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孝子廟

董孝子廟

董孝子廟,清代建築,位於寧波市南郊一座土墩上。董孝子名黯,字叔達,東漢人,奉母至孝。董母嗜溪水,黯築室溪旁,以便汲飲,現慈谿市市名由此而來。東漢延光三年(124年)敕封“孝子”並立祠以祀,現建築為清嘉慶道光年間所建。一座土墩上,廟東有董母墓。

基本信息

概況

董孝子廟 董孝子廟
董孝子廟 董孝子廟

廟正門朝南,現僅存大門、戲台、東西兩廊、前後殿,以及大門東側有中軍殿,東西北三面圍牆,受毀損較嚴重。東廊北壁嵌有刻於清鹹豐五年(1885年)“重修董孝子廟碑記”一方,其陰面有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修後殿,道光九年重建前殿,正殿、大門、台亭、石砌明堂、建東西兩廊及中軍殿等記載。除戲台外,全部為硬山式建築。大門前為一平台,原有石獅一對,今存一隻。大門面闊五間,由明間向梢間依次縮小,明間後部連著戲台,戲台呈方形,屋頂為歇山式,前殿五開間,四柱八檁,後殿七開間,中軍殿為三開間。梁、柱、檁、檐等建築構件多雕樑畫棟,髹漆貼金,又有大量木、石雕等裝飾,保存較良好,其中木、石雕題材豐富,萬以戲劇人物、花鳥獸禽居多,造型生動,製作精湛。

董孝子廟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為海曙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寧波市區較有代表性的清代中葉建築,也是研究寧波傳統木、石雕刻工藝的實物標本,具有一定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景點地址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尹江岸路279號

詩歌

董孝子廟

清·李鄴嗣

董孝子廟 董孝子廟

南郭巍然孝子祠,千年古木更添姿。

 東頭即是慈親冢,稍慰晨昏雨露思。
地名簡釋 董孝子廟,原廟分別在餘姚大隱和慈城,後移至城南祖關山,1999年遷建尹江岸,祀東漢董黯。黯,句章(慈谿)人,字叔達,董仲舒六世孫。奉母至孝,董母嗜溪水,黯築室溪旁,以汲飲,於是該地稱慈谿。東漢延光三年(124)敕封“孝子”。後人立廟祀之。廟旁有董母及黯的墳墓。董孝子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拜董征君墓

清·全祖望
郊行再拜征君墓,埏道長懷季海碑。
妙墨已隨灰劫盡,寒泉猶瀉墓廬悲。
望雲不隔慈湖水,考異誰來楚客疑。
密邇先塋余丙舍,年年瞻拜酹新醿。
注 ① 董征君:指董黯,因董黯曾拜中郎將(不就),故名。

② 埏道:墓道。季海碑:指徐浩所書《孝子墓柱記》。徐浩,字季海,唐越州(今紹興)人。

③ 佛教認為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毀滅時的大火稱劫火,劫火余灰稱劫灰。此句意謂,古人碑文已隨著世事淪桑而消失。

④ 楚客疑:湖南和廣西東部一帶稱為楚,據傳該地亦有董孝子廟。

⑤ 密邇:貼近。先瑩:先人之墳,指董母墓。丙舍:停放靈柩的房屋。在此指董黯墓。

⑥ 醿:不去滓的麥酒。

過董孝子祠 宋·杜 醇
湖環闞麓任清漣,古廟塵埋自漢傳。
劍吐寒芒憤已雪,碑刊軼事墨猶鮮。
芳名萬代留青史,至行千秋啟後賢。
爵祿可辭甘海曲,富春耕釣與駢肩。
地名簡釋 董孝子祠,亦稱董孝子廟,漢延光三年(124),建於董黯故宅,今餘姚市大隱鎮章山村。後圮。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又建於慈城慈湖。(古時大隱屬慈谿,慈谿縣治在慈城)後又圮。建國後董孝子祠(廟)遷造在寧波南門祖關山,今遷至尹江岸。此詩描寫的董孝子祠當時在慈城。
注 ① 闞麓:闞峰山,在慈城慈湖邊。

② 劍吐寒芒:董母被鄰居王寄凌辱致死,董黯葬母后殺王寄。

③ 至行:高尚的道德品行。

④ 諫議固辭:諫議,官名,諫議大夫的簡稱,漢時為郎中令的屬官。董黯殺王寄後向官府自首,漢和帝劉肇聞之,“詔釋其罪,且旌其異行,召拜郎中,不就。”(《雍正寧波府志》)海曲:沿海偏僻的地區。

⑤ 富春釣叟:指嚴子陵。

董孝子祠

明·楊 江
事君為易事親難,孝子名留覆載間。
一劍復仇天亦快,寸心為母石同頑。
遺風凜凜慈谿水,高節堂堂大隱山。
不獨邑人知嚮慕,樹邊梟獍也慚顏。
注 ① 覆載:原指天覆地載,包容萬物。此喻天地。

② 嚮慕:仰慕。③ 梟獍:相傳梟是食母的惡鳥;獍是食父的惡獸。

出北郊過董孝祠遺址

明·姚 淶
漢代遺廟何處尋,闞峰迴首碧雲深。
千年邑為仁人號,一脈溪流孝子心。
廢苑殘碑橫綠草,空階古樹集寒禽。
延光盛典依然在,幾度經過思不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