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老黃河之遺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東省夏津縣,面積5200公頃,東西寬7公里,南北長8.3公里,面積7.8萬畝。 森林公園植物資源豐富,有55科117屬210種,森林覆蓋率達61.8%。園區森林以混交林為主體景觀,林木樹種豐富,自然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森林環境優美,是夏津縣城區生態配套區和天然植物園。

基本信息

形成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2000多年前古黃河的遺蹟,公元前602年,黃河在河南商胡埽決口,滔滔河水裹挾著滾滾泥沙流經今夏津境內,春秋戰國時,為趙、齊等諸侯國會盟的關隘要津,夏津的名字也緣於此。公元11年,黃河改道留下這片狹長荒蕪的沙灘地,為防風固沙當地百姓廣植果樹,清康熙13年(1674)年,在朝遭貶的朱國祥就任夏津知縣,曉諭百姓“多種果木,庶可免災而裕才用”,此後歷經幾百年的封沙造林,至清朝中期已是林海茫茫果木成片。公園南北長18公里,東西寬7公里,面積12萬畝,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55棵117屬210種。桑、杏、梨、柿、棗、山楂、核桃等2萬棵幾百年、上千年的古樹林立在連綿不斷的原始沙丘上,是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園林,有“北方落葉果木博物館”之美譽。

簡介

現為國際生態安全旅遊示範基地,國家4A級景區,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為山東夏津的自然景觀,以其地形地貌論,地勢平闊,坦蕩無垠。夏日郊行,一片青蔥,極目遠望,綠野碧空相接,令人心胸坦蕩,逸興遄飛。冬天,尤其雪後,大地玉砌,萬物瓊妝,郊行遠眺,一覽無餘,倍顯乾坤之廖廓。夏津境內有一條蜿蜒起伏的老黃河故道,今闢為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該公園依託黃河故道而形成。位於蘇留莊鎮的後屯村雷集鎮一帶。其間沙丘綿亘,樹木蔥茂,連綿長達數十華里。當地有“攀樹可行二十里”之說。春天桃李爭艷,楊柳裊裊,暖風可人,燕語鶯聲。夏日密樹繁葉,遮天蔽日,樹間清風習習,樹下細草如茵。秋季桃李瓢香,紅葉似火,蟲聲唧唧,鳥雀啾啁。冬季樹葉盡脫,枝幹杈椏,降雪之後,沙丘玉雕,萬樹銀妝,儼然北園雪原景觀。園中有“將台雄風”、“梨園曉月”等人文景觀十餘處。現多有幕名前來觀光、旅遊、度假的團體,人們或攜音響婆娑起舞,引吭高歌;或漫步林中,吟喔樹下,實為人生快。

整個森林公園總面積12萬畝,由一帶兩區十園組成,一帶為32公里的觀光路,路兩側種植櫻花、西府海棠、玉蘭、木槿、黃金槐、白蠟等景觀樹和桑樹、杏樹、梨樹、柿子樹等生態經濟林,形成30公里綠色長廊;根據分布區位劃為A、B兩區;十園為天綠園、頤壽園、朱公祠園、杏鄔園、佛教文化園、森林遊樂園、義和莊園、雙廟自然保護園、綠帝中恆園、玉鳥園、大櫻桃園等十多個千畝以上景區,會盟台、竇建德點將台、杏塢書院、大雲寺、椹文化博物館等深厚文化內涵鑲嵌其中,建成以生態觀光、綠色採摘、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平原地區最大森林公園。景區內林木資源豐富,有55科117屬210種。梨、杏、桃、椹、柿子、山楂等經濟林木遍布全園,素有“百果之鄉”的美譽,又可稱之為“北方落葉果木博物館”。林果木互動錯落,形成一條條自然變幻的綠色屏道,與古樸的風俗傳說和歷史人物,融合成“古黃河之魂”。 森林公園各景區四季風采各異;故道莊園、農家院田園風情無限;溫泉度假村集水療、觀光、娛樂、休閒、度假於一體;大雲寺歷史悠久,體現了深厚的佛教文化;森林遊樂園的滑雪場、滑草場、過山車、海盜船、勇者之路等娛樂項目豐富多彩。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以生態觀光、綠色採摘、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平原地區最大的森林公園。

資源獨特

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旅遊資源豐富,有地文、水文、生物、天象等自然景觀,又有古遺蹟、神話傳說等人文景觀。公園內已有2000多年黃河故道,微地貌類型複雜,崗丘密布,連綿起伏,為平原地區少見。新河道與舊河道相互交織,常現霽色重重、晴光疊疊之景象。園內林木資源豐富,古樹分布較廣,主要包括古椹樹、古梨樹、古杏樹、古棗樹、古柿子樹等共有3萬多株。這些古樹集人文色彩於自然景觀之中,或群或孤、形態各異、生機煥然均能獨立成景,具有極高的保護科研和觀賞價值,是名副其實的“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園區擁有全國最大的古椹樹群,也是北方椹果樹種植之中心,據調查古椹樹面積6000多畝,加之臨近縣市,古椹果面積約計11000畝,產量在8000噸以上。被國家林業局命為“中國椹果之鄉”,如今,夏津縣椹果也隨著旅遊事業發展,方興未艾,在注重保護、加強管理古椹樹的同時,新植椹果面積迅速擴張,品種更加多樣化,新植面積已超過3000畝。另外,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土地資源豐富,發展椹果種植業的空間巨大。

園內景觀

既有“義合香雪”、“茫沙雨”、“蒼桑霧靄”、“錦屏落玉”之景觀,又有“十樣龍棗”、“臥龍”、“古柿樹”古樹名木;更有“點將台”、“石莊古井”、“古鄔書院”等名勝古蹟.

景點簡介

天綠園

天綠園以綠色蔬菜種植採摘觀光為主,面積860畝。規劃建設“鄉村有咱一塊田”旅遊項目,遊客到公園認種農作物或蔬果,把傳統種植業變為體驗式休閒產業,也實現了城鄉互動。讓城裡人體驗了農耕之樂,獲到了精神享受。農民也有了“旱澇保豐收”的喜悅,從旅遊中得到實惠。
六五河、橋、劉堤村
六五河是貫穿我縣東北西南的一條河流,1956年開挖,1965年拓寬是得名,在龍湖公園乘船能到達森林公園度假村,前面這座大橋是08年1月份竣工通車的大橋,長65米。河的東岸的村子叫劉堤村,它的北面的村子叫左堤村,再往西南前面還有唐堤村、楊堤村,這些村名都取一個堤字,前面加上村里人的姓氏,其意義就在於紀念宋朝陳堯佐帶領軍民修築的千里長堤——陳公堤。陳堯佐,宋真宗時期官至宰相,修築千里長堤時正值其母過世,本應為母守孝三年,可是當時黃河西岸每年決堤,岸邊百姓深受其害,陳堯佐放棄為母守孝,帶領軍民十幾年如一日,終於在原黃河古堤的基礎上連線築成了千里長堤,人們為了紀念陳堯佐的功績,將長堤取名陳公堤。大家跟我來看,這個坡面就是我們當初的陳公堤的一部分,現在還能看出堤壩的痕跡。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頤壽園景區

該景區現有面積1000多畝,該區內古樹遍布,以古桑樹為主,全園共有百年以上古桑樹3000株。雖上百年上千年,但仍枝繁葉茂,果實纍纍。園內“臥龍桑”、“騰龍桑”、“桑樹王”、“八大金剛”、“天倫林”等形態各異,千姿百態。
桑椹這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果品,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進貢到皇宮之中,成為皇帝御用的補品,當時就被稱為“民間聖果”。常吃桑椹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延緩衰老、美容養顏的功效,對於中老年來說是佳果和良藥。這一帶的當地人因為久食椹果,年壽逾增。據調查,僅西閆一村800人口中,高壽老人達9旬者就有8人,達8旬者甚眾,五世同堂,四世同樂的家庭十餘戶,所以桑樹又被稱為“頤壽樹”。
桑椹加工成的桑椹酒是水果酒中的極品,營養價值遠遠高於葡萄酒,不僅具有滋補、養神及補血之功效,還可以改善女性手腳冰冷的毛病,有美容養顏之功效。桑樹渾身都是寶,除了椹果以外,它的樹枝、葉子、樹根都可入藥,具有滋陰補腎、生津止渴、潤腸通便等功效。
園區規劃建設桑文化博物館、劉秀賜天果雕塑、瞭望台、天果亭等人文景點。

朱公祠景區

該園面積約1100畝,以古柿樹聞名,百年以上古柿樹300餘株,園內的“柿樹王”,高18米,雄圍2.6米,冠幅16米,樹齡達600年之久,為華北平原之最。
該區依託各種古樹林木,茂密樹林,林木或高聳入田,遮天蔽日;或老枝杈椏,蒼勁挺拔。清晨百鳥齊鳴,日中蜂飛蝶舞,晚間深林幽幽。林內氣候涼爽,炎炎烈日下溫度比外界低5,像一個天然的避暑勝地。雨後漫步其間,賞景拾果的同時又可觀密林之勝景,蔥茸蔽日,蔚為壯觀。景區內間有古桑樹百餘株,參差仰俯。各種林木混交一起,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幽靜、宜人的欣賞區,與東區的動態體驗交相呼應,優勢互補。該區的特色景觀“芒沙煙雨”是夏津十大景觀之一。
景區規劃建設“朱公祠”“柿子王”、景觀天橋等景點、農家院落式柿文化博覽館。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杏塢園景區

全園占地約有1200畝,園內有古杏樹1000餘株。古杏樹和古桑樹、古棗樹、古山楂樹形成混交古林。
鹹豐八年鄒紹魯、劉令晦、潘克博等紳士為興義學,多方籌資,修建書院。因其掩影杏林中,故此命名為“杏鄔書院”。該景區規劃建有杏塢書院、春暉亭、五福獻珍、棗樹亭等。

大雲寺佛教景區

據縣誌記載,大雲寺始建於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至明天順癸末(1463)竣工,歷時70餘年,始成煌煌大寺。共建各式大殿一十八座。“三佛、護法、大悲、五百羅漢、金剛”諸神象俱全。僧房、倉庫、浴室、齋房等配套設施無一不備。“棟宇鮮麗,金光流映,煌然為東藩偉觀”(清《夏津縣誌·藝文志》)。大雲寺盛時僧眾達百餘人,為方圓數百里名剎。後因年湮日久,世事滄桑,殿宇傾圮,僧眾散歸,時至民國23年(1934)左右,其建築已被拆除殆盡。

按古縣誌描寫,在沙丘和古樹林中,恢復三進院落大雲寺,凸顯其幽深,成為魯北“方圓數千里名剎”。規劃建設入口牌樓、山門、鐘鼓樓、彌勒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僧舍齋房。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故道文化廣場

故道文化廣場位於森林公園A區中心位置、建有故道文化廣場、會盟台。廣場鋪設面積2萬平方,能容納4萬人,是節慶活動、文藝演出的場所。路南面建有遊客中心、旅遊商品中心等。將修建遊樂園。該園面積1000畝,規劃景點有自然發現區、CS雷射槍博擊場、植物迷宮、滑草場、森林攀爬園、少年軍訓場、跑馬場、射箭場、滑沙場等。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

義和香雪園景區

梨樹是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的特色植物之一,該園面積1200畝,共有百年以上古梨樹2000餘株,其中有一株千年梨樹王,更是馳名於華北一帶。歷經滄桑,至今仍是虬枝蒼勁,果繁葉茂。集中分布在公園區域內義和莊村南。據記載,義和莊古梨樹初植於1874年,品種有鴨梨、香酥、紅萬萬九、九五香、晚三吉等20餘種。早春梨花盛開時,如團團白雲,似雪海瓊濤,“義和香雪”由此得名。
梨園形成於隋末唐初,經過千百年的滄桑變遷,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梨園成形於19世紀70年代,當時梨園廣袤無垠,面積是現在的數倍。相傳夏王竇建德與隋軍大戰於聊城,大獲全勝,擒獲甚多,曾駐軍黃河故道,在梨園舉辦犒軍宴會,當地人們也將雞鴨豬羊送給義軍以表慶賀,後來夏王犒軍於黃河故道在當地傳為佳話。
該村名叫做義合莊,義合莊名字的得來就是和夏津的義和團運動有關,當時夏津的義和團領導主力就活動在此村中,夏津義和團團民達二百餘人。他們燒教堂,逐教士,與外國傳教士及信徒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後來,湖南鳳凰廳人任王氏(人們俗稱“任太太”)來夏津,與何洛有共領義和團民。曾率部參加攻打武城十二里莊教堂戰鬥。也曾率軍北上進京參加義和團總首領趙三多、閆書勤組織的反洋教活動。後來人們為紀念夏津義和團的功績,將此村更名為義合莊。
該園規劃景觀有古梨樹觀賞區、十樣龍棗景區、梨樹王景區、梨文化博覽館、義和團雕塑等。

雙廟自然保護區

該區面積1500畝,為古混交林,不進行建設。
點將台景區
公園區域內北店鋪村東側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點將台遺址。
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我縣著名歷史遺蹟——點將台。點將台位於北鋪店村東,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橫徵暴斂,窮兵黷武,百姓苦不堪言,公元611年,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帶領鄉旅軍卒,首舉義旗,迅速占領了夏津縣城,隋煬帝派宇文化及率大軍前來征討,竇建德聞報後,在北鋪店東依沙丘修築了“點將台”,點將誓師,率軍南下,在聊城一帶大敗宇文化及所部。為了重溫這一歷史盛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原址重修了點將台。
點將台威武雄壯,拾級登台,遠眺黃河故道層巒疊翠,遙聽世代相傳的竇家軍鼓角陣陣,溯望那泣鬼神動天地的古戰場,似乎看到了夏王竇建德沙場點兵,揮戈躍馬的壯闊場面。
計畫重建竇建德點將台(有威風鑼鼓、沙場點兵)。

綠帝中恆園

該園面積600畝,以高科技農作物科技示範,葡萄種植、果品生產,觀光採摘等。是天參飲品公司葡萄酒種植基地之一。天參飲品公司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高價敞開收購椹果,以椹果為原料釀造椹酒,營養價值是乾紅葡萄酒的4倍,味獨特芳香,椹果節期間推出,受到遊客大加讚賞。計畫修建飲品展館,可供遊客免費品嘗。

玉鳥園

是森林公園一大特色園區,它形成於清末,現在仍處於原生態,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目前總面積一千餘畝,主要樹種為刺槐,間有龍柏、松樹、楊樹,屬於落葉闊葉景觀林。槐林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暮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槐花開”。遍樹花蕾串串,濃香四溢,沁人心脾。清晨沿小逕入林,吸上一口清醇香甜的空氣,你會頓時感到倦意全消,神情大振,抬手摘幾朵槐花入口,清甜在心。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調,也是蜜源,且槐花蜜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為保健佳品。夏季,濃郁的枝葉高低錯落,一眼望不到邊,風過處,千萬樹梢隨之舞動,婀娜而不乏威武。濃密的枝葉織就一張巨大的綠網,遮天蔽日,唯留絲絲光線、婆娑樹影、清醇空氣點綴這片無盡的綠色。蟬聲,鳥鳴,突顯著原始,突然跳過的野兔會讓您欣喜若狂。尤其雨後被風吹落的鳥巢,破碎的蛋殼,甚至泥土的芳香,林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向您展示著這片最美的原始綠色。秋日,槐林深處,遍地是厚厚的落葉,猶如平鋪的金色地毯,踏在上面,沙沙作響。隆冬,樹高天闊,銀裝素裹,坦坦蕩蕩,一覽無遺。節假日裡,攜家人,邀同好,槐林吸氧,草地野餐,踩著綠色如茵的鬆軟沙地,聽著此起彼伏的葉冬蟲鳴,采一兩袋野菜槐花,恍然遠離塵囂,回歸自然,進入一種靜謐悠遠的原始況味中,令人心曠神怡。

規劃建有玉鳥館、封閉式小型試射場、狩獵俱樂部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