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印度樹鴨

西印度樹鴨

分布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

基本信息

概述

西印度樹鴨(學名:Dendrocygna arborea)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左右翅各有1枚形狀特殊的飛羽,飛行中與空氣摩擦能發出輕而尖的嘯聲。嘴形廣平;禿頸;長腿,跗骨前緣被以網狀鱗;後趾僅具狹形瓣蹼;後趾(連爪)的長度為其寬度(連同瓣蹼)的3.5~4倍。兩性羽色均鮮艷。棲息於丘陵谷間小盆地或面積不大而淺水的水域以及水庫中潮濕多草的小島上。飛行力弱,潛水能力強。以植物種子及嫩莖葉為主食。

西印度樹鴨西印度樹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西印度樹鴨
外文名稱: West Indian Whistling-duck,Black-billed Wood-duck,,Cuban Tree-duck, West Indian Tree-duck, West Indian Whistling Duck

西印度樹鴨西印度樹鴨

別稱: 黑尾樹鴨、古巴樹鴨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雁形目
科: 鴨科
屬: 樹鴨屬
拉丁學名: Dendrocygna arborea
命名時間: Linnaeus, 1758

外形特徵

西印度樹鴨西印度樹鴨

西印度樹鴨身長48-56 cm,是一種大型,直立而長頸的水鴨。成鴨具黑冠和淺棕色的臉頰;背部,胸部和翅膀深褐色;腹部白色有黑色斑紋;側翼黑色;長長的黑喙;灰黑色的長腿;兩性類似;幼鴨羽毛灰暗無特色。[1]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2]

生活習性

棲息紅樹林和沼澤地區,鹹淡水池塘,濕地和灘涂,也出現在林緣沼澤和四周有植物覆蓋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歡隱匿在高草叢中或荷葉下,也成群棲息於水面上,但通常避免開闊的湖泊。該物種是一種非候鳥,活躍在夜間、黃昏和黎明。既能在水面覓食,也能潛入水下覓食,有時也到水邊地上覓食青草。食物主要為稻穀、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蟲、螺、蝸牛、軟體動物、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黃昏時樹鴨呈幾隻到幾十隻成群飛到附近稻田覓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棲息的水域。

西印度樹鴨西印度樹鴨

停息時身體挺直,常有幾隻不時引頸四望,遇人或敵害臨近首西印度樹鴨(圖5)先起飛,隨之其他樹鴨亦跟著起飛,性極為機警。常成幾隻到數十隻的群體活動和覓食,也有多到數百隻的大群。飛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鴨類快。亦善游泳和潛水,且潛水能力甚強,一次潛水可達十幾分鐘。在炎熱的白天,常在蘆葦叢或其他較高的水草叢中睡覺和休息。如遇食物豐富又無干擾,它們常棲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變換棲息地,甚至不作長距離的遷徙。[1]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有樹或植物覆蓋的地上草叢中或蘆葦沼澤地和樹洞中。求偶和交配在水中進行,交配前雌雄鴨一起游泳,雄鴨不斷地向雌鳥進行嘴浸水運動,雌鴨保持一種豎直的姿勢,然後雄鴨突然爬到雌鴨背上進行交尾。巢由草葉和草莖構成,大小為直徑25cm,高6cm。每窩產卵8-14枚,一般10枚左右,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1]

保護等級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I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易危(VU)。

雁亞科的鳥類

雁亞科Anserinae有8屬33種。腿短至中等;頸中至長;前趾有蹼;拇指短位高;跗鱗網狀;羽衣、鳴聲及行為兩性相似;配偶聯繫及家庭生活持續時間長;每年換羽一次;植食性;翅中等度長,尖;尾短;均善游泳,許多種主要水棲。包括樹鴨族、天鵝族、雁族、點斑鴨族等4族。鴻雁是我國的家鵝的祖先,灰雁是歐洲家鵝的祖先。

樹鴨屬

西印度樹鴨| 斑胸樹鴨| 黑腹樹鴨| 茶色樹鴨| 尖羽樹鴨| 細斑樹鴨| 白臉樹鴨| 栗樹鴨

白背鴨屬

白背鴨

天鵝屬

疣鼻天鵝| 大天鵝

扁嘴天鵝屬

扁嘴天鵝

雁屬

灰雁| 斑頭雁|帝雁| 細嘴雁

黑雁屬

黑雁| 加拿大黑雁

蠟嘴雁屬

蠟嘴雁

點斑鴨屬

點斑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