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散薯

血散薯

本品為華南地區常用草藥。又是提取顱通定(Rotundine)的原料,商品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的塊根。

基本信息


【原植物】

血散薯 別名:金不換、一滴血(廣東),山烏龜、獨腳烏桕(廣東、廣西)。
Stephania dielsiana Y.C.WU(S.sinica auct.sin.non Diels)──防己科 Menispermaceae
多年生草質葉藤本。全株無毛。塊根近長圓紡錘形或不規則塊狀,常露於地面,直徑10~15cm。外皮褐色、粗糙、有許多疣狀小乳突。莖常帶紫紅色,枝、葉折斷有紅色液汁流出。葉互生、紙質;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長,於葉柄近基部處盾狀著生;葉片闊三角狀卵形,長、寬均為6~12cm,先端有小突尖,基部平截或近圓形, 有時微心形,全緣或有時具數個不規則粗齒。傘形聚傘花序腋生,雌雄異株;雄花序復傘狀,小聚傘花序有明顯的梗,疏鬆簇生於假傘梗的末端,萼、瓣均紫色,花瓣貝殼狀,內凹,內面無腺體,雄蕊花絲合生成柱狀;雌花序頭狀,花期不見假傘梗,花被左右對稱,萼片1,花瓣2。核果較小,內果皮長不超過1cm,其上的雕紋末端呈彎勾狀。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於山谷、溪邊、林中、石縫及峭壁上。
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區。
【化學成份】
塊根含生物鹼,其中含左鏇四氫巴馬亭、千金藤鹼(Stephanine),克班寧(Crebanine)及青藤尖鹼(Sinoacutine)。
據醫科院藥物研究所薄層層析,總鹼有與青藤尖鹼、高阿莫林鹼、西法安生、左鏇四氫巴馬亭、木蘭花鹼相對應的斑點。
【性味及功效】
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能。用於胃痛、神經痛、牙痛、胃腸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跌扑損傷、毒蛇咬傷、瘡痛等。用量9~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患處。
【附註】
1.同屬的黃葉地不容S.viridiflavens H.S.Lo et M.Yang,產於廣西、 貴州;小花地不容 S.micratha H.S.Lo et M.Yang,產廣西;大葉地不容 S.dolichopoda Diels,產雲南、廣西;桂南地不容 S.Kuingnanensis H.S.Lo et M.Yang,產廣西;馬山地不容 S.mashanica H.S.Lo et B.N.Chang,產廣西;荷包地不容 S.dicentrinifera H.S.Lo et M.Yang,產雲南;上述各植物的塊根均含左鏇四氫巴馬亭,以前三種的含量較高,後三種還包含荷包牡丹鹼(Dicentrin)。馬山地不容的總生物鹼經藥理實驗表明有肌松作用, 用藥後一般1~2分鐘見效,維持5~25分鐘。臨床套用表明在一般肌松劑量下,毒性小,配合中麻套用結果,絕大部分肌松效果良好,總有效率達91%, 病人用藥前後的心電圖、肝、腎功能、血象均未發現異常現象。
2.同屬植物汝南S.sinica Diels (S.hernandifolia auctt.non Walp)的塊根,民間用作清熱解毒、祛風除濕藥。

相關條目

張大方

謝冬青

閔應驊

楊金民

郭衛鋒

申煜湘

魯春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