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錦雞兒

西藏錦雞兒

西藏錦雞兒,豆科(有資料歸蝶形花科)、錦雞兒屬植物,產中國西北、西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西藏錦雞兒
種拉丁名:Caragana spinifera Kom.
種別名 :康青錦雞兒、藏錦雞兒、黑貓頭刺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屬中文名:錦雞兒屬
屬拉丁名:Caragana
地理分布:西藏錦雞.兒分布於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寧夏、甘肅、四川、青海和西藏等地;在國外,蒙古南部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

叢生的矮灌木,高15—30厘米。樹皮灰黃色或灰褐色,多裂紋。枝條短而密集。托葉卵形或近圓形,膜質;褐色,有毛;葉軸宿存,硬如針刺,長2—3厘米,小葉6—8枚,羽狀排列,條形,長4—12毫米,寬0.5—1毫米,先端尖,有小刺尖,兩面密被灰色長絹毛,灰綠色。單生,長20—25毫米,幾無梗,萼筒長10—15毫米,密被灰白色長柔毛,花冠黃色,蝶形,旗瓣倒卵形,翼瓣的耳短,於房密生柔毛。莢果短,橢圓形,外面密被長柔毛裡面密生氈毛(圖71)。本種外形與刺葉柄棘豆(Oxytropis cciphylla)的外形近似,區別在於後者株叢較小,花為藍紫色或紅紫色。小葉上被毛較少且顏色較淡。

生態特徵

西藏錦雞兒於5—6月開花,7月結莢。軸根十分發達,側根多集中於土壤表層。枝葉茂密,根系粗壯,抗寒,耐乾旱。因株叢緊密,能攔截細沙上,沙埋後,產生不定根,並可形成新的株叢。西藏錦雞兒的繁衍具有顯著的群集性,生態幅度雖較狹窄,但在已定居地段卻表現出較強的排名性。對環境條件的選擇比較嚴格,多生於草原地帶向荒漠地帶過渡的棕鈣土或淡棕鈣土上,對於砂質土壤或比較緊實的沙壤上或輕壤土適應良好,但不喜疏鬆的沙質上。是草原化荒漠的重要建群種,也生長在荒漠草原的西部,與狹葉錦雞兒構成共建種。它雖能進入典型荒漠區,但與典型的荒漠灌木相比,且要求水分較多。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400米左右,年降水量近於150—200毫米,乾燥度在5J以下的地區,如在內蒙高原西部(狼山以北),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高平原、丘陵和低坡,呈或大或小片狀分布。據在鄂爾多斯高原調查,西藏錦雞兒往往形成比較單純的群落,其中,生有稀疏的芨芨草(Achnatherumspledens)、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ssoigorica)、戈壁針茅(Stipatianshanicavar.Gobica)及低矮的雜類草,如細葉蔥(Aliumtenuifsslimum)、冷蒿(Artemisiafrilgida)、梯葉蒿(Artemisiapectinata)、亞菊(AlaniaSP.)等。在沙漠化過程中,由沙質沉積,往往形成川青錦雞兒、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群落,並混生有中亞狼尾草(Pennisetumcentrasiaticum)沙蘆草(Agropyronmongolicun)等喜沙草類。當草場退化較重時,還會侵人較多的駱駝蒿(Peganumnigellastrum)。

飼用價值

西藏錦雞兒為中等飼用灌木,是半荒漠區黑白災年份家畜的主要飼料之一。荒旱災年羊四季均採食,馬、牛也少量采雪災年裡,為救荒飼料,馬、牛、綿羊均採食,而山羊、駱駝喜食。通常年份,山羊、綿羊在春季喜食嫩葉和花,其它季節採食少。牛一般不採食,馬冬季少量採食。西藏錦雞兒蛋白質含量較低,僅占乾物質的3.94—8.89%,灰分含量較高,特別是鈣的含量較高,而磷的含量則很低(表71—1)。所含必需胺基酸也較低(表71—2),僅相當於一般禾穀類飼料的含量。其枝條密集,葉軸如針和高灰分的理化特點,適合駱駝、山羊採食利用。以西藏錦雞兒為主的各類草場,產草量差異很大。據在內蒙古鄂托克旗測定,畝產可食風乾物質45—75公斤;又據在鄂托克旗和杭錦旗測定,畝產可食鮮草一般在20—60公斤,最高達87.5公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