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璧玉

袁璧玉

袁璧玉,男,善演楚劇小生,湖北楚劇五大台柱之一,其表演藝術完全宗高月樓。晚年致力於楚劇教學工作。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是湖北楚劇五大台柱之一,其表演藝術完全宗高月樓。舞台表演尤具激情,無論演何角色均神完氣足,有很強的舞台凝鑄力,所謂眼睛不大而有“神”,身材不高而有“威”,嗓子不好而有“味”。他是唯一不靠唱功而靠做表取勝而躋身於五大台柱之一

晚年致力於楚劇教學工作。其代表劇目《殺狗驚妻》(與沈雲陔合作)最具特色,是楚劇的經典和保留劇目。他的代表劇還有《瀟湘夜雨》主做功,善以多種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代表劇目

有《費公智自殺》、《捧盒·盤盒》、《寫狀三拉》、《汾河灣》等

活動年表

1952年,農曆壬辰年:武漢市楚劇團成立

在武漢市長李先念親自關心和指示下,由武漢市文化部門將一批楚劇主要零散班子的藝人組織起來,以高月樓、沈雲陔的班底為基礎,成立了市轄的第一個國營楚劇團體。至此,武漢地區武漢市京劇團、武漢市漢劇團及武漢市楚劇團形成了武漢戲曲界“京、漢、楚”三足鼎立的局面。

武漢市楚劇團禳聒了當時知名的老藝人如高月樓、沈雲陔、章炳炎、陶古鵬、楊少華、黃楚材以及嶄露頭角的李雅樵、袁璧玉、關嘯彬、熊劍嘯、汪玲陔、張雲俠、馮雅南等名家,加上解放初培養起來的優秀青年演員姜翠蘭、吳昭娣、徐大樹、榮明祥、張漪、肖毅勤等,陣容十分強大,同時。政府把漢口大眾戲院劃給楚劇團作為專演劇場。

武漢市楚劇團 的成立,標誌著楚劇在湖北武漢的鼎盛、輝煌時期的開始,後來直至文革前,其紅直掩京、漢兩劇,加上後來全市成立的各區屬民營的如光明、橋口、漢陽、武昌等20多箇中、小楚劇團(隊),楚劇從此擁有了武漢地區最大的觀眾群

盤點楚劇名家

楚劇舊稱喔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喔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鹹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楚劇明星

楚劇,舊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1926年改用現名。它是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在鄂東流行的“喔呵腔”的基礎上,溶合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逐漸形成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