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菜

廬陵菜

廬陵菜即吉安菜,屬於贛菜,選料精細,講究刀工,注重火候,在烹調上擅長煎炒,燜燒,炆燉,醃臘,注重保持原汁原味,鹹鮮醬香酸辣,湯汁香醇,爽而不膩,在質感上講究酥、爛、脆、嫩。吉安人做菜喜鹹不喜甜,除少數例外幾乎不加糖,喜歡用本地的米酒/水酒去腥增鮮,有的甚至不加水只用酒。廬陵風味佳肴甚多,如源遠流長的“安福火腿”,膾炙人口的“全副鑾駕”,誘人垂涎的“永新血鴨”,宴席上品滋補“泰和烏雞”,肉麻細嫩的“萬安玻璃紅鯉”,風味獨特的“永豐霉魚”,煙筍和燒肉絲絲入扣的“井岡煙筍燒肉”,奇香異味的“桔香魚絲”,噴香四溢的“遂川板鴨”等等均是久負盛名的吉安美食珍餚。

吉安特色菜餚

廬陵菜 廬陵菜

紅曲肉

紅曲肉香濃味美,在吉州鄉民的餐桌上流傳悠久。逢重要節日或招待貴客,中場主菜便是紅曲肉,上此菜時要吹吹打打嗩吶齊鳴,以顯其隆重特別。五花肉切大塊,大鍋,大火,多肉,多油,旺油爆出肉香味,再舀入一瓢富水河水,燜,最關鍵的是要加入紅曲—— 一種當地土產的紅米研製發酵而成的紅色調料,盛出鍋來紅燦燦油亮亮香噴噴,入口香糯綿軟。

廬陵菜 廬陵菜

井岡煙筍燒肉

吉安地域盛行煙燻風味,井岡煙筍就是吉安熏味的代表。井岡山有萬頃竹海,盛產竹筍,熏制而成的煙筍風味獨特,以其燒肉,肉味甘美,而筍味綿長。

永豐宸肉

廬陵菜 廬陵菜

宸肉又叫時肉,是永豐縣的一道風味獨特的傳統名菜。這是一道是吃肉不見肉的菜,簡而言之是用大骨湯熬的肉凍版“獅子頭”,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濃香馥郁餘味綿綿。這道菜十分耗時耗料,製作繁瑣,已經比較少見了。

鵝頸

廬陵菜 廬陵菜

鵝頸是吉安的傳統酒席名菜,以腐皮卷肉而成,形似鵝頸故名。把梨削皮切小丁,豬肉切末,小蔥切末,再加入切碎的金桔餅或是馬蹄,拌勻剁成泥,之後加蛋清和勻備用,取曬乾的水南腐竹豆腐筋將餡料包起來,斬斷入油鍋炸,成品肉鮮果香豆腐筋外皮酥脆,外焦里嫩,做好的鵝頸還可以進一步蒸燴燉煮。鵝頸以腐皮卷肉,另外還有以蛋皮卷肉的雞頸也是地方傳統菜。

安福火腿

廬陵菜 廬陵菜
廬陵菜 廬陵菜

金華火腿是浙菜的錦上花,雲南火腿則是雲南菜的靈魂味,火腿在中國傳統美食占有重要的地位。吉安地域歷來有製作火腿的習俗,吉水有煙燻成烏黑的煙腿,而安福火腿更是中國三大火腿之一,歷史悠久,源於先秦,是先秦祭祀的“火胙”,歷為道教勝地的安福武功山,當地百姓將上等的豬蹄胙肉作為敬神供品,祛邪消災,祭神後的胙肉再加鹽醃製即成“火胙”。後來人們又將豬腿醃製成“火腿”,節慶喜日或家有貴客取之為宴。明末清初,以是最盛,清代著名詩人美食家袁枚對安福火腿留下了"其香隔戶便至,甘鮮異常"的讚詞,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到"安福火腿"龍心大悅,1915年入選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享譽海內外,是中國三大著名火腿品牌之一,也是江西省著名特產。由於歷代安福是產糧大縣,糧多豬多,就產生聞名江南的“安福米豬”;它皮薄、肉嫩、個小,做成火腿特點是;其形如柳葉,腳蹄短小,腿身飽滿,皮薄肉嫩,精多肥少,色紅味香,經久不變質。 只要保管得當,存放二、三年仍色味如初,精肉鮮紅似火,肥肉潔白晶瑩,被列為宮廷御膳貢品,這點使安福火腿的生產成為我國的獨特產地。

永新血鴨

永新血鴨是永新的傳統名菜,是為夏秋之際祭祀、待客、節令常菜。血燒是極具吉安地域特色的烹調方法,流行於永新井岡山安福遂川吉安縣等多個縣域(蓮花縣一直屬於吉安,92年才分出去的),永新血鴨是這種做法的代表菜。血燒是在宰殺放血時以酒來裝血,防止血液凝固,待鴨子快燒好時放入血酒拌勻,起到濃稠湯汁風味的作用,在吉安除了血鴨,還有以酸血酒做的酸血鴨、永新血狗、永新血鱔、廬陵血兔等。

太陽肉/粉曬肉

和花酥及粉沾椒一樣都是沾上米粉後在陽光下曬,所以叫太陽肉,在日曬的作用下肉的油脂被曬出來,卻吸收進了米粉里,曬過臘肉的都知道這種曬出來的油格外的香,這種帶著太陽香氣味道的米粉肉絕對和平常的粉蒸肉有著不一樣的風情!

粉煎肉和粉煎魚

米粉肉在吉安絕對不是只有粉蒸肉,簡單的粉煎肉也是十分家常,肉裹上米粉後醃製再煎,入口香脆,口齒留香,粉煎魚則外焦里嫩,滿口是濃濃的吉安家常味道。

梅菜扣肉/燒白/燒片/鹽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地地道道的吉安傳統宴席扣碗菜,取五花肉,入冷水中用溫火煮至5成熟後取出,在皮和肉上均勻抹上一層蜂蜜。往鍋里倒入少許油,把抹好蜂蜜的五花肉放到鍋里煎。待煎至皮微皺,肉色泛黃即可。再把煎好的五花肉切成厚薄均勻的肉片,肉皮朝下擺放到大碗裡,把調料和鹽菜拌勻鋪在肉麵上並壓實,然後蒸上一小時。上桌前,把碗中的肉反扣在盤中,此時的扣肉,皮肉色澤醬紅透亮,聞來香氣誘人,吃來肥而不膩,鹹中透著微甜。梅菜扣肉在以前宴席上是面子看菜,輕易不下筷子,過年一碗肉端來端去能端過十五元宵。

新乾三湖桔香魚絲

三湖桔香魚絲是新乾的地方名菜,以有1700年悠久歷史的新乾三湖特產大紅袍貢桔(三湖紅桔)的桔皮為原料,配以河中草魚製成的魚絲,紅白相間、色澤分明、桔香鮮嫩。就地取材,以桔入菜是新乾地方的一大特色,是吉安菜里獨特的桔味味型的代表。此外,炒桔絲,桔肉,剁椒橘粒,橘皮霉豆腐都可以品嘗到別致一格的地方風味。

永豐霉魚/霉鴨

霉魚是起源於歐陽修故里吉安市永豐縣,流行於永豐縣及周邊地方的歷史悠久的特色風味菜,口味獨特,香辣過癮。

魚宰殺後治淨,用繩子吊起,晾至表皮起皺時,取下斬成大塊;泡辣椒去蒂;生薑切絲。在紙箱內,先鋪一層稻草,再放一層魚塊,然後再鋪一層稻草,如此逐層將魚塊放完,最後面上再蓋上一層稻草,關上紙箱,讓魚塊自然發生霉變時間約需一個星期 。待魚塊長出綠色茸毛時,扒開稻草,取出魚塊,將魚塊用適量胡椒粉、紅曲粉、八角粉、沙姜粉、精鹽炒過 拌勻,然後一層泡辣椒和生薑絲、一層魚塊,整齊地裝入罈子內。待魚塊裝滿罈子後,再注入醪糟或燒酒最好的是茶油,然後用塑膠薄膜將壇口封住,並用繩子紮緊,一個星期後,打開罈子,取出魚塊,即可用於烹製及食用。霉魚的烹製及食用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霉魚淋上花生油,撒上蔥花,入籠蒸熟後食用,也可將霉魚與冬筍、芹菜、茭白等一起炒著吃,還可用霉魚和蘿蔔、青筍、鮮菜心等一起煮湯,最好的還是小火加點米酒煎著吃。

霉鴨,霉雞都依霉魚的做法製成,霉鴨也是十分常見的永豐菜。

永豐油淋雞

油淋雞又叫油澆雞油澆辣雞,油辣雞,油淋雞,是逢年過節和做好事時永豐宴席上的必備之菜,是在永豐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名菜。

雞選用嫩的本地土雞,整雞放水裡煮,煮到用筷子可以插進雞大腿,又不見紅就好,將煮熟雞切好裝盤。熱鍋倒入永豐茶油,放入姜,辣子和蒜絲炒,再放鹽醬油,放入煮雞的少許雞湯,吃酸的還可以放點醋,燒開澆到雞塊上即可,一盤白里透黃,黃中露紅,紅中夾綠,色味俱全的佳肴就做好了。永豐油澆雞皮滑肉嫩,鮮香四溢,煮雞要煮的剛好才能皮爽肉嫩,還有熱油也是影響此菜好吃與否的關鍵,永豐茶油在鍋里熱的時間必須恰當,過熱太老,缺乏潤滑之感;火候不到,沒有油香味。油要熱到什麼程度,有經驗的師傅用眼睛看,沒有經驗的則用辣椒或蔥丟到油鍋里藉助看火候,太老太嫩都不行。

泰和紅菇烏雞燉湯

紅菇是泰和山裡的時令山珍,與泰和烏雞一起燉湯,鮮美而且十分營養。

吉安獨特美食 粉蘸花 吉安獨特美食 粉蘸花

粉沾花酥

粉沾花酥是吉安地區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菜,將鮮花先鹽醃,後蘸米粉入籠蒸熟,再一朵朵攤開曬乾,食用時用浮油爆炸,又香又脆,即可作果品送茶,又是下酒的佳肴。可以用來做粉蘸花的有南瓜花、絲瓜花、木槿花、芙蓉花、薄荷花、辛夷花等,另有南瓜拌辣椒米粉蒸熟後曬的南瓜乾等。

粉沾椒

將成熟未紅的小型燈籠椒切成兩半,鹽醃下,然後將它裹上米粉,上蒸籠蒸熟,再放陽光下曬乾,吃之前再用油炸了,用茶油最好,油炸以後,可以擱在蒸肉裡面或蒸臘鴨裡面一起蒸,蒸肉或臘鴨和辣椒的滋味交融相當好吃

萬安魚頭

萬安魚頭是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的特色美食。贛江上游的萬安湖水質好,養出來的魚肉質鮮美,特別好吃。萬安魚頭就取自萬安湖的鱅魚頭燒制,鮮嫩爽口,回甘濃醇。萬安魚頭已是吉安的名吃,萬安魚頭館也在各地開張。

米粉肉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關於粉蒸肉的記載“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麵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 。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米粉肉是江西名菜,也是吉安地區的傳統菜,吉安立夏和過年都有吃米粉肉的習俗。

安福燒雞公

安福當地名菜,個燒制過程和配料獨特,雞肉鮮嫩味美。

安福帶皮牛肉

選料講究,是安福的傳統名菜。

安福一品鍋

用搪瓷菜盆一隻,底上墊上冬筍片,將一隻割成圓形的豬肘,又稱“蹄花”,打上花刀,置於筍片之上,再疊上火腿瘦肉片,然後將開膛的全雞除去頭腳內臟,覆扣其上。以上三種主菜視食客多少而決定分量。然後將部分雞蛋煮熟去殼,用清油酥成“虎皮蛋”,連同香菇、薑片等配料塞入全雞四周的空隙處。將菜盆坐進火鍋里,扣上不漏氣大蓋旺火燜蒸。菜盆里不要放水,讓其蒸出“自來湯”。此菜來自民間,肉質酥爛,原汁原味,葷素兼有,食而不膩,別有風味。

小炒肉

小炒肉是吉安喜聞樂見的家常小菜,一般都要加水小煮一下起鍋。

熬肉/紅燒肉

紅燒肉是吉安民間酒席上常見的傳統菜,吉安的紅燒肉油清紅亮。

永豐切臘

永豐人冬天喜歡用肝、肚、心、腸、舌、尾、耳、肺、胗、香腸、魚、豬肉、牛肉、狗肉、家禽、野味等製作各種煙燻腊味,過年時也必會煮一鍋臘湯,煮好的腊味切薄片整齊的擺在盤碟里,隆重的宴席可以一層層壘成山,屬於場面菜。

井岡山豆皮

井岡山豆皮是吉安的特產,類似腐竹,卻和腐竹不太一樣,也叫豆桿、豆管,很有名,在湘菜館普遍能吃到。

肉圓 肉圓

永新肉圓

吉安市永新縣逢年過節少不了的就是肉圓,肉圓寓意“圓滿”、“團圓”,這份“香氣四溢”的美食,既象徵著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更寓意辛苦一年全家人聚集一起,和氣融融吃餐喜慶的團圓飯,來年討個好彩頭。

魚頭炆粉

魚頭炆粉是永豐縣傳統宴席上很受歡迎的一道傳統菜,小孩子尤為喜歡。由魚頭和藤田薯粉一起炆煮而成,魚頭鮮嫩甜津,粉條吸收了魚頭的鮮美湯汁而入味彈滑,魚頭和冬粉的搭配的天衣無縫。

全家福

在永豐的傳統宴席桌上,有一道看起來清湯寡水的菜餚,那就是全家福,這道菜由肉皮、米餅/肉圓、鵪鶉蛋、木耳、白菜和冬粉合燴而成,清淡鹹鮮,在宴席上卻是必不可少的。

茄子頓椒

茄子頓椒是永豐鄉下夏季早飯幾乎天天都要吃的家常小菜,鄉下做撈飯把煮半熟的飯撈起再蒸的時候就會把新鮮的茄子辣椒等放在米飯上一起蒸熟,飯熟了揭蓋把茄子辣椒等取出放進頓缽里加上豬油和鹽頓成糊就可以吃了,既簡單又美味,扒出一小坨來拌飯真是十分的享受了。可以單獨頓椒頓茄,也可以合頓,還可以加入豆角芋頭之類的田園時蔬一起合頓。辣椒茄子放火里煨熟後再頓的更香。

臘肉炒鱔/臘肉蒸鱔

臘肉和鱔魚搭配是十分具有本地特色的吉安風味菜,水陸兩種食材的獨特融合,臘肉的鹹香和鹹魚的鮮美交匯在一起。

雪花鰍羹

雪花鰍羹是吉安萬安的特色菜,選擇一隻只小粉芋,清水中煮熟後,撩去皮,再入鍋加水煮乾後,將活泥鰍倒入,加薑絲佐料,待泥鰍可脫骨時攪成泥羹狀,再添加茶油或芝麻油,其味嫩滑鮮美。

黃顙魚氽湯

萬安一年四季都可捕釣黃顙魚,烹調方法很簡單,水開後將黃顙魚與佐料一起下鍋,封蓋十分鐘即可,原汁原味。

珍珠魚片肉圓

吉安的年夜飯上珍珠馬蹄魚片肉圓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為珍珠表示來年財源滾滾來,馬蹄表示清清爽爽做人,魚片表示年年有餘,肉圓表示日子越過越滋潤。雖然珍珠馬蹄魚片肉圓是看似簡單的一道菜,但做起來卻十分費工夫,必須將所有的配料切片、攪碎、調味後,再將所有肉餡揉成團,在每顆肉團上加上糯米(也就是珍珠),最後將做好的肉團放到鍋里用小火蒸熟。吉安人吃這個肉圓還講究要一口吃一個,不能分幾口吃下,一口吃下一個肉圓象徵著把來年的好運都吃進肚子裡。

糖熬肉

吉安傳統喜宴第一餐就是吃糖熬肉,寓意甜甜蜜蜜。

萵蔴炒鱔

萵蔴炒鱔是吉安市區常見的家常菜,萵蔴葉子和黃鱔段一起炒制。

滾龍盤鱔

吉安地區的家常小菜,黃鱔熱鍋乾煎蜷曲成盤鱔,再入油煎,加入辣椒炒,入水小煮,加蕎頭或蔥起鍋。

肉腐糕湯

在泰和禾市、三都等幾個鄉鎮,酒席上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肉腐糕湯,廚師因時因地取材,所用原料有肉、荸薺、豆腐、魚、蝦、蔥、姜等十多種食材。儘管配菜不盡相同,但做法都是沿用上輩傳下的手藝,把各種食材剁碎用澱粉攪拌,在大鍋中煮沸熬成糊狀的糕湯。端上餐桌時熱氣升騰,能調動人體所有的嗅覺和味覺感官,細細品來,既有魚蝦肉的香味,又有蔬菜的爽口,酸甜苦辣鹹盡在這碗糕湯中。

文山肉丁

文山肉丁是一道聞名全國的地道文人菜,與很多菜品相比,它在製作上少了很多繁雜程式,原料和製作方法都十分簡單,但文山肉丁的味道卻鮮美可口,歷來都是江西民眾家宴中的必備佳肴。
如同東坡肉、太白鴨子的得名一樣,文山肉丁的由來也頗有趣味,與南宋丞相文天祥頗有淵源,它的創始人並非名廚高手,而是文天祥。

全副鑾駕

全副鑾駕是吉安的歷史名菜,主要原料就是江西吉安本地的雞,先把雞收拾乾淨,加料酒、姜等調味料醃上半個小時,再上糖色,加調味料,燜,一直到覺得又酥又爛為止。全副鑾駕不僅菜色比較好,造型新穎別致,而且口感也很噴香酥嫩。

永新蹄花/捆蹄

蹄花是永新民間紅白喜事宴席的第一大菜。將豬前排肉、後腿帶皮帶骨肉切成正方型,重一斤半至兩斤,用稻草扎捆,放入木甑中用柴火蒸半天(六小時),冷卻即可食。另用醬油、辣椒粉、薑絲等作料製成滷汁,將滷汁澆在蹄花上,使肉鹵兩者相拌,色呈棕紅,肉質鬆脆,香而爽口。蒸蹄花鍋內的湯,冷卻後將上層白色豬油撈出,可炒菜;下層湯加辣椒粉、鹽、醬油冷卻後成金黃色蹄凍,也是美味佳肴。

釀豆腐 釀豆腐

釀豆腐

釀豆腐是吉安很多區縣宴席上常見的傳統菜餚。它是採用新鮮油豆腐、瘦肉、蔥或糯米為主料,輔以姜、鹽、味素等。釀豆腐的做法,在油豆腐邊側開一小口,把瘦肉、姜、蔥(或糯米)做成的餡釀入其中,直到飽滿為止。豆腐釀好後,先在鍋里燒一下,然後裝在缽內大火篜熟,直到香氣四溢,這樣做出的釀豆腐不油不膩,味道鮮香。

解縉豆花

吉安的很多美食中就蘊含著深深的人文情懷,最為著名的要屬打著解縉招牌的“解縉豆花”。吉水人解縉不僅是明

代第一才子、古代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總纂修者,還是個美食家。他的美食之所以能聞名後世,有一味不可或缺的佐料,那就是人文情懷。
“解縉豆花”以鮮、柔、白、細著稱,因解縉而得名。吉安市烹飪協會會長黃承遠告訴記者,“當地人每年在祭祀古代名人解縉時,總會製作出美味的豆花來紀念他。這道佳肴也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古人為後人所做的貢獻。”

製作“解縉豆花”的豆腐餘渣與普通的豆渣有一定的區別,全都是製作“解縉豆花”的老師傅專門定製的,不脫漿水,以保證豆花潤滑爽口,與日常脫漿的有很大區別。因此,“解縉豆花”才能以優質的口感在眾多地方豆花中獨樹一幟。

松蕈 松蕈

松蕈/瓊貓菇/雁來蕈

如果說春節過年有什麼最吃的,肯定就是松蕈了,只因難得而又太美味。

本地叫法瓊貓菇,因為喜歡長在地上的松針里,每年有兩度短暫的生長時段,其一就是過年雨後多霧時,所以松蕈在概念里是帶著濃濃的年味。松蕈小的才好吃,用來打湯最好,和過年時肥美的黃鰍一起打的黃鰍松蕈湯是最美味的。松蕈不易保存,可以曬乾做成乾蕈或做成蕈油蕈醬。

窯頭豆腐

在贛江流域就流傳著關於萬安飲食文化的名諺:“窯頭豆腐百嘉酒”。在今日,窯頭豆腐也是與萬安魚頭齊名的名菜。凡是吃過窯頭豆腐的人,都對其讚不絕口。它以潔白、嫩滑、柔韌、可口傳世。尤其切成細絲而不斷,摔在地下而不爛成稀泥狀而傳為佳話。用它再加工成油豆腐、煎豆腐等等、味質亦佳。

糟魚

冬天用去除頭的大草魚、大鯉魚先曬成半乾狀,再用上等米酒釀糟醃製一個月後就可以清蒸食用,色玫瑰紅,味獨特,老少均愛。

萬安魚絲

萬安魚絲是萬安喜慶筵席、年節待客的必備佳肴,選用大草魚、 鱅魚、鯉魚或䲘魚除骨除皮,與荸薺粉或優質薯粉、雞蛋、茶油拌和製作,手工操作,工藝較複雜,要捶得很碎很韌(故名捶魚),烹調可高溫蒸、煮、炒、炸、燒湯,口感鮮美韌滑。

荷花娘

用荷葉包裹剁碎的夾心肉或荷花油(即大腸上撕下的油),置於缽內一瓣瓣擺成一大朵荷花狀,再放入甑中(或蒸籠)以一定的火候蒸透,頗俱荷葉清香,口感滑溜不膩,清香爽口,是萬安的傳統風味菜。

粉蒸鵝

鵝的烹調多是紅燒、煮湯或小炒,而粉蒸仔鵝是萬安的傳統烹調法。 選擇剛長齊老毛的仔鵝,用糯米粉清蒸,鵝肉下面墊荷葉、芋仔,上面灑薑末、大蒜末、胡椒,起鍋時澆點芝麻香油,口感鮮美香脆,可補血壯體。

永新狗肉/永新血狗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說起江西永新的傳統風味菜,就離不開永新狗肉,永新狗肉,以血入菜,此菜色澤金黃,口味香辣鹹鮮。

好的永新狗肉最大的特點是:不用八角、桂皮等大料來去腥增味,而是通過獨特的烹飪方法去開掘狗肉自身原有的香味。因而,烹製永新狗肉最好是一條整狗,包括內臟、狗血。儘量少用或不用作料。

留下點狗肉湯在鍋里煮豆腐或芋頭蘿蔔等,或者把煮熟的蛋去殼後再放入狗肉湯里煮,那味道更是特別。

狗肉冬天吃了暖骨健胃,能治風濕性關節炎。有的人為強化狗肉的藥理功能,還生吃狗血酒。

永新人常說老實人不吃狗肉,也有人說我不吃狗肉,但喝狗肉湯,是暗意不老實的意思。

如今在永新,只要貴賓來了,就會殺狗宴請。永新狗肉的味道得到美食家的讚賞,不僅列為江西名菜,而且也列人中國國宴名菜。

醬蘿蔔老鴨湯 酸甜鹹香濃郁醇厚
在永新當地有句話形容醬蘿蔔老鴨湯喝過這罐湯、皇帝不想當!醬蘿蔔是用乾蘿蔔和優質糯米製成,採用唐代工藝炮製,費時費力需歷經一年四個季節陽光雨露的洗禮和反覆蒸曬翻騰的磨礪才能製成成品。成品外表是一層白砂,疏鬆細膩,甜鹹適中。它的吃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吃法是用來充當上等的煲湯作料,既去腥、又可調劑湯的味道,使得湯味顯得格外鮮美。醬蘿蔔老鴨湯也是如此,老鴨有著清熱去濕毒的功效,肉味更加濃郁,數個鐘頭的高溫煨制,讓鴨肉的鮮味都釋放到湯水中,而醬蘿蔔的鮮甜、鹹香也給這道湯水帶來自然而柔和的酸、甜、鹹味。

小炒臘雞 濃縮雞肉極致鮮香
在農村,逢年過節都會醃製一批肉類,如臘鴨、臘排骨,用來煲湯,湯水呈現出誘人的奶白色,而這些醃製食材中的鹽味,長時間的煲煮後釋放到湯水中,與鮮味渾然一體,喝起來更為鮮美濃醇。小炒臘雞,將醃製過的臘雞斬成小件,然後用辣椒一同炒熟,適量的湯汁能調節臘雞的鹹味。
廣東人有“無雞不成宴”之說,雞肉一定要新鮮,最好是現殺現烹飪,而這道小炒臘雞反其道而行之,宰殺後醃製、風乾,肉質在收縮,但鮮味不減,反而經過時間的淬鍊,在濃縮的鮮味之上多出鹹香的口感,一改傳統的煲湯方式,以小炒來烹飪,雞肉的鮮味保存完好,小小的一塊卻濃縮了無窮的鮮美,吃在嘴裡,方能感受到這小炒臘雞的極致鮮美。

臘雞一定要是臘子雞,兩斤以下的半年子雞做的最好吃。

肚包狗

肚包狗是永新的傳統特色菜,取豬肚一個,小狗一隻,先將豬肚洗乾淨,再把小狗宰殺、熱燙去毛、剖取內臟清洗乾淨後,切成小塊,將狗肉用茶油炒至半熟,加冬酒與調料後再燒一兩分鐘,然後剷出,一起裝入豬肚內,,用棉線縫合,裝入陶瓷缽用柴火蒸二個小時,加入辣椒、薑片、胡椒粉即可。胃痛特別是胃寒者食之有效。

貴妃糯飯

選優質純糯米先用熱水浸泡30分鐘,洗淨拌入肉粒(肥瘦各半)入油鍋炒,文火慢慢炒,漸漸添油,並略灑點鹽水(或糖水),直至炒熟,香味撲鼻,口感韌滑,越嚼越有味。據說過去是皇宮的貴妃方可享用,故名貴妃糯飯,食之能暖胃健體,對尿頻、 尿床患者有立桿見影的療效。

鰍飯

按1誜3分量取活泥鰍和優質糯米。先將糯米水煮,待七成熟時將活泥鰍及蒜、姜、豬油、鹽等佐料倒入即封蓋燜,水乾飯熟後,用筷子將一隻只露在飯面上的泥鰍頭連骨頭夾掉,再加入芝麻香油將泥鰍肉與糯飯攪拌勻,即成為鮮美香韌的泥鰍燜糯飯,是糯飯中的珍品菜餚。

糊粥

“糊粥”是永新民間喜宴必不可少的佐食名羹。糊粥的具體做法是:花生米25克,煎豆腐2塊,黃豆腐1塊,橘餅25克,瘦肉50克,用刀剁碎,另外備好麻油、水蔥、味素、食鹽適量,雞蛋2個,薯粉用水調成芡粉,把上述配料攪拌在一起,然後放水1500克燒開後,將食料放入鍋內小火熬15分鐘,再將雞蛋攪爛倒入鍋內,下鹽、吊芡,把麻油、水蔥、味素放入湯缽,把鍋內湯羹裝入缽中,用調羹攪勻便可以食用了。

南瓜糊
南瓜糊因“糊”與“福”諧音而被推崇。在吉安農村,每逢婚嫁喜事,都還保留著做這道菜餚的習俗。由於用時很長,工藝複雜,尋常百姓平時很難吃到,只有等到做客婚嫁喜事,才能有幸一品其福。

即使相隔不到二里地,南瓜糊的做法也大相逕庭,口味各有千秋。有的以南瓜為主料,輔之以麵條、豆腐之類。最讓人嘗過而不忘的要數吉安青原上水東一帶的南瓜糊。黃橙橙的色澤有如黃龍玉(黃蠟石),純正而金黃,夾一小筷熱騰騰的南瓜糊送入嘴中,甜香氣立刻直通心扉。舌頭不動,你也能感覺到南瓜糊在你的唾液的分解下,暖暖地綿綿地慢慢消融,甜甜的滑滑的滲透你的味蕾末梢。

熟透的南瓜從藤蔓上採摘下來,需要放在陰涼處晾曬半年以上,等南瓜肉因長時間呼吸氧氣而變得黃橙橙時才能用,如果內囊還有青色的一定棄之不用。用刀切開黃瓜,顏色正,肉壁厚實,用手摁壓綿軟的才真正算得上是好料。

切開南瓜後,先用勺子挖乾淨內瓤和瓜籽,然後用刨子順著一個方向把南瓜肉刨成絲,刨完一層再刨第二層,一直刨得南瓜只剩瓢兒。把鍋洗刷乾淨,把油燒熱,倒入刨好的南瓜絲,不停翻炒,這道工序需要足足半個多小時。翻炒南瓜絲,要做到不粘鍋,不炒糊,否則出來的顏色就會大打折扣。直到南瓜翻炒至糜爛,南瓜沉在鍋底,上面漂著薄薄一層油。端起按比例準備好的白砂糖和紅糖,馬上把材料撒進去,不停地攪拌著南瓜湯。攪勻糖後,把麵粉和糙米粉調成糊,兩種粉要先過秤,按嚴格的比例調配好,麵粉過多則滑而不成形,糙米粉過多則硬而不順溜。把漿糊倒入鍋里不停攪勻直至南瓜湯越來越粘稠,最後撒入姜蔥,一鍋金黃、香甜的南瓜糊終於出鍋。

殺豬湯

殺豬湯也叫全豬湯,吉州曲瀨以前作興吃全豬湯,近些年,城裡的酒店賓館,也會搞一道菜叫殺豬肉,把那些小腸、肝、肺、頭骨肉弄在一起煮,‘是全豬湯的微縮,很受吃客喜歡。以前殺豬是家庭里的一件大事,殺了豬就要請鄰居親友來分享。豬肉是要出賣增加收入或為年節備用的,就把那時不太值錢的豬雜碎,如小腸、心肺等和一些碎骨,加上蘿蔔或海帶一起熬湯,炒些豬肝、腰條肉,或米粉蒸大腸、尾節,或豬血(民間稱作“旺”)煮豆腐,再炒幾盤自種的蔬菜,就是豐盛的宴席了。全豬湯不可能吃只全豬,紅燒豬面和豬尾巴,或者炒“利子(豬舌)”,或者豬腦殼部分骨頭熬湯,加上紅燒豬腳,都是“有頭有尾(腳)”,算是全豬了。一般是心肺湯不能少,少了 就沒味道了。那時有個約定的規矩,哪家殺豬都要請客吃一餐全豬湯,殺一隻要請一次,殺幾隻就要請幾次。村上人家勞動力有多有少,負擔有輕有重,有富一點的,也有窮的。富裕和大方點的人家,請兄弟和叔伯、左右隔壁的鄰居、村上來往較多族親,還有請外公、舅公、女婿來吃的,要兩三桌。窮一點的就請兄弟和自家幾個人吃,一桌就夠了。那時還有個規矩,殺了豬,把豬的上嘴巴和鼻子割下來,還有尾巴,在開水裡煮刻把鍾,裝在盤子裡,再裝碗齋飯,插上香,供饗祖宗和天地神靈。窮一點的人家,捨不得吃那么多,客也請得少,但供饗的豬嘴鼻和尾巴,一定會吃掉的。加上心肺湯,也算是全豬湯了。

吉安特產美食

泰和烏雞

泰和烏雞是吉安的一張名片,泰和是烏雞的原產地,烏雞原產於泰和縣武山北麓,根據產地又稱武山雞,因具有叢冠、纓頭、綠耳、鬍鬚、絲毛、毛腳、五爪、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徵和保健、美容、防癌三大藥用價值而聞名世界。泰和烏雞已獲得原產地標識保護,國家地理標誌保護。

遂川板鴨

廬陵菜 廬陵菜

遂川板鴨俗稱“炮醃”,是“中國板鴨之鄉”遂川縣一大傳統特色產品,有上百年的加工歷史,採用中國三大名鴨之一的紅毛鴨作原料,以醃、烤、曬的傳統工藝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方法加工,其外形如月琴,板鴨色澤金色黃、刀口整齊,皮張完整,其肉干爽肥嫩,鹹味適中,骨脆可嚼,尾油豐滿,味香可口,風味獨特。遂川板鴨已入選國家地理標誌商標。

井岡煙筍

八百里井岡是竹的海洋,不同品種的竹筍製成筍乾,將煮過的筍乾再用炭火焙烤乾,則成了煙筍。烤過後的煙筍因顏色為黑褐色,因此也被稱為烏煙筍。鮮嫩爽脆的一棵棵大竹筍被採集到一起,將筍籜一層一層剝去後用清澈甘潤的井岡山泉水煮軟,再用木炭文火焙烤至乾,熏製成黑褐色的筍乾。煙燻火烤後的筍乾看起來黑不溜秋,吃起來則更香更鮮,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便於儲存和運輸,更主要是因為經過這些工序加工而成的筍乾具備了一種獨有的大山原生態靈韻,令人一嘗就能味覺出深山竹海里的蒼翠風味。

古代貢品 紅桔鼻祖 三湖紅桔 古代貢品 紅桔鼻祖 三湖紅桔

三湖紅桔

江西省新幹縣三湖鎮栽培紅桔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宋朝始,三湖紅桔年年列為皇宮貢品,乾隆皇帝親賜“大紅袍”之稱。此後,三湖紅桔擁有了一個靚麗的名字----大紅袍。 大紅袍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引無數文人墨客詠嘆不已,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曾有詩詠:“芳林不斷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綠”,形象地描述了三湖桔林盛景;張恨水也以三湖紅桔為背景,寫下了桔園愛情小說《北雁南飛》,小說中多處描寫了三湖紅桔盛景。1936年《江西年鑑》載,江西柑桔以“新淦(乾)屬的三湖為最盛”。

古代貢品 遂川金桔 古代貢品 遂川金桔

遂川金桔

遂川金桔、又名金柑,在“中國金桔之鄉”遂川的種植歷史已有千年,宋代已聞名京師,成為貢品。《本草綱目》校點本載“江西金桔始 出遂川”。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歸田錄》載“金桔,以遠難致,都人初不識,明道景禱初,始與竹子全優至京師,金桔香清味美,軒之樽俎間,光彩灼爍,如金彈丸誠真果也。都人初亦不甚貴,其後因溫成皇后尤好食之,由是價重京師。余世家江西,見吉州人甚惜此果。其欲之留者,則於綠豆中藏之,可經時不亦云。桔性熱而豆性涼,故能久也。”歐陽修讚美遂川金桔為“珍果”,享有“桔中之珍”的盛名。

遂川金桔以“色澤金黃、果大皮薄味甜”而著稱,色、香、味、型俱佳,其鮮果色澤金黃,外型如橢圓或倒卵狀橢圓,象鴿蛋,具有肉厚皮薄,汗美味帶微酸,芳香悅人,風味醇厚,營養豐富的優點。醫學名著《本草綱目》介紹,金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不僅主治“下氣快膈,止渴解醒,辟自,皮優佳。”果實煎湯或泡茶內服,能“理氣、解口渴、止咳、化痰、治胸決鬱結,傷酒口渴、食滯胃呆”。遂川金桔樹幹短小秀麗,枝葉於翠,是理想的盆景裝飾,無論置於室內室餐,均可供觀賞。

和子四珍

永新的傳統食品柚片、醬姜、蜜茄、醬蘿蔔,合稱為和子四珍。

柚片

柚片原料為柚子皮。每年六七月,是大量生產柚片的旺季。在曬制柚片時,往往還會獨具匠心地把陳皮用小刀雕刻成鯉魚、蝴蝶、花朵等圖案,拿出來,簡直成了一件件工藝品。曬制好的陳皮,象一片片夜空星月,瓤白如雪,皮翠似茵,松翠芬芳,稍加咀嚼,香氣清幽,味甜爽口。陳皮中還含多種維生素、檸檬素及鈣、鐵、磷等成分。據《本草綱目》載:陳子皮可通氣、止咳、化痰。愛品茗的人們,酒後飯余,嚼上幾片佐茶,不僅滿口甜香,而且能通中導滯,消食化痰,調理脾胃,起到祛病健胃的效果。

醬蘿蔔 醬蘿蔔

永新醬姜/醬蘿蔔

曬制醬姜和醬蘿蔔,先要制醬。每年端午節前後,用優質的糯米,在清水中浸泡三個小時左右(不得過長),濾乾後再將糯米蒸熟,放入乾淨的霉具里,用乾淨的紙張蓋好,六天左右,米就出現了天然黴菌(如天氣乾燥,套用冷開水噴灑一次),這時,用筷子把米翻動。再過六天左右,好的霉米就呈綠豆色澤,用手將霉米搓散,不使呈塊狀,放於陽光下曬乾。待到六月天氣晴朗,準備好醬缽,每個醬缽倒入四斤霉米,放粗鹽3----4兩,清潔井水4---5斤,在陽光下曬一至二天,隨後放入黃條3---4斤養醬,這就是醬娘。另用優質糯米放入清水中浸12小時左右,濾乾,蒸熟後再放到裝有醬娘的醬缽里去對醬,以裝滿醬缽為準。放入陽光下曬5---6天,然後取出黃條將黃條上的醬捋回缽中。黃條曬1---2天,用器皿裝好。這種養醬的黃條,密封陳3—4年後,具有保健作用,俗話說“陳年黃條如人參”。然後再把醬缽里的醬曬2---8天,選取大好晴天,把生薑刮淨外皮煮熟煮透,濾乾放入缽里拌和,好天氣曬5---6天即可(如姜已下缽,天氣不好要每天放到鍋里去炒一次,炒時不能放水,等陽光好再端出曬)。出姜那天,一定要有陽光,否則影響質量。

所謂出姜,就是將生薑上的醬捋還缽內,使生薑不帶醬渣。

一般出醬後,平鋪暴曬兩天,然後裝罐,密封,姜就自然會出糖,再過二十天左右,把醬姜取出放陽光下曬幾個小時,再裝回罐內,封好,醬姜就製作成功。月余後,姜的表面便生出一層厚厚的芳香而清甜的白砂(霜形醬糖)。白砂越厚,質地越好。醬姜的肉層略呈紅糖色,紅里透黃,味鹹、甜,稍辣,具有暖胃、補腦、提神等功效,治頭昏、頭痛尤神奇。永新有“晨起吃醬姜,勝似喝參湯”的說法。醬姜還可以作調料,每當烹泥鰍、烹大魚頭或烹雞湯時,放入適量的醬薑片,使其充分益味,既可消除泥鰍的本來腥味.更能調劑薑湯,顯得格外鮮甜芳香。醬蘿蔔可以用來烹泥鰍、燉雞鴨,既去腥,又調味。

蜜茄

蜜茄,取優質未熟全的茄子和上等蜂蜜(或白砂糖),先把茄子刺孔稍煮,撈出擠乾水放入盆中,加蜜糖邊漬邊曬。這樣用傳統工藝九蒸九曬精製而成,俗稱九蒸蜜茄,成品呈深咖啡色,視之清亮透明,聞之香氣撲鼻,食之味甜蜜口,可謂色香味俱全,是一種很有名氣的特產,加之營養豐富,感觀誘人,有高雅食品之稱。茄子為茄科植物茄的果實。《食療本草》指出:可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涼血止血。現代研究發現,茄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維生素等有益成份,能潤肺、止咯血,對肺病、支氣管炎等有一定療效。

泰和豆豉

江西的豆豉有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湖口豆豉,葡萄豆豉,但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吉安市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發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泰和生產豆豉早在宋朝就頗負盛名,四川豆豉的製作方法即由泰和傳去。泰和豆豉烏黑、香甜、既能佐餐,又可作菜餚調味品。據清道光《泰和縣誌》載,豆豉還可作藥用;豆豉性溫、能發能補,對傷寒頭痛、發熱鼻塞、流鼻涕初起,以之加蔥姜少許,煎湯熱服,出汗即愈。

豆豉古稱幽菽,宋周密 《齊東野語·配鹽幽菽》:“昔傳 江西 一士,求見 楊誠齋(楊萬里) ,頗以該洽自負。越數日, 誠齋 簡之云:‘聞公自 江西 來,配鹽幽菽欲求少許。’士人茫然莫曉,亟往謝曰:‘某讀書不多,實不知為何物?’ 誠齋 徐檢《禮部韻略》‘豉’字示之,注云:‘配鹽幽菽也。’然其義亦未可深曉。” 明 楊慎 《丹鉛雜錄·解字之妙》:“蓋豉本豆也,以鹽配之,幽閉於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這是豆豉歷史上最有名的吉安楊萬里配鹽幽菽的故事。

峽江鰣魚

鰣魚,古稱鮒, 它體扁而長,腹薄如刀,色白如銀,身帶銀光,形態美麗,古人又稱之"銀光魚",是我國極其名貴的魚類。蘇東坡:芽姜紫醋炙鰣魚, 雪碗擎來二尺余 ; 尚有桃花春氣在, 此中風味勝蓴鱸。王安石: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鄭板橋:江南鮮筍趁鰣魚, 爛煮春風三月初。

鰣魚是長江非常珍貴的魚種,有“魚中之王”的美譽,在古時就被作為納貢之物,馳名中外。贛江峽江段則是我國鰣魚的最主要產卵場所,峽江鰣魚幾十年前名聞遐邇,可惜由於長江贛江環境改變已絕跡。

吉安傳統小吃

吉安醬餅 吉安醬餅

吉安醬餅

吉安醬餅是吉安市很有名的小吃,製作方法獨特,曬制的醬餅有米飯醬,豆腐醬,菜梗醬,蓮藕醬,南瓜醬等各種,深受當地人喜歡。

吉安米粉

都說南昌米粉有名,但還是覺得吉安的炒粉和湯粉還有涼拌粉最好吃,還有一句和粉有關的吉安話喔!當一講到某人想做不可能做的事.就會說對方:"你想粉吃!"而且吉安的湯粉和別的地方的不一樣喔,確切的說吉安的湯粉是煮粉,先炒再煮,更入味,不像其他地方的湯粉的做法跟拉麵的似的!

峽江米粉

峽江米粉主要產自龍下、武溪、羅田、張家等村,龍下米粉尤為獨特。峽江米粉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開始胎生產,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相傳明朗永樂年間,當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上金幼孜省親回京,以家鄉米粉款待文武百官,大家對峽江米粉細軟柔韌、味道鮮美大加讚賞。正德年間,興獻王朱厚璁南遊途經峽江,為洪水所阻,夜宿洲頭陳家村,鄉民待膳米粉,夸為佳肴,朱厚璁(明世宗)登墓後,傳諭江西每年要以峽江米粉送京,供宮廷佐膳。峽江米粉因此成為“貢粉”。

峽江米粉以優質晚米為原料,以當地地下礦泉水為水源,經浸泡、磨漿、濾乾、煮餜、舂餜、榨絲、漂洗、攤曬、開漿、扎把等十餘道工序製成,工藝流程由傳統手工操作。以其潔白細嫩、柔滑爽口,久煮不糊、久炒不碎、余香綿綿等特點而久負盛名。明、清等各次修纂的《峽江縣誌》均有“峽人善造米粉,細白勝於他處”的記載。

峽江米粉已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吉安 薄酥餅 吉安 薄酥餅

薄酥餅

薄酥餅是吉安特色食品,從元朝開始就一直是地方官敬獻給皇帝的貢品。薄酥餅只有中秋節期間才會大批量生產,是吉安人中秋節最愛吃的月餅。

做薄酥餅,選料和工藝都很講究,採用精麵粉、純豬油、白糖、白芝麻、花椒、五香粉、香蔥、細鹽等原料,經過制芯、揉面、摘皮子、包酥、開皮、包餅、上芝麻、烘烤等32道工序而成,具有薄、酥、香、甜、脆五大特色,肯薄而不虛、酥而不碎、香而不嫩、甜而不膩,為中秋佳節上優月餅,在省外內市場暢銷不衰。

泰和蘿蔔

泰和蘿蔔是泰和地方傳統產品,它集甜、酸、辣、鮮、脆於一身,回味綿長,且有生津開胃、消積化食的功效,有"未吃先流涎,吃了還想吃"的吸引力。鹹菜採用優質包心芥菜精製而成,口感脆嫩,酸豆角全部採用白豆角醃製,色香味皆佳,是美食的最佳配料。

吉安 白糖糕 吉安 白糖糕

白糖糕

白糖糕是吉州傳統特色小吃。其用精製水磨糯米粉做成一個圓圈經油炸加工而成,其味融香、酥、甜為一體,外酥里嫩,香脆軟糯,甜而不膩,外型似一隻潔白的玉鐲,造型優美獨特。

白糖糕做法比較簡單,把揉好的麵團,抓一小團用手搓成長條,把長條兩端接合,做成一個圈圈,放入熱油中炸,炸至表面金黃撈出,放入事先磨好的糖粉中攪拌,使其表面全部沾上糖粉,一個白糖糕就做好了。白糖糕的外形像一個圓圈,所以吉安人也叫它“圈圈油果俚”。剛炸出的白糖糕外酥里嫩,但冷了以後表皮會變軟,沒有酥香味了,而裡面又會變硬,很難嚼,所以白糖糕最好趁熱吃!

刮皮/燙皮/盪粉

以前在吉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歷史悠久,具有潔白、細嫩、麵皮厚薄均勻,切條工整,湯味鮮美,久煮不爛的特點。主要製作原料是優質晚米,經過浸米、磨漿、在圓簸箕上倒上米漿盪勻成薄薄的一層蒸製成形,曬刮皮/燙皮是以前鄉下的一道風景。

米麵/盪粉

盪勻蒸製好的米粉皮,新鮮或稍曬後捲起切成絲做成的粉條是當地美味的小吃。

卷粉

盪勻蒸好的新鮮粉皮,鋪上準備好的餡料捲起沾上醬汁趁熱吃,可作為早餐。

涼粉/涼豆腐

涼粉嫩滑爽口,是夏日解暑佳品,白涼粉可採用豌豆澱粉、綠豆澱粉或番薯澱粉製成,一般多採用番薯澱粉,最好的用薛荔做的涼粉。黑涼粉的製作方法與白涼粉大抵相同,但並非往稀釋的澱粉中倒沸水,而是用乾仙人草煎汁熬制。“冰鎮刮條漏魚穿,晶瑩沁齒有餘寒。味調濃淡隨君意,只管涼來不管酸。”

吃涼粉的時候可以加上糖,最好加點薄荷,更加清涼沁人心脾。

筍包

吉安永豐畲鄉小吃,做筍包叫“打筍包”。所謂“筍包”,顧名思義就是用米粉與野菜糊作包皮,用竹筍、臘肉絲作餡心包成的一種色綠,吃起來有香、辣、甜、脆、柔之感,關於筍包還流傳一句俗語“清明不打筍包,疥瘡爛上額頭”。聽起來夠粗俗,但其中包含了科學道理,因為野菜可以清熱解毒的功能,竹筍有生津潤肺。

沿陂米餅 沿陂米餅

沿陂米餅

永豐沿陂過年過節喜歡製作米餅,米餅是用米粉,薯粉或其他澱粉做成的食物,可當做小吃也可燒菜,譬如米餅炆雞。

芋仔米餅是用香糯粘滑的本地紅芽芋煮熟後壓成泥和上薯粉,揉成團後再分搓成圓子接著入沸水氽燙,氽好在過冷河就好,要吃的時候再配湯或燒菜,新鮮的米餅也可以加糖或酒釀吃。做好的米餅帶著芋仔的清香,十分彈牙,柔韌潤滑,用筷子很難夾起來。

除了用香芋還會用番薯,南瓜等,好像用木薯粉做的雪芋米餅是白色透明的,看相很好。米餅也有包餡的。

端午節的箬餅(箬葉米餅)在永豐可是和粽子一樣重要的節令小吃,沉澱的米漿用箬葉包裹再用棕櫚葉束緊入甑蒸熟,入口香甜,如果用芭蕉葉包裹就是芭蕉米餅了。

神仙粉和神仙粉粿

丹桂飄香之後,秋蟬叫熟了黃糯,就可以開始浸、曬“神仙米粉”,用它加工的米果、湯圓、卷層糕等小吃別有一番風味。它的製作雖簡單,但頗費時日,先將糯米碾白過篩,淘去碎米,裝入水缸或大瓮中,然後用冷水浸泡30至40天發酵。在這期間要常檢查,水少了要加滿,不能讓其無水。待水面積滿黃黃的一層麴黴菌後,再把米撈起漂洗乾淨,放到太陽下曬乾,磨成細粉收藏待用。

神仙粉烙、炸、蒸、煮吃法皆宜,若用熱水將米粉和勻揉韌,做成飯碗大小的面用,放入灑了些許油的熱鍋中烙烤,邊烙邊用鍋鏟壓扁,並不斷翻轉烙烤,烙成薄薄的大餅,再攤放在案板上,撒上少許蔥花和白糖,然後搓捲成筒,切成一節一節的,做成“卷層糕”,吃起來則柔韌香甜。若將米粉做成米果用油煎炸,炸出的米果膨大柔軟,外殼金黃而不硬,內里潔白如玉,吃起來香噴而不油膩。若將米粉用水攪成糊糊的米漿,可蒸成“千層糕”,如再配以佐料和芝麻,點綴些果仁和色彩,更是色香味俱佳的小吃了。最簡便而又最好的吃法是煮“神仙粉”湯圓了,神仙粉做的湯圓又叫神仙粉粿,用神仙粉做成湯圓,待水燒開後,將湯圓下鍋,不久膨大浮起,用漏勺撈起,盛入大瓷碗中,撒上白糖,端上酒席,就像給客人們送上了一道可食的白玉。那瑩瑩的白,那濃濃的醇香,用筷子一夾,軟而不粘,吃起來軟而有韌性。更因它在浸曬加工時經充分發酵,含有大量的酵母菌,因而多吃了也易消化,不傷胃。在酒過半酣的宴桌上,再吃上那么好的點心,無疑給酒宴增添了不少祥和氣氛,也更顯主人的待客誠意。

豬腸糕

將神仙粉(純糯米浸泡49天后磨漿過濾成粉)與紅糖拌勻,搓揉成條似豬腸,蒸熟即成,口感柔韌甜膩。

沖宵

用糯米粉拌以熟芋加糖揉搓成團,切成指粗的條塊,晾乾即成。食用時沙炒、油炸均成倍膨發,色金黃,松

脆香甜,入口即融。

魚包/蝦包

用禾花魚(農田中一種很小的花魚)或米蝦(小蝦),拌入米粉或糯米粉,加雞蛋和薑末,香料及少量食用蘇打,拌成漿糊狀後用湯匙舀入熱油中炸成包,口感鮮脆香酥

搗粢米粿

粢,指穀物,糯米、粟米皆可做粢。搗粢,顧名思義就是用糯米搗出來的,搗粢米粿是吉安地區的中秋敬月的小吃。搗粢品種很多,有一種白搗粢,糯米為原料,做成扁圓餅狀,內包飴糖或芝麻糖,外撲白米粉,看得清白,吃得香甜。還有一種搗粢,用糯米粉或加粳米粉,上籠蒸熟,搗成糊狀,切作方形,冷凝成塊,冬天用水浸泡,可存十幾日不壞,方便儲備和攜帶,吃時切開,大小不拘,煎炒蒸煮皆宜。如果是炸,把搗粢切成兩寸長條,滾一層蛋液,下入油鍋,香氣立馬撲鼻,片刻功夫,蛋液金黃酥香,搗粢鬆軟如泥,撒上糖或豆屑,即可開吃。

豆粉米粿(豆屑米粿)就是搗粢米粿的一種。

舟粢米粿 舟粢米粿

舟粢米粿

和搗粢米粿一樣是吉安市區最常見的地方小吃,用糯米分做的小糰子,壘成三角金字塔形狀,吃起來揪擰揪擰的。

黃年米粿/黃年餅

明白的說,就是加鹼水做的黃色的年糕。

每年臘月,每家每戶都要忙著打好黃年米果,至來年春節,便將其作為拜年的禮物之一,饋送親友,深受人們喜愛,這一習俗自古沿襲至今。關於黃年米粿吉安還流傳一句家喻戶曉的鄉音俚語:“拜年拜年,拜到灶前,黃年米果撞嘴唇”。黃年米粿可蒸、可煮、可煎烤,其味可甜、可鹹。色澤光潔、口味醇香、品質柔韌、風味獨特。

茶粿 茶粿

茶粿

遂川的狗牯腦茶是遂川三寶之一,也是江西名茶,用狗牯腦茶園採下的嫩茶葉做成的茶粿是當地特色的小吃。把糯米浸了,磨成漿,再將採摘到的嫩茶葉洗淨,在熱水中稍煮一下,揉搓去苦味後,碾碎摻進糯米粉中揉,揉好就拿去蒸,還可以在裡面包上些用鮮肉或臘肉、筍、大蒜等配料製作的餡料。茶粿看起來青翠可愛,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軟中兼韌,甘中帶苦,令人回味。

糖炒米粿 糖炒米粿

糖炒米粿

吉安市區常見的地方小吃,把糯米糰用手捏成小橢卵形,放在油鍋里煮或者說熬,油鍋里的油放了紅糖,熟了之後外面一層像糖漿一樣的一種米粿。

棗俚米粿

棗俚米果因為它的形狀、顏色像紅棗,所以叫棗俚米果。

將純糯米粉加入溫水揉好面,做成紅棗大小,放進熱油中泡,泡到米果鼓起來,表面呈金黃色就撈起來。另外用一個鍋子,用水把紅糖化開,也有的先用油把糖化開,再加入水。把用油泡好的米果放入糖水中不停地翻炒,直到鍋里的糖水均勻地、牢牢地粘在米果的表面就行了。做好的棗俚米果一顆顆飽滿、晶瑩、紅潤,就像紅棗一般,吃到嘴裡香甜軟糯,老老少少都愛吃。

印俚米粿

做印子米果需要一半粘米粉、一半糯米粉。用溫水揉好面,撅一小坨麵團揉成圓形,放入印板中按壓緊實,將印板反轉,在桌面上輕輕一敲,印有花紋的米果就做好了。將做好的米果放入蒸籠內蒸大約40分鐘,出鍋就能吃了。做印俚米果的印板都是祖宗留下來的,上面雕刻的花紋很精美,有魚紋,各種各樣的花朵紋,尤其是蓮花很多,還有觀音像等等。印俚米果也是因此而得名。在中元節(七月十五日)時做這個米果敬神,在燒包時,一定要用這個米果祭祖。

吉安小吃 米豆腐 吉安小吃 米豆腐

米豆腐

米豆腐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早、中、晚稻秈型為好,碎米也行,但粳稻、糯米不行,因為粘性太重,不易製作。石灰以新石灰為好。除去米中的雜物,淘洗乾淨,然後放入盛器中加水至淹米3.5厘米為宜。1公斤米放50克粉狀石灰。石灰要先調成溶漿,加入淹水的米中,然後攪拌均勻。浸泡3——4小時,使米變成淺黃色,口感帶苦味後,取出放在清水中淘洗至水清為止。水和米的比例為1比2磨漿。在洗淨油污的鐵鍋里放入適量的水(1公斤米放2公斤水),然後倒入磨好的米漿。煮漿時邊煮邊攪,開始用大火煮,至半熟時用小火,邊燒邊攪,煮熟為止,約需15分鐘。煮熟的米漿變成糊狀,趁熱裝入預先準備好的盛器內。盛器的大小以米豆腐的厚度來定,一般以3-10厘米為宜。盛器內要鋪薄布,裝時要厚薄均勻。待冷卻後即可。

(1)把冷卻好的米豆腐用刀或網狀工具(專門用來切米豆腐的一種自製工具,把橫豎等分的細線織成網狀固定在木框架上而成)切成長寬高各1厘米左右的粒狀,放入置有清水的盆中,這樣它不易碎散。

(2)配湯。在碗中放入鹽、味素、香油、豆豉油、辣椒粉、用煮沸的水拌成湯,水不要太多,半碗就可。 (3)把米豆腐放入燙水中加熱,2分鐘即可撈出,放入配湯中,再在米豆腐中加少量的蔥,使其香味更濃。吃的時候用勺稍拌一下,其味更勻、色更佳。

永新玩茶

永新玩茶是指民間自己加工製作的各類小食品的統稱,主要包括油煎玩茶、砂炒玩茶和日曬玩茶三大類。油煎玩茶如風霄、玉蘭片、蘭花根、糖棗、花生餅子等;砂炒玩茶有炒薯片、炒花生、炒茅栗等;日曬玩茶有醬姜、醬蘿蔔、蜜茄、橙皮等數十種。

風宵

在永新每年冬至以後,人們將蒸熟的糯米飯按比例加上浸透的黃豆和去皮的生芋頭以及適量白糖或鹽放入磐夯里,然後用磐夯錘搗爛。然後取出揉好成條切成拇指大小的長形薄片,排開在香盤或團箕里,曬乾裝壇。過年時經油煎每片膨化成長約三寸,寬約三指大小。由於“風霄”是淨糯米做的,吃起來入口即化,下料時放了糖的香甜可口,放了鹽的香酥味美。

玉蘭片

玉蘭片的加工方法是將浸透的糯米舂成粉,挼成米果,蒸熟後加糖(或鹽)等配料放在磐夯里舂,舂時比“風霄”省力多了,舂好後將粉挼成條並切成銅錢大小的薄片。曬乾後收藏,待年底油煎,會膨發成二指大一片,入口即化。

原料是糯米加幾成粳(秈)米,打粉、揉粉和蘭花根相同,但擀的片要有小指頭般厚,並切成小指頭大的方塊,油煎後發成大拇指大小的圓球,出鍋即翻小糖,隨即翻上炒熟的芝麻,這就稱為“糖棗”;如果不用芝麻而翻上紅曲,則稱為“狀元紅”。

花生餅/豆餅

花生餅是以和成糊狀的糯米粉襯底,再放上花生仁或黃豆,油煎炸脆而成。在永新和遂川一帶的茶館中,花生餅是其最有特色的茶點之一。永豐則叫花生故/豆故。

吉安小吃 清明粿 吉安小吃 清明粿

艾米粿/清明粿

艾米粿 由艾草葉和米粉按比例擀和成均勻的粉團,放入蒸籠用猛火蒸,蒸到米果油光發亮,摸不粘手即熟透了,這時的艾米粿看起來綠綠的,油油的,亮亮的,聞起來香氣沁脾,令人垂涎欲滴,吃起來更是油而不膩,粘而不糊,脆而不松,口感甚佳,真是色香味形俱全。

芭蕉米粿

磨製的糯米粉拌以白糖揉搓,做成一個個條形或圓餅形(或用印花模板打成餅)用芭蕉葉一隻只卷包起來再入籠蒸,芭蕉米粿帶有芭蕉葉的清香。

永豐 紫薯包米粿 永豐 紫薯包米粿

薯包/薯包米粿

入秋後,永豐龍岡畲鄉人招待客人的小吃又加上了一道傳統特色——炸薯包。

薯包的主要原料是紫薯和米粉。

先把毛薯皮刮淨,用灶籮或刷瓦刷成糊羹之後,摻入粳、糯米粉,適量食鹽,少許蔥葉或蒜葉碎花(總量約薯糊1/4),一起和入薯糊用手拌和均勻。

備好主料後,取植物食油(菜油為佳)600克,待食油燒到七成熱,用左手抓起一把薯糊在手心裡,拇指與食指合成圓圈迅速收攏,讓薯糊從中擠出,右手持湯匙接住,然後放入油鍋煎炸。當薯包表面煎至栗黃色時便可起鍋。

油炸紫薯包,薯包大小如“桌球”為宜。吃起來口感特好,外酥內軟,既香又甜,甜中夾鹹,非常爽口。

若趁熱泡入甜米酒中,食之又別有一番風味。這種吃法,更具活血祛風、暖胃補腎等養生之功效。

薯酒

薯包泡入甜酒釀,還可以加上枸杞紅棗芝麻等做成的甜點。

擂茶

擂茶是將茴香、花生米、芝麻、黃豆、甘草等先在鍋里炒香炒脆,然後與茶葉一道放在有溝紋的擂缽中用木棒擂成粉渣狀,再用沸水沖入,邊沖邊擂,直至成稀糊狀,加點兒鹽或糖,趁熱喝下。一般沏泡一壺茶後,還要端上花生、瓜子、各種果乾、蜜餞,炸薯乾、燙皮、米果等待客。

表嫂茶/請春茶

說起喝茶習俗,安福縣農村婦女的請春茶(也叫表嫂茶)最為獨特。正月“元宵節”後,即元月十六日開始,全村的已婚婦女每天早飯過後,便從村頭的第一家開始集中在一起喝茶,一天喝一家,家家都要輪到。一直要喝到村尾的最後一家,叫做“洗碗”茶,才告收場。請春茶的方式十分獨特,到時大家不要請,不要邀,吃罷早飯婦女們端起自己的大茶碗,帶著孩子到東道主家去,東道主在人們自帶的茶碗裡放上一把自產的上等“家茶”,一根四五寸長的調味篾棒,再加上自製的鹽香椿、冰姜、蘭條、韌皮豆、炒芝麻和蜜桔皮之類的“點茶”,一起放入茶碗中沖泡。茶碗裡的東西越多,就越能顯示她的能幹和富有,也表示她的慷慨和誠意。這種茶又甜、又香,還有鹹辣味,味道很怪,有的婦女一小時可以喝上七八碗。一直喝到茶碗裡的“點茶”全部泡發,用調味棒扒出來嚼光,說聲“多謝”,便散場回家。安福縣請春茶的風俗由來已久。據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興起這種風俗。

武功山盛產雲霧茶,喝了潤肺清心,明目健腦。因此,老表每年正月農閒,盛行春茶會。飲料除茶葉外,還有香椿、勾藤、甜栲、菊花、金銀花、辛夷花、茉莉花、草珊瑚,這些隨手采來的天然植物飲料,無不生津化痰,清熱敗毒。

吉安飲食習俗

吉安廬陵傳統菜 吉安廬陵傳統菜

泰和早酒

泰和人喝“早酒”的習慣最初來源於農村。在熱天,莊稼人趁著清晨涼爽早早下地幹活。忙到上午9、10點鐘才吃早飯是常有之事。所以,在農村早飯都要準備幾個炒菜,吃幾大碗飯,還要喝上幾兩酒活活血、解解乏,久而久之,農村就有了喝“早酒”的習慣。“早酒一喝,抖擻一天。”說的就是這個理。

起初,泰和農貿市場喝早酒的常客主要是市場內的商販,尤以屠夫們居多,這些個剝牛殺豬的屠夫是最會享受了。他們用小刀片下背脊肉上介於瘦肉和肥肉之間的薄薄的一片,他們叫豬背筋和牛背筋,用青椒來炒是最好吃的了,既無肥肉的油膩,又無瘦肉的粗糙,還帶韌性的嚼勁,這肉能不好吃嗎?煮豬肉湯的原料則更為講究,他們專剔豬的頸脖和脊背相連處的一排骨肉用來煲湯。他們說是因為這段骨頭像梳子一樣排列,取名叫“皮梳骨湯”,因這段骨肉活動量大,兩端有很多嫩骨,與排骨湯相比的確要勝一籌,相連的嫩骨和肌肉食之鮮美,湯味甘甜。每頭豬的皮梳骨也就只能煲一鍋湯,皮梳骨的嫩骨好吃但量太少,有些好吃的屠夫索性把整個排骨下的一丁點白色的嫩骨全割下用來炒著吃。一邊咯吱咯吱地嚼著嫩骨,一邊喝著小酒,做著生意,樂在其中。豬肉中還有一道特別的菜“炒心血管”,也是屠夫們的傑作,每頭豬的只有一根筷子長的心血管,要炒一盤最少要5根心血管,這盤菜吃起來入味,嚼起來脆。僅吃個豬肉就有這么多的講究真讓人不可思議。

泰和縣各鄉鎮的早酒各具特色,禾市鎮的河魚和牛肉新奇搭配、聾子雞、紅燒甲魚燉豆腐,橋頭鎮的豆腐、香菇、山野菜,沙村鎮的肚包狗、牛血,苑前鎮市場上的“再添一碗”牛骨牛雜湯、螺溪鎮的紅燒牛排牛腳牛尾巴,沿溪鎮的贛江河魚混搭、南溪的紅燒烏雞、碧溪的石雞燉火腿、這些農家菜甚至逐漸成為泰和人津津樂道的美味佳肴和鄉鎮的名片。

安福吃新節與安福粉蒸

吃新節也叫嘗新節,吃新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它是安福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安福縣金田、洋門、洲湖等鄉鎮老百姓的心目中,吃新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一般在7月上旬某一天,也就是早稻即將開鐮收割的時候,“吃新”這天,男女均不外出勞動,家家戶戶張羅著“豪華家宴”,並參與隆重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耍龍燈、打火把、游壠等整套程式,安福部分山區還有唱山歌的習慣。當天晚飯過後,青年男女聚到一起,請山歌手唱《殺禾歌》《磨鐮歌》等有關收割的山歌,一人領唱大家和,熱熱鬧鬧,一直鬧到深更半夜。

在安福吃新節當天早晨,村里男男女女挑著籮筐,沐浴著朝陽,趁著露水將飽滿成熟的稻穗割下,然後用水碓或木碓碾成白米和米粉,做成米粿米飯,家家戶戶起早殺雞鴨、網鮮魚、斫豬肉,採摘新鮮的豆角、茄子、青椒、南瓜,將備好的食材和上米粉蒸熟,做成米粉肉米粉魚米粉雞米粉鵝等,吃新節這天只能做粉蒸菜,連茄子豆角等這樣的素菜都要沾上米粉蒸,等一切都備好就用木盤或篩子盛三碗新米飯,飯上插新谷穗、三杯陳年醐酒,三碗葷菜到廟中祭祀靈佑菩薩、土地,感謝上蒼風調雨順和人間的太平盛世,五穀豐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