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春波

《西海春波》是由清代詩人王兆駿 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西海春波》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王兆駿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西海春波
飛來萬朵玉芙蓉②,中匯流泉列五峰。
地據朝那通朔漠③,天開靈境接崆峒④。
頻將秋草肥屯馬⑤,信有春雷起蟄龍⑥。
聞道當年兵備使⑦,分渠猶自利三農⑧。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統固原州志》。西海春波,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秦漢時在今固原地區六盤山下有一個著名的湖泊叫朝那湫淵,即現在的東海子、西海子。據《固原覽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載:“東海子在彭陽縣城西北部川口鄉乾海村,今湖水走漏,當地人稱為‘乾海子’……昔日的東海湫淵已不復存在。”西海子在固原城西南部20公里的海子峽。古時湖水“甚澄且甘”,古人稱為“朝那湫”,或曰“西海”;今人名其為“海子峽”。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建立帝國後,為了加強和神化皇權,制定了一套祭祀制度,擇時進行活動。他命令掌管禮秩祀典的官員,將經常奉祀的大山名川有秩序地登記在冊,成為典故。其中名川有四,分別為黃河、沔水、湫淵、長江。湫淵就是指今固原西海子。西海子能與當時的黃河、長江相提並論,足見其在統治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自古以來,西海子便是一處著名湖泊,周圍群峰環抱,綠樹成蔭,有戰國秦長城、木峽關、石廟等歷史文化景觀。史書曰:“有湫水在周地。”說明早在遠古時期,湫淵就成了祭祀的名水。“湫,龍之所處也。”秦朝時,修建了湫淵祠,湫淵祠就是祭祀湫淵龍神的廟宇。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曰:“安定朝那有湫淵”。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文帝下令祭祀湫淵龍神時,增加玉璧2枚,拓寬祭祀場所,玉帛等祭祀物件以及祭祀等級都有增加。唐代大學問家顏師古亦曰:“朝那湫在安定郡,清澈不容污穢,沒喧填輒興雲雨。”安定郡就是今固原市。
漢代以前的固原,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水源豐富。六盤山下的朝那湫就是當時著名的湖泊。據史料記載,朝那湫有兩源,均出於都盧山(今六盤山),左流者曰東海,右流者曰西海,西海大於東海。這裡群峰環抱,形如掌立,中間有石隙,水由此出,激湍清冽。噴出的水復入兩個旋洞,時人稱其為東、西龍口。水入洞後由地下行,再復出峽。清光緒年間相傳,有龍破空而去。山上建有龍王祠,制額曰“霖雨蒼生”。西海春波,就是這種水出石隙,再入龍洞,復出涌動的流勢所構成的絕妙佳境,有春波蕩漾之妙。西海周圍晴波映帶,花草繁茂,山水景物相依,春的氣息,水流的空靈,都是西海春波的佳境。明代正德年間,駐固原右軍都督府僉事趙文、兵備副使景佐因固原城內井水苦鹹,不適宜飲用,遂導引西海水入城,環流於街巷,自東門出,入清水河。在清代,西海子“晴波映帶,花草紛披,如世外境”,風景獨特秀麗。西海子便被列為固原十景之一,稱譽為“西海春波”。
②芙蓉:荷花的別名。此喻西海浪花。
③朝那(讀zhūnuó):秦漢至南北朝縣名,在今固原市東南,今彭陽縣古城鄉有遺址。先秦為邑名,置縣時間不詳。西漢初年屬北地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改屬安定郡。北魏時廢。朔漠:北方沙漠地帶。
④靈境:仙境。崆峒:山名。在甘肅省平涼市西,屬六盤山脈。南北走向,長100公里,平均寬15公里,海拔2300~2400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⑤“頻將”句:作者自註:“旁有各營馬廠。”屬明代牧馬基地。
⑥“信有”句:作者自註:“光緒丙午,土人相傳,有龍破空而去,鱗甲隱雲際,其色蒼碧,亦奇征也。”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舊傳西海為祭祀龍神的地方,建有龍王廟。
⑦兵備使:指明右軍都督府僉事趙文、兵備副使景佐。據《萬曆固原州志》載:正德十一年(1516年),趙文、景佐“因本城井水苦鹹,人病於飲,遂導引(西海水)於州城,入泮池。由西門而入,環流於街巷,自東門而出,公私兩利之盛也。”
⑧三農:指春、夏、秋三個農時。也指居住在三類地區(平地、山、澤或原、隰、平地)的農民。

作者簡介

王兆駿,字�聲,皋蘭(今屬甘肅省)人。候選縣丞。曾參加編修《宣統固原州志》的襄校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