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真鯊

灰色真鯊

灰色真鯊,真鯊科的一種。分布於全球範圍。

基本信息

概述

學名
灰色真鯊

Carcharhinus obscurus
命名者(Lesueur, 1818) 棲息深度 0 - 400 公尺
中文名灰色真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真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灰真鯊(暗體真鯊)
模式種產地No locality (= East coast of USA)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大沙、灰色白眼鮫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台灣分布東部
最大體長420 cm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Carcharhinus iranzae, Carcharhinus lamiella, Carcharhinus obscurella, Carcharias macrurus, Carcharinus iranzae, Carcharinus obscurus, Eulamia obscura, Galeolamna eblis, Galeolamna greyi, Galeolamna macrurus, Prionodon obvelatus, Squalus obscurus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Schwartz, FJ 198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編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Shark; Shovelnose; Requin obscur; Dusky ground shark; Bronze shark whaler; Black whaler; Bay-shark; Dusky shark; Bronze whaler; Common whaler; Brown dusky shark; Brown common gray shark; Brown shark; Dusky whaler; Dusky shark
瀕危狀態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略粗壯。頭平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完全;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低的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胸鰭、腹鰭、尾鰭下葉及背鰭之鰭尖暗色,但成魚則為淡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深度可達400公尺處。有季節性洄游的習性。主要以底棲或巡遊性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有時亦食哺乳類的屍體或無機碎屑。大型成魚對人類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6-1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9-102公分。
地理分布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台灣東部海域曾捕獲。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