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夫人墓

虢國夫人墓

虢國夫人墓地位於三門峽市區上村嶺上。50年代至今,先後經過四次鑽探和兩次大規模發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8個組。虢國夫人墓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中國周代考古空白。

簡介

虢國夫人墓虢國夫人墓
虢國虢國夫人墓地位於上村嶺,是周代虢國諸侯貴族墓地。1956--1957年,發掘各類貴族墓234座,車馬坑4座,出土珍貴文物達9179件。1984年在保存完整的1727號車馬坑上建成了虢國車馬坑文物陳列館。從1990年開始,又發現各類貴族墓142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9座,車馬坑12座。在已清理的9座墓葬中,國君及夫人墓2座,分別被列為1990。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文物中許多屬國家一級文物。

虢國夫人墓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4.4米;墓底略大於墓口,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地表19.3米,是虢國墓地已發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塗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是虢國的一代國君虢仲的妻子,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歷、宣之際。

出土文物詳介

虢國夫人墓虢國夫人墓
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用以標誌墓主人身份的鼎達29件之多。有44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國夫人的自作用器。中國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就出自虢國夫人墓,一套為八件甬鍾;一套為八件紐鍾,銘文最長的60多字,且自銘為“寶鈴鍾”。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國夫人的地位、權勢與富有。該墓出土的4件銅器,均鑄有“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中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器。

虢國夫人墓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經專家鑑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製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製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雲龍紋,整器圓度規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紋玉斧,羊脂白玉鑽等,也均採用和闐玉製成,無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玉質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誌禮玉使用於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玉握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8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隻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管狀,周身飾鏇轉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造型各異的玉鹿以及玉、玉、玉、玉、玉、玉蜘蛛、玉蜻蜓等。據統計,這些仿生玉雕幾乎囊括了中國北溫帶地區所有常見動物品類。九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中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九號墓中還出土有4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鐵錛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研究室鑑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製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製品與隕鐵製品共出,對於中國考古學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700年開始。從14世紀開始,公元前9—8世紀銅柄鐵劍在虢國使用,延續500年以上。與之前古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合併來看,說明此時期並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製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現,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4件鐵刃銅器的出土,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

虢國夫人墓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中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

文化意義

虢國夫人墓虢國夫人墓
一、出土兵器說明冶鐵兵器和用具的出現,在當時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說明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人的用具是多方面的,各種各樣的,除前面所展青銅珍品和玉器精華外,陶器石器骨器象牙器麻織品等,也在不同的禮制需要和生活要求下,各有不同的功用。既反映了多種工藝的技巧,也描繪了豐富多彩的古虢文明。

二、鐵器說明虢國墓地出土的幾件鐵器,經冶金專家鑑定分為人工冶鐵製品與隕鐵製品兩大類。隕鐵與人工冶鐵共同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共性,虢國虢國夫人墓地這一重大發現,為我們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特別是人工冶鐵製品的出現,將中國人工冶鐵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兩個世紀,反映了虢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水平

文物保護探索

虢國夫人墓虢國夫人墓
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夫人墓,歷經了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大規模發掘。第一次發掘車馬坑3座、馬坑1座,出土文物256件。第二次發掘清理了4座車馬坑、2座馬坑,出土青銅器、玉石器等文物350多件。對這些遺蹟和遺物如何科學保護是一非常迫切的課題,文物工作者一直在探索。

第一座車馬坑的保護20世紀50年代,黃河水庫考古隊在湖濱火車站南發掘了一座長15米、寬3.8米、深4.1米的5車1馬的陪葬坑(1727號)。根據當時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提議,對車馬坑予以就地保護。保護工作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主要完成了防震溝和防護玻璃罩工程。眾所三門峽處於地震帶,為了減少地震所產生的衝擊波對車馬坑的破壞力,文物工作者在其四周挖了一寬1.5米、深5米的防震溝。為了防止湖濱車站粉塵和有害氣體的污染,製作了玻璃罩把車馬坑防護起來。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完成了對車和馬骨的化學保護。1984年,劉景龍先生用滴注法對車進行了加固試驗,1995年用同樣方法對車和馬骨做了全面保護。實踐證明,這一保護方法對於土質文物的保護非常有效。

20世紀90年代出土文物的修復保護虢國夫人墓第二次發掘出土青銅器的去銹、修復及保護工作任務較大,該項目是在中國文物研究所李化元、中國農業博物館賈文忠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移洪主持下歷時近10年完成的,主要採用機械法和化學法除銹,焊接青銅器主要用錫焊法,最後的表面保護用緩蝕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出土的玉器和紡織物進行了部分清洗、加固工作。

虢國夫人墓虢國夫人墓文物
1988年春,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機械廠院內北側也清理了一座虢國時期的車馬坑,為3車6馬。1999年元月,經省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搬遷。搬遷採用切割法,將車馬坑分4塊,依次為1號車轅和兩匹馬、1號車和2號車轅的一部分、2號車及3號部分車轅、3號車。分別裝木板箱,最後運往虢國夫人墓的中南部封埋保護。2000年11月,按照虢國博物館的布展方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在考古發掘原址上恢復虢季墓和兩個祭祀坑原貌的任務。虢季墓深度達12米,發掘時保留的深度為8米,考慮到地面對墓壁的壓力,當地文物部門制訂了加固保護方案並很快得以落實。槨室的復原保護由市文研所歷時半年完成,其他墓葬四壁的加固和兩座祭祀坑中馬骨的保護均由省文研所承擔。

同時,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34件出土銅器(樣品)進行了成分分析,對32件(樣品)進行了金相組織鑑定,對青銅鼎、簋、鬲、甫、壺、盤、盉、戈、編鐘等75件進行鑄造工藝分析。對虢國夫人墓出土的6件鐵刃銅器作了鑑定。中國有色工業技術經濟研究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出土玉器的玉質種類、原料產地等問題作了鑑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虢國編鐘進行了音樂學分析。

相關資料

虢國夫人墓虢國夫人墓車馬坑
虢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於豪亮先生說“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於東虢,虢叔封於西虢。北虢在平陸,在黃河北岸;南虢在三門峽,在黃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實只是一個虢國(相當於原西虢),這是虢叔的後代隨平王東遷後建立的國家”。東虢於公元前767年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於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於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虢國夫人

虢國夫人是虢仲的夫人,柳氏,她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女性,她協助虢仲治理虢國,虢仲是虢國的第一位國君,他頒布的很多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是出自這位柳氏之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賢內助,她和虢仲的夫妻關係一直很好,雖然虢仲妃嬪很多,但是虢國夫人的國母地位一直沒有動搖。虢國夫人育有一兒一女,於公元前662年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