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蕕

蒙古蕕

蒙古蕕,中藥名是蒙古蕕,蒙藥名是道嘎日嘎那。外型一般是半灌木,高15~40厘米。分布在草原帶的礫石山坡、沙地及溝谷地等。

基本信息

蒙古蕕蒙古蕕

【中藥名】 蒙古蕕
【蒙藥名】 道嘎日嘎那
【別名】 白蒿、藍花茶、依曼額布熱一寶塔
【學名】 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 [馬鞭草科]

【形態特徵】

灌木,高15~40厘米。莖直立,老枝灰褐色,有縱裂紋,幼枝常為紫褐色。單葉對生,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5-6厘米,寬3一10毫米,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淺綠色,下面灰色;有短柄。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鍾狀,先端5裂,外被柔毛,宿存;花冠藍紫色,筒狀,長6~8毫米,兩側對稱,裂片5,其中l片較大,頂端撕裂,其餘裂片先端鈍尖;雄蕊4,二強,伸出花冠外;雌蕊由二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球形,成熟時裂成四個具窄翅的果瓣。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

草原帶的礫石山坡、沙地及溝谷地等。

【分布】

蒙古高原東部、烏蘭察布鄂爾多斯,東阿拉善。我國山西陝西甘肅蒙古

【產地產量】

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阿拉善盟。產量較少。

【入藥部分】

地上部分入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曬乾。中藥切段備用。
蒙藥粉碎用。

【藥材鑑別】

性狀全株由基部呈多分枝,基部木質化,枝條圓柱形,稍扭曲,長15—40厘米,直徑0.1-0.4厘米,節間距約2—4厘米;表面紫褐色,近基部漸為淺灰褐色,有細縱紋及灰綠色葉痕。短葉對生具短柄,多脫落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淡綠色,下面灰綠色,均被短柔毛。氣微;莖枝嚼之微甜;葉以手搓後有蒿子氣,味微甘、微苦。

【化學成分】

本品含萜烯類化合物及八種脂肪酸等。

【性味功能】

中藥味甘,性溫。溫中理氣,祛風除濕,止痛,利水。
蒙藥味甘、苦、辛,性溫、軟、輕。祛寒,健胃,止咳,壯身。

【主治】

中藥治脘腹脹痛,消化不良,風濕痹痛,小便不利,浮腫
蒙藥治“巴達乾”病,消化不良,肺寒乾咳,浮腫。

【用量用法】

中藥3-9克,水煎服,或單用煎水代茶飲;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蒙藥多入丸散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