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留莊鎮

蘇留莊鎮

蘇留莊鎮位於夏津縣東北20公里處,315省道穿境而過,轄54個行政村,5.1萬人口,總面積101.13平方公里。素有“小雜果之鄉”美譽。是省級“肉牛改良示範鄉鎮”,市級“民營經濟強鄉鎮”、“農業產業化明星鄉鎮”、“安全文明鄉鎮”、“信訪三無鄉鎮”。

基本信息

經濟狀況

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比上年增長12.6%,財政收入完成800萬元,比上年增長52.9%。蘇留莊鎮先後榮獲“省級肉牛改良示範鄉鎮”、“市級民營經濟強鄉鎮”、“市級農業產業化明星鄉鎮”、“市級安全文明鄉鎮”、“市級信訪‘三無’鄉鎮”和縣級畜牧養殖、林業生產、計生、信訪先進單位等項榮譽稱號。

工業發展

蘇留莊鎮蘇留莊鎮
蘇留莊鎮黨委、政府落實樹立科學發展觀,全力實施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兩大“天字號”工程。2005年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民營企業總戶數達到86處,其中10家規模企業通過市級驗收。德州天參飲品有限公司廠房正在建設中,項目投產後年可加工各類果品8000噸以上,年創產值突破1000萬元,年銷售收入1億多元,利稅4000萬元,可帶動該鎮與周邊鄉鎮及縣市的果品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夏津恆發紡織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新增投資8000萬元,新上氣流紡紗機20台,使氣流紡紗機達29台,年產棉紗達9000噸,銷售收入1.3億元,利稅1200萬元。霞光煙花、新達塑膠、錦泰工藝品、大興木材、金牛紡織、王牛扒雞、正義農藥廠等一大批新上擴建民營項目現在已完成建設或正在緊張施工中。

農業發展

蘇留莊鎮黃瓜
蘇留莊鎮地處黃河故道,素有“小雜果之鄉”美譽,年產各種鮮果2億斤。棉花、林果、蔬菜和畜牧養殖是主導產業。鎮黨委、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典型引路積極推進林業產權改革,三年間,全鎮新植樹木150萬株,立木面積達3.8萬畝,人均80棵,林木覆蓋率達到62.8%。同時,引導扶持大興莊木材專業市場建設,鼓勵民眾發展木材販運和深加工,拉長林業產業鏈條,全力打造“綠色林業強鎮”。蘇留莊黃牛市場是冀、魯、豫地區最大的黃牛市場,年交易額2.2億元,全鎮黃牛存欄量3.8萬頭,全鎮有28個黃牛專業養殖村和4個大型養殖廠,不斷引進改良黃牛新品種,科學養殖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帶動了夏津縣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生祥醬菜產業合作社已有2000農戶共同參與蔬菜種植、加工和醬菜產品販運,形成了富民增收的產業鏈條。同時全鎮也形成了西楊黃瓜石堂辣椒、劉堤西紅柿、北鋪店小蔥等8個專業蔬菜批發市場。

民營經濟

蘇留莊鎮民營經濟茁壯成長。工業規模加速膨脹,棉紡織化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已經形成市場比較優勢。恆發紡織、興達棉業、眾信紡織、銀棉紡織、金牛紡織、銀興化工、新達塑化、大興木材、天參飲品、生祥醬菜等行業龍頭不斷壯大。全鎮民營企業達到59處,其中重點龍頭企業12處,規模以上企業6處。全鎮年紡紗能力9000噸,銷售收入1.3億元;年加工果品8000噸,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出口創匯200萬美元;木材加工業年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蔬菜加工業年加工醬菜6000噸,實現銷售收入8000萬元,是全縣最大的蔬菜生產加工基地。2006年2月份,蘇留莊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民營經濟強鄉鎮”的榮譽稱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鎮向民營經濟強鎮的新跨越。不斷加強小城鎮建設,在永館公路兩側統一規劃兩層標準樓房,商貿街建設已初具規模。

城鎮建設

蘇留莊鎮蘇留莊鎮
全鎮54個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公車,油路總里程106公里,42個村實現了街道硬化,主幹道路四通八達;新建自來水廠3處,18個村通上自來水;46個村通上有線電視,100%的村莊接上網際網路;認真搞好植樹造林,全鎮植樹面積3.8萬畝,存活量400萬株,森林覆蓋率51.8%,實現了村莊綠化、街道硬化、夜間亮化、環境淨化,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文教、衛生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和諧發展。全鎮現有26處中國小,其中2所中學均達到市級規範化學校。蘇留莊中心衛生院病房樓已建成竣工,極大提高全鎮人民民眾的醫療保健水平。全鎮已有46個村的6300多農戶實現了通有線電視。全鎮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

產業特色

蘇留莊鎮桑葚
“沙窩”變“銀窩”

地處黃河故道的蘇留莊鎮是名副其實的“大沙窩”,全鎮5萬畝耕地中僅沙地就占2萬多畝。鎮黨委帶領一班人確立了以發展速生豐產林、葡萄花生、雜果為重點,全力打造“沙經濟”,使“沙窩”變成農民致富的“銀窩”。

貧瘠的沙土地、土崗地在一般人看來是個“大包袱”,然而蘇留莊鎮卻在其中覓得無限商機。他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推廣種植“107、46”等速生楊,緊緊圍繞木材加工拓展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目前,全鎮各類木材加工企業達52家,年加工能力130萬立方米,成為魯西北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還有6家木材深加工企業正在建設中,另有4家已經簽約。該產業解決了2000多人的就業問題,僅此一項年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600多元。

沙質土壤由於濕度低,種植水果等含糖量高,口感好;種植花生粒大飽滿,含油量高。該鎮大力發展林果產業,鎮上先後引進優良地瓜、花生品種以及凱特杏、金太陽杏、葡萄、桑葚等優良雜果品種,使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他們緊跟市場,為蘇留莊鎮林果註冊了商標,積極引導創建特色市場、雜果市場、葡萄市場。

以市場促黃牛養殖

蘇留莊鎮以市場促養殖,依託該鎮遠近聞名的黃牛市場,按照規模化、良種化、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要求,不斷做大做強黃牛養殖文章。目前,全鎮黃牛存欄量已達3.8萬頭,戶均2.5頭,大型養殖基地4個,僅黃牛養殖業一項全鎮人均純收入達2020元,是人均總收入的50.3%。黃牛市場交易日上市大牲畜6000多頭,交易輻射晉、冀、豫、京、津等全國18個省區市、100多個縣的2000多家肉聯企業、單位及個體戶,年交易額2.2億元。

林業發展

蘇留莊鎮蘇留莊鎮
夏津縣蘇留莊鎮依託豐富的林業資源,積極培育林木交易、加工產業鏈條,以加工帶動生產,進一步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樹”上尋找增收路,兩年來,全鎮林木面積由4.2萬畝增加到4.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4.2%提高到61.8%,人均植樹超過200棵,新建速生苗木繁育基地3000多畝,人均林業收入達到1600多元。

蘇留莊鎮位於黃河故道中段,60%的面積土壤沙化嚴重,當地民眾有植樹造林的歷史傳統。2005年以來,為帶動當地農民將生態優勢儘快轉化為經濟效益,蘇留莊鎮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林木交易、加工產業,拉長林業產業鏈,以加工效益刺激植樹造林規模,發展林業生產。蘇留莊鎮的林木越刨越多,全鎮新植樹木120多萬株,新建生態經濟林、速生楊豐產林、圍村林等片林1.1萬畝。同時,鎮政府因村因地制宜推行樹木產權制度改革,拍賣溝渠路、荒沙區林木種植承包權,落實林木管護責任制,實現權定人,人定心,樹定根,確保了林木成活率。目前,全鎮已發展起8處木材交易專業市場,20多家木材加工企業,30多個村莊的一萬多農民常年從事木材加工販運。

計生工作

蘇留莊鎮蘇留莊鎮
蘇留莊鎮計畫生育辦公室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採取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機制,抓計生幹部培訓,改進幹部隊伍建設,加強管理,自上而下強化計生隊伍管理制度,保障村級計生幹部的待遇,提高計畫生育隊伍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在人員管理上,注重加強班子自身建設,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計生,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改進工作作風,相互配合,團結協作,形成了一個能打硬仗的計生工作領導核心隊伍。明確領導班子成員職責責任追究的辦法,進一步提高領導幹部的責任感。堅持例會制度,及時召開民主生活會,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改變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鎮黨委班子成員在工作中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團結協作的良好局面。

村級計生幹部採取選舉和競聘相結合的上崗機制,明確責任,讓那些熱愛計生事業、有文化、有能力、有願望為育齡婦女服務的女同志走上計生崗位。目前全鎮54個行政村的計生主任基本上是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懂業務的行家裡手。為了進一步提高全鎮計生幹部對新時期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的認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全鎮計生幹部的宣傳教育和培訓。一、鎮計生站全體工作人員在分管計生的副鎮長帶領下定期學習。二、請上一級相關領導部門對計生站全體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定期業務指導、定期監督完成情況。三、對全鎮54個村的計生主任、宣傳員等128人進行面對面的業務內容培訓。通過層層培訓和不斷學習,使我鎮廣大計生幹部的整體素質更上一層樓。

計生工作中,蘇留莊鎮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在經濟上大力支持為計生站配置了一部宣傳專用車,併購進了一批先進的治療儀器,如大型B超、微波治療儀、乳腺診斷儀等。對各村的計生專職人員的工資按照上級要求的標準足額發放。計生工作人員待遇的落實,穩定的計生幹部隊伍,極大的調動了村專乾的積極性。該鎮促進幹部隊伍建設的經驗是:一、領導重視;二、任人唯賢;三、待遇落實。這樣為該鎮計生工作深入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風景名勝

蘇留莊鎮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位於黃河故道中段,面積7.8萬畝,森林覆蓋率51.8%。公園內沙丘連綿起伏,林木資源豐富,有40科62屬118種。經濟林木遍布全國,素有“小雜果之鄉”之美譽,古樹名木群立,又可稱之“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林果互動錯落,與純樸的風俗傳說和歷史人物,溶匯成古黃河之魂。公園環境優美,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即有“義合香雪”、“茫沙煙雨”、“蒼桑霧靄”、“錦屏落玉”之景觀,又有“十樣龍棗”、“臥龍桑”、“古柿樹”數萬計古樹名木之精靈。更有“點將台”、“石莊古井”、“杏鄔書院”等名勝古蹟之盛名,旅遊資源豐富。

蘇留莊鎮蘇留莊鎮
相傳明永樂(1443)年間,明廷頒旨廣植桑木,以興綢業,通商異域。當時桑園逾千頃,養繭極盛。百年後綢業蕭條,桑改為食用。其果為椹,狀似草莓,汁若醍醐,味甘如蜜,為長壽佳品。枝、葉、子、根皆可入藥。災荒年間,村民以椹果腹,多可渡飢。當地人因久食椹果,年壽逾增。據查,僅西閆一村壽達9旬者8人,達8旬者甚眾,故桑樹又稱“頤壽樹”。

據前屯村史記載:明洪武二十五(1391年),褚姓人家自山西省洪大槐樹,遷此地,並隨身攜帶洪佘株,樹齡達600年之久,為華北平原之最。其中最大一株樹高14.2米,胸徑75厘米,冠幅14米,樹冠呈半圓傘形,乾枝粗壯,葉幕厚重,裸根十餘條,如群龍盤踞,氣勢剛猛。區內古柿樹雖然盡顯滄桑,但仍生機勃勃,果實纍纍,95年株產達千餘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