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詩存

蜀中蓬溪,人文蔚起,代有明賢,被譽為“梓東鄒魯,文獻名邦”。席書、張鵬翮位極人臣,揚歷中外;張船山一代風流,名播國中。清代《蓬溪縣誌》著錄了歷代蓬溪詩人的詩文集多達100餘部。為了弘揚巴蜀文化,保存蓬溪鄉邦文獻,延續蓬溪文脈,故胡傳淮先生編選了《蓬溪詩存》一書。全書所選詩詞,上起唐代,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入選作者96家,詩詞381首。展示了蓬溪詩詞的時代風貌、地域特徵和創作水平,對保存、弘揚巴蜀傳統文化,有一定作用。

基本信息

目錄

序 言……………………………………………………………………………………………彭靜中(1)

凡 例(三首)…………………………………………………………………………………………(7)

杜 甫(一首)……………………………………………………………………………………………(1)

文 同(二首)……………………………………………………………………………………………(3)

馮 楫(一首)……………………………………………………………………………………………(4)

席 書(一首)……………………………………………………………………………………………(6)

席 春(一首)……………………………………………………………………………………………(7)

席 彖(一首)……………………………………………………………………………………………(9)

譚 冠(一首)…………………………………………………………………………………………(10)

余鳳翔(一首)……………………………………………………………………………………………(11)

楊 瞻(二首) …………………………………………………………………………………………(12)

朱廷立(二首) …………………………………………………………………………………………(14)

劉希尹(一首) …………………………………………………………………………………………(15)

曾日唯(一首) …………………………………………………………………………………………(16)

楊 仰(一首) …………………………………………………………………………………………(17)

楊廷極(一首) …………………………………………………………………………………………(18)

呂 潛(一首) …………………………………………………………………………………………(19)

潘之彪(十一首) ………………………………………………………………………………………(20)

吳樹臣(二首) …………………………………………………………………………………………(26)

張鵬翮(十三首) ………………………………………………………………………………………(27)

康 熙(一首) …………………………………………………………………………………………(32)

雍 正(一首) …………………………………………………………………………………………(33)

朱雲駿(一首) …………………………………………………………………………………………(34)

李調元(一首) …………………………………………………………………………………………(35)

張松孫(三首) …………………………………………………………………………………………(36)

張問安(十七首)………………………………………………………………………………………(38)

陳慧殊(五首) …………………………………………………………………………………………(43)

張問陶(二十五首) ……………………………………………………………………………………(45)

朱文治(一首) …………………………………………………………………………………………(52)

劉 沅(二首) …………………………………………………………………………………………(53)

林 頎(一首) …………………………………………………………………………………………(54)

陳我志(一首)…………………………………………………………………………………………(55)

羅為貺(二首)…………………………………………………………………………………………(56)

楊古雪(七首)…………………………………………………………………………………………(57)

奚大壯(十首) …………………………………………………………………………………………(59)

杜思柔(一首) …………………………………………………………………………………………(62)

鴻翥(一首) …………………………………………………………………………………………(63)

陳南村(一首) …………………………………………………………………………………………(64)

鍾瑞廷(一首) …………………………………………………………………………………………(65)

楊樹之(十三首) ………………………………………………………………………………………(66)

龐際超(八首) …………………………………………………………………………………………(70)

塗卿雲(五首) …………………………………………………………………………………………(73)

徐楊文保(七首) ………………………………………………………………………………………(74)

江國霖(二首) …………………………………………………………………………………………(76)

胥仁檀(四首) …………………………………………………………………………………………(77)

王袞(七首) ……………………………………………………………………………………………(78)

斗池道人(一首) ………………………………………………………………………………………(81)

蔣若采(四首) …………………………………………………………………………………………(83)

文 棨(二十四首) ……………………………………………………………………………………(84)

張秉謙(一首) …………………………………………………………………………………………(89)

鍾永定(四首) …………………………………………………………………………………………(90)

蒲 谷(一首) …………………………………………………………………………………………(92)

何兆熊(一首) …………………………………………………………………………………………(93)

江維藩(十首) …………………………………………………………………………………………(94)

宋家蒸(九首) …………………………………………………………………………………………(97)

姚道根(一首) ………………………………………………………………………………………(100)

吳多讓(一首) ………………………………………………………………………………………(101)

郭聯芳(一首) …………………………………………………………………………………………(102)

常 安(二首) …………………………………………………………………………………………(103)

無名氏(一首) …………………………………………………………………………………………(104)

葉熏南(五首) …………………………………………………………………………………………(105)

何中權(二首) …………………………………………………………………………………………(107)

楊應祥(一首) …………………………………………………………………………………………(109)

盧幾山(一首) …………………………………………………………………………………………(110)

傅世洵(一首) …………………………………………………………………………………………(111)

李宗羲(一首) …………………………………………………………………………………………(112)

沈賢修(十二首)……………………………………………………………………………………(113)

周 馥(一首) …………………………………………………………………………………………(116)

周學銘(十五首) ………………………………………………………………………………………(117)

楊煥之(一首) …………………………………………………………………………………………(122)

樊宗源(七首) …………………………………………………………………………………………(123)

梁仲舒(二首) …………………………………………………………………………………………(126)

黃賓虹(一首) …………………………………………………………………………………………(127)

陳宗和(一首) …………………………………………………………………………………………(128)

曾世禮(三首) …………………………………………………………………………………………(129)

周岸登(詞十三闋) ……………………………………………………………………………………(131)

林思進(一首) …………………………………………………………………………………………(138)

文映江(三首) …………………………………………………………………………………………(139)

廖 嶷(三首) …………………………………………………………………………………………(142)

鄔建侯(五首) …………………………………………………………………………………………(143)

王雅言(二首) …………………………………………………………………………………………(145)

王石匠(一首) …………………………………………………………………………………………(146)

胡祖虞(一首) …………………………………………………………………………………………(147)

甘德龍(一首) …………………………………………………………………………………………(148)

韓承鈞(一首) …………………………………………………………………………………………(149)

黃治安(一首) …………………………………………………………………………………………(150)

賴玉成(一首) …………………………………………………………………………………………(151)

韓太華(一首) …………………………………………………………………………………………(152)

東郎治韓(一首) ………………………………………………………………………………………(153)

馬俊全(一首) …………………………………………………………………………………………(154)

速子承(一首) …………………………………………………………………………………………(155)

無名氏(四首) …………………………………………………………………………………………(156)

江 椿(一首) …………………………………………………………………………………………(157)

李凡丞(十八首) ………………………………………………………………………………………(158)

龐仲瑤(二首) …………………………………………………………………………………………(161)

段虛谷(二首) …………………………………………………………………………………………(162)

文 璋(十五首) ………………………………………………………………………………………(163)

何域藩(詩七首詞五闋) ………………………………………………………………………………(166)

後 記…………………………………………………………………………………………胡傳淮(169)

後記

《蓬溪詩存》後記

胡傳淮

蜀北蓬溪,環邑皆山,溪水瀠洄,風土秀麗,民風淳厚,人文蔚起,代有明賢,被譽為“梓東鄒魯,文獻名邦”。席書、張鵬翮位極人臣,揚歷中外;張船山一代風流,名播國

胡傳淮編選《蓬溪詩存》封面胡傳淮編選《蓬溪詩存》封面

中。

科舉時代,蓬溪“士風淳茂科名盛”、“潛心著述之士,代不乏人”。清代《蓬溪縣誌》著錄了歷代蓬溪詩人的詩文集多達100餘部。殊覺成就斐然,燦然可觀,惜乎紙墨難藏,棗梨易失, 時移世易,耆舊凋零,水火兵燹,典籍散佚,按目求書,十不存一。倘不抓緊時間蒐集搶救,任其湮沒,實吾蓬文化不可彌補之損失。

為了弘揚巴蜀文化,保存蓬溪鄉邦文獻,延續蓬溪文脈,填補新編《蓬溪縣誌》無《藝文志》之闕,提升蓬溪文化形象,進一步奠定蓬溪“文化立縣”的基礎,經蓬溪縣政協主席會議審議,同意編選一本《蓬溪詩存》。

經過多方徵集尋訪、各圖書館查閱、私人提供等方式,我們博採冥搜,將散佚在《二十四史》、《四川通志》、《潼川府志》、《蓬溪縣誌》、檔案、族譜、信札、鄉鎮志、詩文集、壽序、行述等史志里和出土文物、石刻碑銘中的有關蓬溪詩詞,沙裡淘金般地匯集起來,雖不能說網羅齊備,但亦基本上可以體現蓬溪歷代詩詞的總體水平,至於滄海遺珠,則只有徒深慨嘆了。

全書所選詩詞,上起唐代,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入選作者96家,詩詞381首。作為巴蜀詩詞的一個組成部分,蓬溪詩詞獨具特色。蓬山溪水的滋潤,前輩鄉賢的激勵,傳統文化的薰陶,敏感心靈的穎悟,鑄就了吾蓬詩詞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風格。本書展示了吾蓬詩詞的時代風貌、地域特徵和創作水平,對保存、弘揚巴蜀傳統文化,對當今詩詞創作的繼承借鑑,均有一定作用。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我在編選過程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生怕出現大的差錯,以愧對前人與後人。現在,《蓬溪詩存》問世了,我希望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並希望人們能夠喜歡它。至於因資料漏缺及編選者水平造成的失誤,則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從編選到付梓,得到了許多單位及個人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中共蓬溪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孝富同志在百忙中為本書題寫書名,表明對蓬溪歷史文化的重視和對政協工作的支持;巴蜀文化研究專家、四川大學歷史系彭靜中先生不顧年高體弱,審閱了書稿並賜序,為本書增色良多;射洪縣政協文史委原主任羅剛鋒先生提供了不少資料,豐富了本書內容;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

2005年11月23日

書評

讀《蓬溪詩存》感言

李朝正

胡君傳淮,惠寄其編選之《蓬溪詩存》一冊,展卷讀之,欣喜若狂,亢奮之極,至寶獲之,愛不釋手,復讀數遍,受其啟迪,特賦感言以志之。

傳淮治學精神,精力奉獻,為人稱道與敬慕。

胡傳淮著作胡傳淮著作

一地一域,一縣一州之志書,間有在《藝文志》輯有“文存”、“文征”、“文類”、“詩征”、“詩存”、“詩文輯存”等名目,多為載於《藝文志》末,以彰一地一域人文淵藪之興隆。如《灌縣文征》14卷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1933年)、《新繁文征》22卷(1947年)、《南溪文征》4卷(1932年)、《簡陽詩文存》8卷,續2卷(1927年)。而較大型的、卷數浩繁的有傅增湘《宋代蜀文輯存》100卷(1943年)、《成都文類》50卷(宋慶元五年—1199年)等。前人編撰如上書籍,都是多人而為之,很難一人畢其事功的。以《成都文類》而言,參與這項工作的有四川安撫使袁學友,府學、軍學、州學教授何惠固、扈仲榮、楊汝明費士威以及掌書記宋德之等近10人,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滿腹經綸,歷時幾年才竣事,足見勞神費心、傾力專注之狀。

《蓬溪詩存》乃胡君一人編選,將歷時1300餘年中有關蓬溪一縣有關詩人、詩作的整體面貌呈現於讀者眼前,讀者有幸一飽眼福,不僅可以玩索其詩味,還可知曉蓬溪一地的古聖先賢、社會賢達的文化涵養、精神風貌。據作者在編選《凡例》中云:參閱了“100餘種史志和文獻”,試想,在一個縣裡的圖書館,其藏書是非常有限的,這100餘種典籍也並非在蓬溪一地可以全部覓得,那么材料的搜羅,尤其是詩家的個人行狀敘事,又不像小說那樣“情節不夠,虛構來湊”。《詩存》完全是建立在史事實在之基礎上。選詩標準衡定,敘人的簡潔明了,尤見功力。

胡君是一個勤奮治學的人,近些年來有重頭書或文章顯世,全國重點學術刊物有之,重點出版書籍項目亦有之。始終像一個掘井人一樣,認定的那口井深掘下去,矢志不悔。在整理、發掘地方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方面,取得讓人注目的成就,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做了紮實而難能可貴的工作,此種成果故實屬非易。漢劉歆說;“至誠則金石為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編選《詩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沒有廣泛涉獵,沒有睿知的鑑別與取金,沒有廢寢忘餐的鑽研精神,是永遠也編選不出《詩存》來的。當然,也有的人是非不能也,已所不為。但胡君為之,是有所為而為。如是,《詩存》乃是看似容易卻艱辛,其間的苦楚,只有躬行過此事的人才會自知,他人是無法體驗的。是書之成,是編選者對社會、對鄉邦文化的卓著貢獻,豈不受人敬仰和稱道?!

《蓬溪詩存》的多元意義與潛移作用。

今日捧讀《蓬溪詩存》,來年或推遲一段時間有可能讀到《蓬溪文存》。依據現在的弘揚傳統文化態勢,胡傳淮同志又精力充沛,兼具撰著之才,這個希望或會成為現實。記得明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李卓吾在與

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

袁宏道扯談著書立說時所言:“我老頭子一生都肯讓人,唯有著書一事,不敢謙讓。我自信,在著書立說方面,實實在在地有二十分膽量、二十分的見識和二十分的才力。”的確,李卓吾著書滿家,有十餘種驚世之作傳世。冀望胡君貴在堅持,一如既往,繼續打造屬於自己、屬於蓬溪人文之鄉的新天地。

《蓬溪詩存》一書的意義是多元的,不是單方面的。

首先,社會效益的不可估量性。社會效益,屬於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範疇,它對社會的文化發展指向及民俗、民風的改變,起著推動或阻礙作用。《蓬溪詩存》對於一地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傳承彰顯,其認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代蓬溪的民風民俗是“農務耕鑿,鄉里族黨,頗相親睦,俗為近古。”(《四川通志·風俗志》)這種民眾的親近和睦相處,不分黨派民族,共同建設古樸淳良的風氣,應當說是蓬溪的一大特點。況且,蓬溪又號為“文獻名邦,梓東鄒魯”,顯然,這與鄉民們的奮進、開拓、創新的社會意識是息息相關的。《蓬溪詩存》的問世,就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雖然它屬於社會文化中的一種現象,而這現象寓意著社會文化將促進社會更加文明進步,能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其次,帶動旅遊文化事業發展,贏得可觀的經濟支撐。從旅遊文化的角度而言,蓬溪並不豐富,旅遊景點也比較少,其名勝古蹟,也只有寶梵寺壁畫進入了《中國名勝詞典》。如高峰山、佛子寺、定香寺、鷲峰寺等,在《蓬溪詩存》中各代詩人都有描述,這些都有開發價值。山、水、路、寺、觀、宮、樓台、溪河、樹木等在《詩存》中,都是詩人描寫和抒發情景的對象,這些寶貴的旅遊文化資源,能從各個不同時代的詩人所作的詩中,真實記錄了它的真實面貌,如甘冽的井水:“比戶獲美飲,頌君皆一辭。何以紀君德?是泉無涸時。”(《蓬溪蘇令均利泉》)便利人們來往的跨虹橋:“琢石成橋堅且良,渡人利浦誠難忘。”(《跨虹橋》)如詩如畫,鮮花遍野的翔風山:“靜悟院前風景多,一山當面是娑婆。”(《題翔鳳山》)規模軒敞,而壯麗的飛雲樓,令人興奮陶醉,“綠

胡傳淮主編《蓬溪文史資料精選》胡傳淮主編《蓬溪文史資料精選》

樹行行野鳥占,好山歷歷紫煙浮……更上一層賒遠眺,風光卻為暮雲收。”(《飛雲樓》)充滿美麗傳說,富有孝敬典範的孟宗哭竹的冬筍溝,儲露諸經及經典的常樂寺,有如此多的風光名勝,而今達成鐵路、成南高速公路貫通其境,交通如此便利,遊人將會如織,而《蓬溪詩存》就是獻給旅遊者的一張名片。總有一天,大英、遂寧、蓬溪、安岳會成為一個旅遊圈,抑或是四川的一條火爆熱線。試想閬中已建成“巴國歷史文化博物館”,且已開館,成都演出《金沙》而觀眾可無償得到CD精選大牒,這些舉措為的是什麼?彭靜中先生在《序》中說:“《詩存》大著,……旨在弘揚巴蜀文化,延續蓬溪文脈,提高蓬溪縣的知名度。”當是確論,從潛移作用而言,可謂功在現實,利在千秋。

最後,能補《蓬溪縣誌·藝文志》之不逮。

《蓬溪縣誌》分別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緒、民國本,即便盛世修史的新志,於藝文志來說都是水上警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第一版

察,各管一段,難有貫通齊備的。姑以蓬溪志祖潘之彪的《蓬溪縣誌》而言,其書編輯簡略,體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記載之事僅概述大略而已。又兼之書成即遭兵燹版毀,印本流行不多,此志今原本不多見,故成難得的稀有地方志。於下所編纂的各版本的《蓬溪縣誌》藝文一部亦極簡略,佚文佚詩多有未采其內。《蓬溪詩存》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縣誌的不足,無論是詩的作者和詩的首數之眾,遠超蓬溪各志。於此,涉及過往蓬溪的人、事、物、景、典章制度、地域風貌等,凡志書未載,便可在《蓬溪詩存》中釋感,使《詩存》具有補充、延伸、增廣《縣誌》的意義,又有可供方便查閱的工具書功能,乃一書多用,方便後人。這不但是蓬溪一地之事,也關涉著巴蜀文化研究及弘揚傳統文化,辟了一道取途就近,免走彎路的方便之門,為他人踏上坦途修了一道便利之橋。

作為胡君傳淮著作的忠實讀者,凡其所著之書吾都仔細斟酌和研磨,《蓬溪詩存》一書也可以進一步校訂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蓬溪詩存》雖然有遺漏與錯訛,但瑕不掩瑜,小錯在所難免。正如宋人趙抃《成都古今集序》雲;“若夫知之有未至,編之有未及,則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備。”《蓬溪詩存》僅一人編次,耗時費功可以想見,書已面世,胡君應自珍。李卓吾說;“《藏書》是我一生精神的寄託,《焚書》是我一生事跡的實錄,《說書》是我一生學問的記載……這是我一生神通、遊戲三昧的筆墨。”胡君著述較多,其中的《蓬溪詩存》堪稱學問的記載,言不為過。

二OO六年三月寫於四川大學竹林村一止齋

主編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人,文學碩士。現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四

胡傳淮在蘇州胡傳淮在蘇州

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出版專著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張鵬翮詩選》(2000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等,編著出版了《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