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氏真鯊

麥氏真鯊

麥氏真鯊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菲律賓,北至台灣及中國,南至阿拉夫拉海。台灣西部海域有分布。

基本信息

概述

學名
麥氏真鯊

Carcharhinus macloti
命名者(Müller & Henle, 1839) 棲息深度 1 - 170 公尺
中文名麥氏真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真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麥氏真鯊
模式種產地New Guine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大沙、槍頭白眼鮫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
最大體長110 cm 棲息環境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Carcharias macloti, Hypoprion macloti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編Shih -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ASIZP0070788 . NMMSTP00375 .
英文俗名Hardnose shark; Maclot's shark
瀕危狀態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修長。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窄圓或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如窄乳頭狀;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窄三角形,邊緣平滑,齒尖傾斜,底端兩側具小齒尖;下頜齒傾斜,齒尖平滑,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微凹,后角尖突;胸鰭中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尖,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暗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各鰭具白色緣。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近、外海中小型鯊類。主要以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2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45-50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菲律賓,北至台灣及中國,南至阿拉夫拉海。台灣西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可,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處理過後之殘骸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