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岔鎮

葛家岔鎮

葛家岔鎮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北部,距定西市區34公里處。地理坐標在東經104度35分20秒—104度50分15秒,北緯35度40分12秒—35度53分15秒之間。葛家岔鎮南靠青嵐山鄉,西臨巉口鎮和魯家溝鎮,東接新集鄉,北抵石峽灣鄉,是安定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通道,地理位置優越。葛家岔鎮共轄11個村80個村民小組,2986戶12397人,總流域面積166.3平方公里。馬塬路,葛西路穿鏡而過,交通較為便利,是歷史形成的比較繁榮的集鎮,也是安定區歷史上十大集鎮之一。

基本信息

葛家岔鎮葛家岔鎮
葛家岔鎮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北部,距定西市區34公里處。地理坐標在東經104度35分20秒—104度50分15秒,北緯35度40分12秒—35度53分15秒之間。葛家岔鎮南靠青嵐山鄉,西臨巉口鎮魯家溝鎮,東接新集鄉,北抵石峽灣鄉,是安定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通道,地理位置優越。葛家岔鎮共轄11個村80個村民小組,2986戶12397人,總流域面積166.3平方公里。馬塬路葛西路穿鏡而過,交通較為便利,是歷史形成的比較繁榮的集鎮,也是安定區歷史上十大集鎮之一。

歷史沿革

葛家岔鎮建國前屬南陽鄉,建國之後設為北坪鄉,1953年又設為葛家岔區,1958年與新集、石峽灣合併為葛家岔公社,1961年新集鄉、石峽灣鄉劃出,1984年改為葛家岔鄉。

自然環境

葛家岔鎮退耕還林
地形地貌:葛家岔鎮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黃土下面為第三系紅土層,經長期侵蝕、切割,把黃土層雕刻成梁峁狀地形。黃土梁峁間被溝壑切割,密度較大,一般為1.28—2.63公里/每平方公里。葛家岔鎮地質構造複雜,地貌差異較大,有80%以上的面積為溝壑切割的嶺梁山地和山地,海拔大都在2250~2320米之間。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坡陡溝深、地形破碎,是葛家岔鎮內最顯著的地形特點。

氣候環境:葛家岔鎮位於西北乾旱地區,地勢高低懸殊,地形條件複雜,在小流域範圍內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類型。葛家岔鎮多年平均氣溫5.4℃,年內月平均氣溫最高為七月份,平均氣溫14.9—19.6℃,最低月為元月,平均氣溫零下5.9—8.8℃。年平均日照2238.6—2500.1小時,無霜期一般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38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5—69%。蒸發量為1400毫米,為降水量的3—4倍。僅有的水資源除境內若干股泉水祖歷河的一個支流外,再無其它水源。鎮區實施集雨工程,運用水窖儲備生活生產用水。

基本概況

葛家岔鎮葛家岔鎮人民政府
2002年葛家岔鎮被甘肅省上列為安定區唯一的山區撤鄉建制鎮,鎮內市場繁榮、企事業單位齊全。現有耕地69269畝,人均占有耕地5.7畝,退耕還林12399畝,荒山造林13000畝。葛家岔鎮所轄11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12個企事業單位,共2986戶,轄區總人口12188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8%以上,屬安定區人口中等鄉鎮。11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通電話。有醫院衛生所1所,醫生18人,病床13張。有各類學校12 所,教師112人,在校學生2710人。名優特產有洋芋。轄區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人口極為個別。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1199萬元,糧食播種面積3777公頃,糧食總產量8094噸,農民人均純收人1488元;財政收人42萬元,財政支出42萬元。截止2006年,葛家岔鎮人均純收入已達1681元,葛家岔鎮人民已全面解決溫飽,正在向小康社會而邁進。

基層組織

葛家岔鎮黨委下轄1個農村黨總支部;15個黨支部,其中10個農村黨支部、2個機關單位黨支部(鎮機關、學區)、3個協會黨支部(葛家岔鎮馬鈴薯協會、北坪村馬鈴薯協會、北坪村養殖協會);共有黨員458名(含預備黨員20名),其中農民黨員391名,女黨員62名,在崗職工黨員63人;35歲及以下黨員78人,36歲至45歲黨員90人,46歲至54歲黨員87人,55歲至59歲黨員64人,66歲及以上139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黨員8人,大學專科學歷黨員37人,中專黨員學歷22人,高中學歷黨員45人,國中及以下學歷黨員346人。

特色產業

葛家岔鎮是優質的馬鈴薯之鄉,是馬鈴薯的生產,銷售基地。馬鈴薯、畜草、勞務輸出是葛家岔鎮的三大支柱產業。鎮上通過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調整種植業結構,全面提升了馬鈴薯種植、貯藏、銷售三個環節的規模和水平,馬鈴薯產業已成為葛家岔鎮的品牌產業。畜草產業隨著國家加大對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開發治理力度,實施的退耕還林草行動以及保護母親河行動,加之實施封山禁牧政策的同時,種草養畜、退耕還林工程也已初具規模,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型渠道。

葛家岔鎮馬鈴薯
馬鈴薯產業。馬鈴薯產業按照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品種品質、打造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開發品牌產品、開拓占領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的思路,以“戶均一畝芽栽,人均一畝種子田,戶均一眼種子貯藏窖,戶均一台微耕機”的“四個一”為目標,突出了“五抓”,一是抓種植面積的落實,葛家岔鎮共落實馬鈴薯種植面積51617畝,人均4.2畝以上;“一分田”工程小整薯播種2640畝,芽栽436畝,膜側溝播56畝;二是抓示範基地(點)的建設,落實以新大坪為主的標準化生產基地2.8萬畝;落實新大坪純種標準化示範點6992.8畝,其中北坪村1276畝,涉及3個社111戶,小整薯播種650畝,芽栽65畝;鹿坪村1015畝,涉及3個社117戶,小整薯播種310畝,芽栽42畝;其餘各村不少於500畝;三是抓馬鈴薯種子落實。農戶貯藏馬鈴薯種子5300噸(其中新大坪2900噸),協會及購銷大戶貯藏馬鈴薯良種480噸,商品薯2000噸,確保了葛家岔鎮5萬多畝馬鈴薯種植所需種子。四是抓貯藏體系建設,鹿坪村新建大型貯藏庫1處3座,莊前屋後小洋芋窖完成600眼。五是抓馬鈴薯經銷協會的組建,動員條件比較成熟的南林、葛家岔、黑營等村建立馬鈴薯經銷協會,使協會發揮“上聯市場、下帶農戶”的作用,不斷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畜草產業。按照小群體、大規模和以畜促草、以草帶畜、草畜並進的發展思路,以“戶均一個圈舍改建,戶均一個沼氣池,人均一隻小尾寒羊,人均一畝青飼草料”的“四個一”為目標,狠抓了草畜轉化示範點建設。2008年上半年,北坪村依託扶貧項目,已全面完成了區級草畜示範點建設,建成標準化圈舍150間,發展舍飼養殖150戶,引進小尾寒羊500隻,種公羊3隻,新建沼氣池100座;清明村草畜轉化示範點,已建成圈舍16間,還有34間

葛家岔鎮小尾寒羊
正在建設中。同時,其他各村以“五良配套”和“一池三改”為標準,共新建標準化圈舍100間,還有170間正在建設中。通過狠抓畜草產業,為葛家岔鎮發展規模化舍飼養殖,實現葛家岔鎮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葛家岔鎮現有改建圈舍1236間,戶均達0.46間,種牧草20261畝,人均達1.8畝,養殖小尾寒羊5610隻,人均達0.5隻,沼氣池300座,戶均達0.11座。

勞務產業。勞務產業按照“抓勞務、建基地,抓培訓、創品牌,抓輸轉、增收入”的思路,以“戶均一個科技明白人,戶均一個勞務輸出,人均一千元收入”的“三個一”為目標,建立了“政府推動、市場拉動、基地帶動、上下聯動、社會齊動”的運行機制,重點抓了宣傳、培訓和組織輸出三個方面的工作。 2007年上半年,共培訓農民工1205人(次),“兩後生”培訓235人(次),葛家岔鎮共輸轉勞動力3316人,其中政府組織137人(鐵道設計院輸出60人),能人帶動1164人,就地轉移900人,自謀輸出1115人。通過抓勞務產業,使葛家岔鎮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公路建設

葛家岔鎮鎮上通過縣鄉公路和農二級道路的項目建設,很大程度提高了葛家岔鎮農村公路的通達程度,建立了葛家岔鎮通往各處的交通路網,極大的解決了農民的生產生活困難,為農民的農產品暢銷做出了貢獻,促進了農村的產業化進程。2006年,葛家岔鎮GDP值為2892.8萬元,農業總產值為232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681元。

葛家岔鎮通村的公路
縣鄉公路方面,馬(家堡)塬(坪壑峴)公路,葛(家岔)西(鞏驛)公路穿鏡而過,馬塬公路葛家岔段長約20公里,途經葛家岔鎮賈家灣、黑營、大營、清明、葛家岔、黃家灣、北坪等七村,受益人口12188人;葛西公路葛家岔段長約5公里,途經葛家岔鎮葛家岔、鹿坪、中寨等三村,受益人口3548人。大巉公路是巉口與葛家岔兩鎮連線的一條重要公路,途經巉口、馮家岔、大營3個村,全長14.3公里,受益人口3195人。唯一沒有通葛家岔鎮至魯家溝的道路。

農二級道路方面,葛家岔鎮已實施了2條農二級道路,已全部完成了道路平整鋪砂工作,平均砂礫厚度13厘米,並在道路兩旁實施建造了邊溝等排水工程,保障了排水的暢通,其中,鹿坪陳家灣至南林胥家山公路長為6.1公里,途經鹿坪、中寨、南林等三村,受益人口3317人。紅土壑峴至花岔山公路長為3.1公里,受益人口987人。趙家岔至康樂村的農村道路已爭取立項實施,中寨村至鹿坪村陳家灣渠、鹿坪村至康樂村農村道路正在申請立項。

發展思路

葛家岔鎮鎮領導慰問村民
葛家岔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省第十一次、市第二次、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嚴格按照“三個順應、三個遵循”的原則,緊緊圍繞“抓黨建、爭項目、強基礎、興產業、建城鎮、奔小康”的總體發展思路,著力加強兩大(制度和隊伍)建設,強化兩種(差距、服務)意識,促進三項(觀念、思路、作風)轉變,堅持五項(團結、求實、廉政、高效、創新)原則,落實六項(宣傳教育、學習培訓、目標管理、督查考核、機制配套、項目帶動)保證,努力實現“轉觀念、樹新風、促發展、增收入、保穩定”的目標,以幹部“作風建設年”為契機,以增加經濟收入,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團結和帶領葛家岔鎮廣大幹部民眾,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理清思路、突出重點,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強發展後勁,大力發展馬鈴薯、畜草、勞務等支柱產業,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工程建設,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協調、持續發展,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