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胴棘鮫

豐胴棘鮫,是角鯊屬下的一種鯊魚,分布在北緯45°至南緯55°熱帶及亞熱帶海洋的大陸棚、島基台及大陸坡上,水深至950米處。它們一般可長達75厘米。

基本信息

魚種檔案

圖片

中文名豐胴棘鮫
學名Squalusmitsukurii
命名者Jordan&Snyder,1903
科中文名棘鮫科
科號科名F034 Squalidae
模式種產地Misaki,Japan
中國大陸名長吻角鯊
俗名 棘沙、刺鯊、沙魚
世界分布全球性
最大體長110cm
棲息深度 0-950公尺
有毒魚類 否
經濟性 是
食用魚類 是
觀賞魚類 否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

體形壯碩;頭平扁;尾細長,有尾前凹窪,尾柄有一低弱縱行側脊;吻長,側視尖而突出;眼長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無瞬膜,眼到吻端距離小於到第一鰓裂距離,眼前吻長小於眼徑之兩倍;鼻孔頗小,幾乎橫平,外側位,側緣向外突出,吻端與外鼻孔的斜線距離大於外鼻孔與上唇溝外角的斜線距離,鼻孔較接近吻端而遠離口裂,鼻孔間距頗寬,比鼻孔長約大2.5倍;前鼻瓣具一個三角形分叉突出;口裂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前吻長約為口寬之1.1-1.4倍,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4;口側具一斜行深溝;唇褶扁狹,上唇褶頗長,下唇褶較短;上下顎齒同型,側扁,近長方形,上顎齒稍窄;噴水孔頗大,腎形,直徑約等於眼徑的1/3,距眼甚近;鰓裂狹小,下部轉入腹面,前四個大小相同,最後一個較大;盾鱗呈三尖叉狀,具三棘突三縱脊。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胸鰭內緣中部相對,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3/5,遠短於基底長;上角鈍圓,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未伸達腹鰭起點垂直線上方;第二背鰭小於第一背鰭,距尾鰭起點比距腹鰭為近,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4/5,而短於全長的6%;上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上葉發達,下葉與上葉連線,成一廣圓形後緣,尾端圓鈍;腹鰭低平;約位於背鰭間隔之中點下方,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后角尖而微突,腹鰭基底中點較接近第二背鰭而較遠離第一背鰭;胸鰭比第一背鰭大,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尖而微突。背側面暗褐微帶赤色,無白斑,腹面淡白色。鰭的邊緣微淺色,但無明顯黑色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溫帶和熱帶大陸棚及島嶼上層斜坡的常見小型鯊。棲息深度在0-950公尺處。主要捕食硬骨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等。雌鯊性成熟長約72公分,雄鯊性成熟長約65-89公分,卵胎生,每產4-9子,絕大多數秋季生殖妊娠期約2年,剛產子鯊長約22-26cm。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大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台灣則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