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真鯊

灰真鯊

灰真鯊體呈紡錘型,軀幹略粗壯。頭平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完全;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低的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胸鰭、腹鰭、尾鰭下葉及背鰭之鰭尖暗色,但成魚則為淡色。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灰真鯊
灰真鯊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亞綱: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
目:真鯊目Carcharhiniformes
科:真鯊科Carcharhinidae
屬:真鯊屬Carcharhinus
種:灰真鯊C.obscurus

形態特徵

有著修長的流線型的身軀上部為棕色或灰色下腹部為白色。
頭部平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完全;無口鼻溝或觸鬚。
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
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低的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
胸鰭較大,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胸鰭、腹鰭、尾鰭下葉及背鰭之鰭尖暗色,但成魚則為淡色。
平均大小約2.6米(八英尺)約160-180公斤(350-400磅)。最大標本為三百四十六點五公斤(763磅),四點二米(13.8英尺)
食物包括魚群,如沙丁魚和鳳尾魚,以及較大的魚如鮪魚,鯖魚,比目魚,鰻魚,鰩類以及其它鯊魚。有時亦會捕食瓶鼻海豚。
雌性成為性成熟約3米(10英尺),而雄性性成熟時二點九米(9.5英尺)。雄性達到性成熟約19歲;雌性約21歲。

生態環境

它們通過胎生繁殖一次可生6至14隻。經過16個月的懷胎而出生的幼崽大小約95厘米(3英尺)。
灰真鯊
灰真鯊
他們每3年繁殖一次,一般在6月和7月或12月和1月。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活動區域為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可下潛至水下400米
灰真鯊因溫度影響而進行著遷徙,在美國東西沿海,夏天氣溫升高時向北部海域遷移,當秋季溫度降低時則退回南部海域,類似的季節性遷移也發生在了南非
在西澳大利亞,年幼和成年灰真鯊在夏季和秋季前往近海,年輕的則單獨在近海地區待上一整年。

近態發展

灰真鯊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商業和娛樂捕撈,美國自1998年以來已禁止捕撈,但仍有超過2000條於2003年被捕撈用於娛樂。
北卡羅萊納州在2005年亦有禁止此類娛樂捕撈。
值得欣慰的是,灰真鯊受到了來自美國國家海洋漁業服務局,美國zf的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等部門的關注。
儘管灰真鯊從未攻擊過人,但他仍被視為具有潛在威脅的鯊魚。事實上是其巨大的體型以及生活在沿海淺水水域的習性造成了人們的這種認識。。。。
灰真鯊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商業和娛樂捕撈,美國自1998年以來已禁止捕撈,但仍有超過2000條於2003年被捕撈用於娛樂。
北卡羅萊納州在2005年亦有禁止此類娛樂捕撈。
值得欣慰的是,灰真鯊受到了來自美國國家海洋漁業服務局,美國政府的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等部門的關注。

漁業方法

主要以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