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原氏刺狗鮫

蒲原氏刺狗鮫

蒲原氏刺狗鮫是主要生活於大陸棚斜坡水域之深水小型鯊。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東海、台灣及澳洲海域。台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蒲原氏刺狗鮫標本蒲原氏刺狗鮫標本
蒲原氏刺狗鮫標本蒲原氏刺狗鮫標本
俗名:狗鮫 
學名:Centroscylliumkamoharai
英文名:Bareskindogfish
中文名:蒲原氏刺狗鮫無鱗霞鯊
科名:Etmopteridae
科中文名:燈籠棘鮫
蒲原氏刺狗鮫標本蒲原氏刺狗鮫標本

同種異名: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模式種產地:SurugaBay,offYaiu,Honshu,Japan
瀕危狀態:IUCN數據缺乏(DD)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730-1200米
最大體長:60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蒲原氏刺狗鮫標本蒲原氏刺狗鮫標本
體柔軟光滑,軀幹部粗壯,向後漸細;頭寬扁;尾柄短,稍側扁;吻短而平扁,眼前吻長短於或等於眼徑,前端寬圓;眼大,橢圓形,眼徑約等於或大於眼間距的1/2,無瞬膜或瞬褶;鼻孔大,斜列,距吻端遠比距口裂為近,前鼻瓣呈尖三角形,後鼻瓣具舌形構造,尖端指向內側;口裂寬,弧形,口寬大於口前吻長,吻長小於或約等於1/3口寬,口角具唇褶;齒細小密列,上下顎齒同型,具3齒頭,每側約26-28齒;噴水孔較大,卵圓形,位於眼後上方,前緣有一瓣膜可開閉;第一裂稍小和第五鰓裂稍大,其餘約等大,下部轉入腹面;盾鱗甚小,細針狀,具星狀多邊形基板,體側盾極稀疏,皮膚幾乎裸露,少許盾鱗散布於的基部。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硬棘明顯,兩側各具一溝槽;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末端稍後上方,硬棘稍短,背鰭基底長為垂直高的二倍余,上角鈍圓,下角尖;第二背鰭稍大於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近中後部上方,硬棘微彎,鰭長明顯大於第一背鰭硬棘;兩背鰭間距約等於吻端到第二鰓裂之距離;尾椎軸稍上翹,尾柄無尾前凹窪,上葉發達,後緣具一缺刻;第二背鰭基底末端到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約等於眼睛到第三鰓裂之距離;腹鰭稍大於背鰭,距尾鰭前端遠比距胸
蒲原氏刺狗鮫標本蒲原氏刺狗鮫標本
鰭為近,外角鈍圓,后角尖突;鰭腳圓柱形,後端尖突彎向腹面;胸鰭小,外角和內角圓;胸鰭與腹鰭間距大於兩背鰭間距,並小於吻端到第一背鰭起點的距離。體黑褐色。 體修長呈紡錘狀,尾柄短,腹鰭基底末端到尾鰭下葉距離短於吻端到鰓裂距離;頭長,吻端到第一鰓裂距離大於第一鰓裂到第一背鰭起點之距離;眼前吻長約等於眼徑,口前吻長約為眼徑之兩倍;眼大;上顎齒較寬大,多齒頭形;下顎齒相互連結,似刀片狀,具傾斜齒尖;盾鱗低平且頂端截平,呈不規則排列。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後緣之後上方;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末端之後,鰭高約為第一背鰭高之兩倍,約等於第二背鰭棘高;胸鰭頗大,腹側翼斑不向後延長,後緣僅達第二背鰭基底下方,距腹鰭基底末端約等於腹鰭基底長;兩背鰭基部有盾鱗,尾柄到尾鰭前段有兩黑斑,尾鰭前緣處相連線,連線處細,似腰身。

棲所生態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斜坡水域之深水小型鯊。一般被發現於水深730公尺以上之,水域。雌鯊性成熟長42-44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東海台灣及澳洲海域。台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偶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