禁止擄掠百姓,受到百姓們夾道歡迎。在617年(隋大業十三年)的十一月,李淵擁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所以後來李淵便以“武德”為自己在位時的年號),李世民為秦王。這實際是在為以後稱帝搞一個過渡。
到618年(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勒死了隋煬帝。然後立秦王楊浩為帝,自己做大丞相。隨後領兵十萬北上,但被李密打敗,宇文化及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東),毒死楊浩,自己稱帝,建立鄭國,第二年,過了皇帝癮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竇建德殺死。
隋煬帝一死,李淵便甩開了隋恭帝,在618年(武德元年)逼楊侑禪位,稱帝建立唐朝,改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
經過年的努力,李淵之子唐太宗李世民先後招降、 消滅了李執、竇建德、王世充、薛舉、劉武州、梁師都等 武裝力量,最後完成了李淵沒有完成了統一大任,徹底結束了隋末以來的大亂局面。

二,玄武門之變

李淵有三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吉。評書、戲劇、電視中那個“瘦小枯乾、力舉千

李建成 李建成
斤”的李元霸是 虛構的藝術人物。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後,李淵詔立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後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占領長安。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 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 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淵告發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陰謀,李淵決定次日詢問二人。李建成獲知陰謀敗露,決定先入皇宮,逼李淵表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親自帶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內。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發覺不對頭,急忙拔馬往回跑。李世民帶領伏兵從後面喊殺而來。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無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東宮的部將得到訊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隊在玄武門外發生激烈戰鬥,尉遲敬德將二人的頭割下示眾,李建成的兵馬才不得已散去。
之後,李世民跪見父親,將事情經過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八月...癸亥,詔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甲子,太宗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赦天下;關內及蒲、芮、虞、泰、陝、鼎六州免租調二年,自餘給復一年。),李淵禪位與李世民。李世民 登基後尊父皇李淵為太上皇,冊封長孫無垢為皇后。

三,貞觀之治

李世民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李世民年號為“貞觀”,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魏徵 魏徵

“貞觀之治”主要特點是三個方面:
一,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有一次,魏徵進諫,言辭激烈,傷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後宮,大為惱火,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為此卻向唐太宗祝賀道:“今天魏徵能直言不諱,正說明遇上了明主,我自當祝賀。”唐太宗不覺轉怒為喜,厚待魏徵如初。魏徵逝世以後,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 鏡子了!”
二,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 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三,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里的 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唐太宗患有氣喘病,在長安居住的宮殿潮濕,容易犯病,臣下奏請在宮中建個暖閣讓他居住。唐太宗卻說:“破土興工,花費很多,當年漢文帝將起露台,因惜十家之產而作罷。我功德不及漢文帝,更不可浪費民力。”長孫
皇后更是帶頭垂範,所使用的一
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 (待續)

音樂原聲

片尾曲《誰的夢向天闕》
作詞:朱海
作曲:王黎光
演唱:張瀾瀾
歌詞:
誰的夢向天闕,
冷月邊關
狼煙走牧笛來
不見大漠荒原
誰的愛讓天下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萬方奏樂
金銀散人心聚
還看綠水青山
上下五千年
大夢無邊
夢回大唐可看見
遺留的詩篇
縱橫九萬里
大愛無言
一曲長歌可聽見
撥動的和弦

註:以下在電視劇主題曲中刪掉了
誰的夢為江山
盤點冷暖
日月歌 天地鼓
了斷風雨恩怨
誰的愛情未了
古今流傳
乾坤和 百姓樂
迎來太平人間
上下五千年
大夢無邊
夢回大唐可看見
遺留的詩篇
縱橫九萬里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大愛無言
一曲長歌可聽見
撥動的和弦
上下五千年
大夢無邊
夢回大唐可看見
遺留的詩篇
縱橫九萬里
大愛無言
一曲長歌可聽見
撥動的和弦

幕後花絮

重大紕漏

人物篇
1、獨孤彥雲與獨孤謀是否是父子關係?

印證:史書上無記載。
電視劇版《貞觀長歌》中,獨孤彥雲與獨孤謀兩人是父子關係,但史書中並無此記載。杜教授說:“據相關史料記載,獨孤彥雲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人,參與過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記載說是安康公主下嫁獨孤彥雲,所以很有可能獨孤彥雲與獨孤謀為同一人,獨孤為複姓,謀為名,彥雲可能是其字。” 
2、叛臣孫達是否是刺殺太子之人?
印證:此人是杜撰的。
據史書記載,李建成的舊部中並沒有孫達此人。孫達是編劇添加的。
3、安康公主喜歡的慕一寬是否為竇義之子?
印證:兩人戀情是杜撰,史書上無慕一寬此人。
“竇義是唐代的一個大商人,歷史中確有此人。”李教授說。而劇情中“慕一寬為竇義的兒子,安康公主喜歡上了慕一寬”一幕,史書中並沒有記載,慕一寬此人也是編劇虛構添加的。
4、范興是否是李世民身邊的親信?
印證:范興、遲德立等人均為虛構人物。
至於劇中說范興是李世民身邊的大臣,但李教授稱史書記載中並沒有此人。還有遲德立也是虛構的人物,史書記載中並沒有。 
情節篇
1、李恪來到頡利營中,迫使頡利答應以出人意料的低價碼放走被擄去的唐朝軍民。阿史那雲讓父親邀請李恪去家中做客,李恪以國事重過家事為由拒絕了邀請,阿史那雲甚為失望。
印證:唐史學上沒有這一段。
2、長安城中無糧,李世民讓太子修渠運送糧食
印證:史書上也沒有這些內容。
3、頡利大軍對長安形成合圍,唐軍援兵尚未到達。部署完兵力後,李世民秘將一包毒藥交給太醫孫和,叮囑他頡利軍如果攻進長安,就立即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淑妃服下。
印證:李世民的淑妃是哪一位,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純屬虛構。
唐代後宮除皇后外有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其中四夫人為:貴妃、德妃、淑妃、賢妃。即淑妃指其人在後宮中地位第四,並非特指某個人。
4、武德九年夏,李世民欲行登基大典,鎮守要塞涇州的羅藝起兵叛亂,這時北方草原統治者頡利得悉羅藝叛亂訊息,決定繞道隴西小道偷襲長安。眾部族首領各有所圖,頡利的號令難以貫徹,無奈之下,他忍痛下令殺死違令奪取羅藝軍糧的堂叔哥倫,震懾住了眾人。
印證:這些在史籍上根本沒有記載,全是編劇杜撰的。

服裝與道具篇

1. 李世民篇:
“貞觀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無旒,金飾玉簪導,組帶為纓,色如其綬”“黑領、皂領”這一點比較符合《新唐書 輿服志》的記載,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隱約可辨,遺憾的是不夠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紋。只是蔽膝的顏色與車服志里朱紅色的記載略有出入;
而“長歌”版太宗就隨和多了,不拘禮儀地穿了幞頭便服。再說幞頭,按唐代的習慣,穿幞頭要搭配窄袖圓領袍衫,就像我們如今穿T-shirt會搭休閒鞋一樣,但雖說看不到領子,但可以斷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裝)。好吧,就算裡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寬度還是趕上了宋代的時尚。雖然是宋代正裝,但在隋唐時期就已經出現,並盛及一時了。
2.燕居篇:
貞觀之治版李二郎穿金色圓領袍衫、黑色結式幞頭;另一張穿了當時流行的胡服,小翻領配袍衫,這一身裝束相當於今天的牛仔短袖,比較襯這隴右出身的陽光小伙。
長歌版李世民穿的是半臂?比甲?中袖褙子?特別是那頂拉風的展腳幞頭--其實根本就是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兩隻耳朵(明代)。幞頭,又稱袱頭,始創於後周武帝,後周以三尺皂絹向頭後幞發,故稱為幞頭。其形式有圓頂、方頂之分,有軟裹,硬裹之別。將巾的兩腳繫結在頭上,另兩腳則結於腦後併攏下垂,稱之幞頭腳。幞頭腳開始不過是兩根帶子的剩餘部分,質軟而下垂,故名“垂腳”或“軟腳”。後來將這部分加長,而有所謂“長腳羅幞頭”,但仍然是軟的。可是後來又產生了硬腳幞頭,這種類型的幞頭初見於神龍二年(702年)的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腳中除用絲弦骨外,也可以用銅絲或鐵絲為骨,所以硬腳常翹起,故又名“翹腳”。思想保守的人士一般看不慣這種幞頭腳。這種硬腳到了晚唐時仍有持非議者。因此,武德、貞觀年間最為常見的還是平巾幞頭、結式幞頭、軟腳幞頭。
3. 冕服篇
《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的天子十二章冕服如下:“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廣八寸,長一尺二寸,以板為之,黑表,纁里,無旒,金飾玉簪導,組帶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大裘,繒表,黑羔表為緣,纁里,黑領、襟、襟緣,朱裳,白紗中單,皂領,青襟、襈、裾,朱襪,赤舄……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畫,裳繡,以象天地之色也。”(需要提一句,唐代的禮官天子在“冕旒的有無”“十二章紋大裘冕是否必須不論啥季節都穿羔皮”的問題有過商榷調整)
嚴格說,海量使用明黃還是在清朝。二十四史的輿服志都很明白地寫了天子祭服、朝服的配色:幾乎一鏟子“玄衣纁裳”--就是近似黑與紅的搭配。長歌版大唐太宗不僅整天金黃幞頭袍衫,還遍身金黃冕服地劍指蒼穹大吼。
4.長孫皇后篇
服裝設計師一般都有明顯的個人偏好,相比新《神鵰》里服裝那蝴蝶結狂熱,長歌里的服裝師本不算標新立異,他(她)不過是個立領愛好者罷了,可惜的是,他錯誤地參與了唐代的服裝設計,於是乎,唐女突厥女,民女貴婦清一色立領……建議足下今後主攻明清。貞觀之治中的髮髻與髮飾很有唐味,但唯一遺憾的是,婦女們都喜歡披髮,可惜。此外,長孫皇后的禮服與壁畫較接近。但於禮志上嚴格的場合性來看,仍不是很嚴謹。唐代后妃仍然延用周禮定製的“三翟”,但多加了一種“鈿釵禮衣”。中國后妃的翟衣作為祭服、朝服,相等於帝王的冕服,可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任何一部古裝劇中看到過真正的褘衣、揄翟、闕翟這后妃“三翟”--除了韓國的宮廷劇。
再看長歌版長孫皇后衣著:大家可注意那兩道華麗麗滴袖緣,中國歷代服飾史資料告訴我們,那種寬闊華麗的滾邊是清代中後期女裝的特徵,那時滾鑲登峰造極,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鑲滾遍及襟袖擺緣處,有時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鑽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晚“闌乾”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樓出福壽籽樣……之前的女裝還從未對細節如此苛求過。
5.后妃篇:
古裝設計你可以標新立異,我都忍了,但是最關鍵的,涉及到文化禁忌的左衽能不能儘量避免?尤其是作為國家女性模範的后妃們。
6.公主篇:
,《長歌》中突如其來一位安康公主,非要和史書上類比,那倒是有幾分高陽公主的影子,不過今天不討論情節,不非議劇本,就說衣服--
高陽公主似乎內穿訶子裙,外披大袖衫。這種穿法實際的時代還要後推幾十年。在初唐,女子穿小袖高腰襦裙比較多一點,上襦掖在裙里,就是《大明宮詞》里小太平、小韋氏那裝束。可參見左上圖。唐代女服多對襟,但是交領依然不衰,但是我可以肯定,交領的開口不可能變成安康公主那種立體茶杯狀,更不可能是--左衽。
7.皇子篇:
子曾經曰過: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然世風日下,公主左衽,皇子豈有不披髮之理?長歌一劇一向以穿越聞名,服裝穿越亦屬司空見慣,而且兩頭穿。比如這位李恪皇子,作春秋時吳越髮型,但是卻戴了一頂宋代流行的折上巾,喔,是變奏版折上巾。
史上太子承乾的個性怪誕另類,兩部劇中的演員形象還真有幾分所見略同,儘管個性大相逕庭--差別之大,
就像兩部劇中李元吉的相貌一樣。但顯然長歌告訴我們,承乾的異服癖超過了我們的想像,他不僅穿了比甲,似乎還借鑑了清代流行的雲肩?抱歉,總之是雲肩嫁接在比甲上的感覺 
8.朝臣篇:
如今的古裝劇流行外面套紗,結果我們長歌里滿眼都是飄飄的外氅+圓領衫,衣上也面與線的集合。而我就不明白了,看一段唐書輿服/車服志就這么困難么?
隋唐時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絳紗袍、白色中單、金玉帶、黑舄白襪)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遠遊冠服則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朝服。遠遊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蟬紋、其餘與通天冠服相同,為皇太子所用。在《貞觀之治》中,我第一次驚訝地看到了通天冠服,雖然不是絳紗袍,可惜的是我沒有找到這樣的劇照。
對於普通品官來說,朝服也很明確,車服志上記述說是進賢冠,就是明代梁冠的祖先。但是很多壁畫、圖軸中卻看到了朝服之冠多為籠冠,就是漆紗籠巾,可參考章懷太子墓《禮賓圖》,以及《貞觀之治》。總的來說,《之治》中的朝服要理想的多,但是如果能用上“曲領”就更好,畢竟那種曲領也是那個時代的衣冠特色
至於《長歌》中朝臣的那種制服冠,似乎也有原型,那是一種用於非正式場合的幞頭。唐初採用平頭小樣巾,以後漸變高、變圓、變尖。《舊唐書?輿服志》說:“武德以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新唐書?車服志》稱“中宗又賜百官英王踣樣巾,其制高而路,帝在藩時冠也。”可見,這種又高又圓的幞頭至少也要在武則天母子登基以後了。對此劇來說,從初唐穿越至中唐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穿衣好歹也分個場合吧。
9.盔甲篇:
我們知道,頂戴文化納入輿服體系完全是清代的事情,仔細研讀服飾史可以發現,華夏衣冠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恰如其分”,一直比較排斥誇張、拉風的造型。避雷針似的纓盔、往衣服前後貼字也是清代的事情。
10.建築篇
我先承認我不怎么懂建築,尤其是唐代建築。不過印象最深的唐式建築是青黑色的屋瓦、簡單而粗獷的鴟吻、以及整體簡樸大氣的風格。唐代建築最明顯的特點斗拱碩大,於是屋檐會顯得比較深遠。因為我是外行,就本著最明顯的東西說吧:就說這鴟吻,也叫鴟尾,是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原本老實地作鴟鳥嘴巴或者尾巴之形,而且也只在房脊角上鮮明相對,不過到了後來,鴟吻模樣也和當初的鴟鳥樣相去甚遠了,唐中後期才開始向龍吻(吞脊獸)演變。家族也人丁興旺,經常是“九脊十龍”,集成到最後的清式建築,不論是廡殿頂還是歇山式建築的房脊上,鴟吻都更加複雜,個頭也小了。聽說北大圖書館是仿唐建築,鴟吻尾紋分明而沒有吞脊獸的造型紋飾,這種造型如今在中國大地已經很難一見了,不過日本奈良等古都倒是有不少。看到資料說,《貞觀之治》中專門為初唐風格搭建了建築,而另一部浩蕩的長歌,據說是拍攝於橫店影視城的秦王宮,就是那個曾經拍了《荊軻刺秦王》《漢武大帝》《英雄》《無極》的地方……唉,連建築都這樣了,服裝混著穿也沒什麼。兩頭穿越,容易么人家?
11、道具兵器篇:
好像一開始就看到了很多的戟。唐代不流行這種兵器。戟魏晉時就退出戰場了,主要作為儀仗保留著。好像多次出現很多的彎刀。唐初不流行彎刀。唐初最流行的單兵配備的是直刃的橫刀。(刀刃彎曲是貞觀以後到開元年間逐步演變成的。偶去昭陵的幾個陪葬墓看過。從貞觀永徽時代死的李世民的大臣親戚的陪葬墓的壁畫來看,當時用的戰刀都還是直刃的。)
步兵能射一百步,騎兵能射一百五十步。騎兵比步兵射的遠一半。完全沒常識。吳子牛最好去翻翻《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和《李衛公兵法輯注》。通常騎弓的射程只有步弓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至於突厥強弩能射三百步就更加胡扯了。弩在中國的大規模套用正是中原部隊相對於突厥人超前的先進科技的體現。
12、龍椅款式篇:
第一個鏡頭那把龍椅款式就不對。唐初皇帝是不可能坐椅子的(那時候還沒有後代椅子樣的東西)。那時候一般坐的東西稱之為“床”,當然這個“床”不同於我們所說的床。那時的“床”也分很多種,比如有個稱之為“胡床”的東西,其實就是現代的小馬扎,當時部隊行軍打仗,很多士兵就要帶上“胡床”。要學習當時人的坐法和坐具, 建議吳子牛看《貞觀之治》。

歷史情節錯誤匯總篇

1、作為貞觀年中國政治核心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貌似與大清朝的軍機處沒什麼區別,魏徵一上來就被定義為了“諫臣”。
2、北宋以前,議政時宰相們是坐著的,十幾年前的唐明皇,王冰出演的宋璟坐在皇帝面前悠然翹起二郎腿,長歌版的仍然是清宮式。
3、羅藝一張嘴便是“李世民手下都是烏合之眾”。 羅藝不過隋末一割據幽州的地方豪強而已。也虧他竟然能對一群征戰天下的謀臣猛將說出烏合之眾這四個字。何況羅藝剛被李淵下了大牢,放出來沒多久。(羅藝入朝之前是幽州的頭頭, 被李淵下獄之後放出來去的是涇州,叛逃之後採去的豳州,不是幽州。豳州在陝西,幽州在河北)。
4、羅藝太強悍了,李世民都送子入質。居然把自己的嫡長子拿去入質。挑個人質去羅藝哪裡的時候,就好像要亡國了一樣。
5、羅藝反叛時已經被賜皇姓,《資治通鑑》中寫的是“李藝”。
6、李恪竟然在武德時代就已經成年了。武德九年李恪7歲。李承乾原來是個半白痴。而且同樣在武德時期成年了。更搞笑的是兩人還能在武德九年就開始爭奪儲位
7、長孫皇后成了怨婦?這個就不用說了吧。
8、吳子牛的片中長孫無忌同志簡直是無產階級代言人哪。這思想覺悟不是一般的高。但是這位不學無術的吳子牛先生肯定不知道,長孫家族是北魏拓跋氏正宗的嫡系,北朝的上等門閥貴族。唐代貞觀一朝,有宰相數十人,而以庶族平民入居相位的,只有馬周一人(徐世績雖然土匪出身,不過早已入籍宗正,不能算平民了,再說他們家本來也是大地主土豪)。除此之外,其他所有貞觀朝的宰相,全部出自門閥世族。(魏徵的家世稍微可疑,不過人家也好歹號稱和魏收同族啊。不過說了也沒用,魏收是誰,吳子牛估計也不知道。)
9、祖宗。封德彝左一個有違祖宗家法, 右一個有違祖宗家法。這老頭大概還當自己在演辮子戲吧。
10、李績原名徐世績,投靠李淵後賜姓李氏,故名李世績。唐太宗即位後下詔非“世民”二字連用可以不用避諱,高宗即位後才改為必須避諱任何一字,故貞觀年間李績應名李世績。

播出信息

新快報訊(記者 曾樂) 央視歷史大戲《貞觀長歌》已經在央視一套播放完畢,不過爭議尚未停止。據悉,因為被指劇中有大量的歷史錯誤的輿論甚囂塵上,中宣部的一些歷史專家還就此事進行了批評和抗議,所以《貞觀長歌》DVD未刪節版可能遭回收。
對於前段時間熱播的《貞觀長歌》,不少觀眾對劇情的安排十分不滿,稱該劇前半部還有個主基調(大唐初定,太宗與頡利可汗爭雄),但到了後半部就摸不著主線了。朝中明爭暗鬥的幾路人甚至讓觀眾沒有了正邪之分,而且80多集的故事也讓人覺得冗長。
據悉,一些歷史專家也對該片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一位歷史學家稱:“把豪邁爽朗的大唐寫成了陰沉詭吊的滿清,整部劇中就似乎有個聲音在嚎叫:陰謀!陰謀!陰謀!李世民立功啦!他繼承了滿清政治的光榮傳統!”對於上、下都不滿意的輿論,該發行方稱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其表示如果這種聲音繼續下去,他們也不得不回收已經賣出去的DVD。

出品單位

峨眉電影製片廠
天地精英經紀公司 
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
中外名人文化產業集團
北京錦繡江山影視文化傳播公司

獲獎記錄

最佳古裝電視劇 《貞觀長歌》

評價

場面恢宏 大氣磅礴

《貞觀長歌》在充分虛構、戲說、想像的基礎上,藝術地再現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後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故事

唐太宗 唐太宗

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大唐王朝的最高統治地位,成為唐朝第二代皇帝。當時,位於北方草原強大的阿史那部首領頡利一直窺視中原千里沃野,乘太宗甫立根基未穩之際,親率十餘萬鐵騎驟然南下威逼長安,欲與李世民逐鹿中原號令天下。在唐朝面臨戰亂再起、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李世民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與頡利媾和以換取生養發展時間的艱難戰略抉擇,從而使唐朝避免了兵連禍結,一蹶不振的危險。經歷這次恥辱,胸懷大志、性格堅韌的唐太宗決心儘快帶領廣大軍民戰勝頡利,一統草原各部,實現天下和平。為此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一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實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戰鬥力。三年後,唐軍對荒漠梟雄的反擊戰終於打響。飽含統一天下熱情的大唐將士同仇敵愾,前仆後繼,終於贏得了 著名的定襄大捷,平定了北方,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貞觀長歌》在重現這段歷史時,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保衛和平,實現民族大融合鍥而不捨、永不屈服的偉大精神,洋溢著崇高的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 慷慨激昂,令人感奮。
在贏得與頡利可汗戰略決戰的決定性 勝利之後,太宗李世民為了讓大唐王朝迅速走向和平建設的軌道,摒棄了中原王朝歷代封建統治者“自古皆貴華夏而賤夷狄”的傳統,實行“夷漢一家”的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於災荒中的數十萬頡利部眾遷徙到
內地,將良田草場劃給他們耕种放牧,使這些草原民族災民絕處逢生。此外,李世民還重用草原民族人才,對各族精英一視同仁。這些舉措讓各族人民深為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一的博大胸懷所感染,使得因多年兵戈相見而積澱下來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百姓在唐朝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共同開拓建設強盛國家,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共同繁榮富強的讚歌。唐太宗因此而被各草原民族共同尊奉為“天可汗”,中國的疆域也因此而空前遼闊。對 民族團結主題的準確揭示和生動表現是本劇成功之筆,通過對初唐時期的這次民族大融合的史詩般的描寫,作品向觀眾展現了中華民族形成歷程的一段 縮影,體現了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華夏各族兒女共同組成的一個民族大家庭,謳歌了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相互交融,和平共處,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這一重大主題。
貞觀初期的唐朝,國家歷經多年戰火,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李世民富有遠見地選擇了“撫民以靜”、“偃武修文”的和平建設道路,推行了一系列開明的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把治國的重點放在發展農桑,繁榮經濟之上,他大膽裁減官吏,精簡軍隊,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虛心納諫,集思廣益,重視文化建設,發展學校教育,推行科舉制以擴大統治基礎,實施均田制以安定民眾生活,同時加強制度建設,改善 統治方法,從而使唐王朝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一幅用智慧熱血和汗水描繪的盛世鴻圖,開始展現在這塊曾經多災多難的遼闊大地上。

情節曲折 扣人心弦

唐這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天下由動盪走向安定的特殊歷史時期,湧現出了大批不凡人物,他們之間既有為了共同理想抱負和衷共濟的奮鬥,

安康公主 安康公主
也有為了不同階層利益劍拔弩張的較量。貞觀年間一批著名的政治人物在本劇中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如歷史上享有盛名的 “房謀杜斷”中的房玄齡、杜如晦,著名的諫臣魏徵,機心縝密深富韜略的長孫無忌、岑文本等,曠世名將李靖、李世績(徐世績,第一次被賜姓為“李世績”後稱“李績”)等。他們性格鮮明,遭際各異,彼此間關係錯綜複雜,有的還結有恩怨,但是對太宗李世民絕對忠誠,對國家絕對忠誠,對大唐百姓絕對忠誠。唐太宗以驚人的領導力,舉重若輕地駕馭著這些身負超凡智略的英才,做到了治國與治人的完美結合。
一代雄主唐太宗的皇室成員之間也隨著歷史脈絡的跌盪起伏,經歷著一次次悲歡離合。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與長孫一脈的三個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間的儲立之爭,設定了大量懸念,渲染了重重疑團,故事生動一波三折,環環相扣,矛盾衝突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國家重任的寄託,民族未來的選擇,讓李世民經歷了深重的情感煉獄,他長期在封建君王的責任和父子之情間徘徊,不斷承受著心理的折磨。不過,理智最終戰勝情感,通過長期的考察和反覆的比較,他選定了沉穩 仁厚的皇九子李治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扶助他 繼承了帝位,使得
貞觀一朝確立的政治路線得到延續。李治繼位後,唐朝又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個著名的治世“永徽之治”。
並且塑造了史籍無載的文藝人物,但仍然有血有肉、特徵不一、真實生動。這樣仍不失為精彩的歷史劇.除了活潑的安康公主和那位番邦公主、李恪、李承乾等人物表現的遠遠不是靠考究史實所能臧否的以外,還有直言敢諫的魏徵、長孫無忌,忠貞果敢的李靖、李世績(徐世績),勇猛無私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物 性格都有不同的展現。
應當提到的是劇中的兩位非常令人敬畏的人物,孫達與常勝。這倆貞觀初期的豪俠形象的表現,已經不是讓人在人物的正面或反面上來判斷了。他們實際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餘部。其實我不認為他們是甚么反面人物。這就是劇中的一個比較獨到之處,塑造人物性格複雜化,讓人發起思索和感悟,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反對李世民的就一定是壞人。建成的一些餘黨譬如魏徵等人不都被唐太宗重用了么?
看常勝此人,武藝精通、仗義仁厚,但是卻心負復仇使命。為報隱太子救命之恩,故意潛入太子身邊,和反賊孫達裡應外合。為多的左屯衛軍中郎將,孫達假裝刺殺太子,常勝救主功高,成功拿下。
而後,為了成功製造左屯衛軍譁變,幫太子堵漕運口子的同時卻掘開了另一個大口子,最後間接導致士兵聚眾鬧事,不惜自己流血來引起更大的譁變。為了事後不連累自己的家人,始終不認父親和妻子。按李世民的話說,他只記著對隱太子的小忠,卻忘了對天下蒼生的大忠。不過也算是一個豪傑,最後也躺在忠烈祠里享受供奉。
孫達,太子李建成幕僚,武藝高超,真正是來無影去無蹤,有萬伏不當之勇。其面貌奇偉、濃須厚髯,容易令人想起風塵三俠之虬髯公與瓦崗寨“飛將”單雄信等勇士猛將。他比起常勝,更加迫切於要復仇。他幾次刺殺唐太宗而不成,常勝犧牲後他去給常勝爹爹、媳婦銀兩,仗義疏財。唐軍趁機來捕他,他奮力猛戰。最後為了不使無辜的朋友之妻受 傷害而就擒。此忠貞豪俠豈能是逞匹夫之勇者所能望其項背?
好在大唐貞觀帝用人不計門第、唯賢是舉,很多以前有怨者或敵對者皆為其用,尉遲敬德曾隨割據豪強劉武周進攻唐軍,依然被李世民委以重任;劉文靜是其恩人,被昏聵頑固的李淵下獄,秦王還至牢中請教治國用兵之策; 軍事謀略家李靖原為隋將韓擒虎外甥,與李家有私怨,被李世民力勸李淵而救下。常勝、孫達之輩豪俠,正是李世民所敬佩的果敢忠貞義士。

《貞觀長歌》的第3集、第4集,看後感覺盪氣迴腸、大大揚威【特別是第4集的將士們與攻城番賊喋血激戰的場面】
楊家將、岳家軍、范仲淹故事的有關影視劇曾經多次表現楊延昭、呼延贊、岳雲、牛皋、狄青等中原地區的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在面對番邦貴族統治者不顧勞民傷財、生靈塗炭而發動的野蠻進攻的堅決抵抗、鬥智鬥勇。其實反映唐初平定邊境戰亂的影視劇很罕見啊,就憑這一點就是很引人入勝的。
儘管李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及其臣子魏徵、李世績(徐懋功)、房玄齡等施行的是偃武修文、以治為主的和平穩定政策,外交、經濟、政治、文化等得到昌盛發展。但如果沒有對突厥等貴族統治者的抗擊、對高昌等割據勢力的平定,如果沒有軍事力量、邊境防禦的堅強保障,怎能

貞觀長歌 貞觀長歌
保證貞觀有大治?
番軍十幾萬人馬圍困一座城池,大唐將士們在城頭觀望著如同滔滔激流、浩浩蕩蕩直逼城下的番兵番將,毫不畏懼、愈發堅定。唐守軍還有叔侄同上陣,叔父還鼓舞賢侄的勇氣。那群番邦強寇,自恃少年時即精通弓馬騎射,一個個仗著人多,耀武揚威;他們的兵器有椎(錘)、叉、刀、棍、棒、斧等等,有長有短,以盾牌護軍。他們不是雄鷹,不是英雄。因為像古時候的格薩爾王(唃斯囉)、冼夫人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的所作所為都是維護正義、為國為民的。而攻打唐軍的這伙番軍卻是進犯中原、殘害百姓,屬於 強盜行徑。唐軍將士刀槍弓戟一應俱全,嚴陣以待。唐軍出城將一部分敵兵引進城中,番軍受到城牆上伏兵的嚴厲打擊。 可是貪婪的番軍又準備進行攻城了。敵兵第一輪進攻即遭受飛蝗般箭射,狡滑的番邦弓弩手在盾牌掩護下,又向城上射箭,一批唐軍捐軀。敵兵黑壓壓一大片架雲梯攻城,唐朝民族英雄們以滾木、巨石等加以還擊,打得番賊狼狽不堪。番兵人多,逐漸有上了城的,將士們與之搏鬥血戰。一時間兵器聲、慘叫聲、 吶喊聲震天。有的英雄不幸跌落城下,卻被胡賊亂刃相害。唐軍人少,主帥命令不可撤退,誓與城池共存亡。番兵的淫威遇到了不怕死的民族英豪的強烈抵抗。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強賊正以鐵桶之勢攻城,後又因故被命令停止攻擊。 大唐男兒們創傷未愈、舉起兵器和戰旗在城頭上吶喊 歡呼。這些無名勇士不愧為民族英雄.他們原來的身份有百姓、有割據勢力或隋末農民起義軍的歸唐者,有的本就是唐兵,在面對強敵時,堅定地團結在一起。老百姓也扛著農具或棍棒準備來助戰,其中還有老人,儘管他們不知戰況會如何發展。
中國古代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的西漢民族英雄“飛將軍”李廣,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有不怕出身“卑微”的北宋抗夏將領狄青,有投筆從軍報國的漢將班超等等.倘若像這許許多多不畏犧牲的愛國人物的民族英雄的稱號都要被懷疑的話,那末,我可就感到匪夷所思了。民族英雄的涵義既有狹義的,也有廣義的。 無論狹義或廣義,不可否認其民族 英雄的稱號。唐朝的李靖、李世績(徐懋功)、薛仁貴、尉遲恭、程咬金、柴紹等著名將領,曾經率部奮戰在保護唐朝中原 邊境的戰場,他們不為民族英雄誰為民族英雄?
《貞觀長歌》不是歷史正劇,但是它又抒寫了以太宗愛女安康公主的情感經歷為代表的幾段愛情故事,或浪漫或壯美或悲情。劇中還巧妙地安排了有確切記載的唐太宗與鄭姓女子的婚姻風波。在情與法之間,太宗做出了 理智的選擇,雖留下了有情人未成眷屬的 遺憾,但卻捍衛了禮法的尊嚴和國家政治的 穩定。這些愛情故事有機地融入到緊張尖銳的宮廷鬥爭之中,讓作品平添了幾多絢麗色彩。

陣容強大 人物眾多

《貞觀長歌》由著名導演吳子牛執導。著名演員唐國強飾演貞觀帝唐太宗。陳寶國、張鐵林、張瀾瀾、聶遠、杜志國、王繪春、曹培昌、劉毓濱、董子午、譚非翎、孫飛虎等一批實力派演員出演劇中人物。《貞觀長歌》投資6000多萬,全劇氣勢恢宏,場面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