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灣鄉

石峽灣鄉

石峽灣鄉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北部,東鄰會寧縣,南依新集鄉和葛家岔鎮,西接魯家溝鎮,北連白碌鄉和會寧縣,距市區55公里,屬偏遠山區鄉。石峽灣鄉總流域面積為164.2平方公里,石峽灣鄉總土面積104800畝,人均10畝,海拔2186米,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是標準的黃土高原乾旱地帶。氣候乾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5.1攝氏度。有縣鄉公路與312國道相接。轄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馬鈴薯、穀子、胡麻等。畜牧業以牧羊為主。

基本信息

石峽灣鄉石峽灣鄉

石峽灣鄉位於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北部,東鄰會寧縣,南依新集鄉葛家岔鎮,西接魯家溝鎮,北連白碌鄉會寧縣,距市區55公里,屬偏遠山區鄉。石峽灣鄉總流域面積為164.2平方公里,石峽灣鄉總土面積104800畝,人均10畝,海拔2186米,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是標準的黃土高原乾旱地帶。氣候乾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5.1攝氏度。有縣鄉公路與312國道相接。轄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馬鈴薯穀子胡麻等。畜牧業以牧羊為主。

歷史沿革

1949年設太平鄉,1958年併入葛家岔公社,1961年分設石峽灣公社,1983年改置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56公里。

基本概況

石峽灣鄉石峽灣鄉
石峽灣鄉現轄石峽灣、清水、景子岔、新建、三灣、三岔、九岔、站灣、長川、三泉、大泉灣11個村委會,73個生產合作社,2387戶,10060人,現有耕地91400畝,人均9.10畝,退耕還林16934.2畝,現有水窖5278眼。石峽灣鄉大家畜存欄2627頭(只),只存欄2072隻。石峽灣鄉人均純收入1677元。轄區內現有各類學校17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1所,其中教學點4個。幼稚園1個,有教師111人,其中公派教師80人,縣招7人,代課教師隊伍24人,有學生2032人,其中國中生946人,小學生1028人,學前及幼兒58人。有機關單位3家,分別為石峽灣衛生院石峽灣信用社石峽灣供電所

主要優勢

石峽灣鄉紫花苜蓿
石峽灣鄉雖坐落在一個邊遠偏僻的山區地區,但經過鄉領導和全體幹部的齊抓共管,使石峽灣鄉突出了“六大優勢”:即一是土地面積大的優勢;二是洋芋面積大且產量高的優勢;三是習慣養羊的優勢;四是大量的集雨節灌窖的優勢;五是石峽灣鄉土地較適應牧草生長,尤其是紫花苜蓿檸條存活率高的優勢;六是石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緊緊圍繞石峽灣鄉優勢,鄉領導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重要措施。實現了“七化”(耕地梯田化、農業科技化、荒山林草化、養殖規模化、道路網路化、計生規範化、民主法制化),充分發揚“三苦”精神,興修梯田,治理荒山,種草種樹,恢復植被,大力發展舍飼養殖,推廣交通道路,大力發展勞務產業,使經濟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快速道,精神文明建設等整體水平快速提高。農民收入迅速增長。

發展思路

石峽灣鄉在緊緊圍繞區上搶抓“三大機遇”,實現“三大突破”,搞好“一個開發”,實現工作重心轉移的工作重點精神下,根據石峽灣鄉實際情況,充分發揮石峽灣鄉經濟發展的“六大優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制定了石峽灣鄉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突出一個教育(黨員先進性教育),轉變兩個作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抓好六大建設(洋芋種植,項目建設、梯田建設、示範點建設、市場建設、基層組織建設);主攻九項工作(結構調整、計畫生育、勞務輸出、草畜轉化、科技教育、財政收入、扶貧開發、社會穩定、基礎設施),全面促進石峽灣鄉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產業發展

石峽灣鄉黨委、鄉政府按照“改革活鄉產業富鄉科技興鄉”的戰略舉措,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後續產業。

石峽灣鄉洋芋種植基地
洋芋產業一是逐步擴大播種面積。2003年種植洋芋33000畝,人均3.3畝,較2002年2.5畝增長30%,總產33000噸,形成商品薯24750噸,銷售收入1039.5萬元,石峽灣鄉人均洋芋產業收入1011元,較2002年人均增加311元。2004年石峽灣鄉種植洋芋46250畝,人均4.6畝,較2003年3.3畝增長28%。2004年石峽灣鄉在馬塬路沿線的九岔、新建、石峽灣、三泉、大泉灣五個村建立了一個萬畝新大坪良種繁育基地示範點,在三岔、三灣兩村建立了一個5000多畝的新大坪良種繁育基地,石峽灣鄉共建立200畝以上的村級新大坪良種繁育基地17處,良種化程度達到85%以上。在石峽灣村修建1280噸洋芋貯藏窖群1處,九岔村修建400噸洋芋貯藏窖群1處,石峽灣村大地梁社修建240噸洋芋貯藏窖群1處,陽陰灣社修建240噸和300噸洋芋貯藏窖群2處。為了加大洋芋的貯藏量,石峽灣鄉各家各戶挖洋芋貯藏窖1630多眼。

畜草產業以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為契機,種草養畜,大力發展畜草產業,逐步形成“種草+養殖+沼氣+肥田”的生態循環經濟新格局,為石峽灣鄉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民的收入創出了一條路子。石峽灣鄉共實施退耕

石峽灣鄉秦川黃牛
還林16934.2畝,累計牧草留床12687畝,其中多年生牧草8819畝,石峽灣鄉共落實圈舍改建420間,完成484間,建立區級草畜轉化示範點2個(三岔村和新建村)。三岔村原有養殖戶165戶,牛羊存欄816頭(只),其中牛21頭,羊795隻的基礎上,在三岔村養殖協會的促進下,改建標準化圈舍165戶190間,養羊445隻,養牛160頭,發展沼氣池50座,引進秦川黃牛43頭,良種肉公羊波德代1隻,新增多年生牧草900多畝。新建村新建標準化圈舍50間,修建青貯氨化池50座,發展舍飼養殖戶100戶,引進小尾寒羊188隻,羊存欄446隻,其它各村都完成了10戶以上的連片鄉級示範點,石峽灣鄉畜草產業可實現人均收入600元。

勞務產業方面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提高了服務意識,發動農民黨員帶頭外出務工,創始勞務基地,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建立了酒泉磚廠,定西希望工程建築隊(蘭州)、何宏建築租賃有限公司銀川)等勞務基地,石峽灣鄉通過組織、自發總計輸出勞務工約1100多名,赴疆拾花人達80多人,通過勞務輸出人均收入達500元,充分體現了黨的先進性。

基礎設施

石峽灣鄉通村道路
實施項目帶動,基礎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石峽灣鄉鄉黨委、政府多方爭取資金加強扶貧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來服務於民,鄉黨委積極爭取項目,利用項目資金,加大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2008年,三岔村爭取為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村,爭取資金50萬元,對該村進行了重點幫扶,使三岔村人民脫貧致富,走上了奔小康之路,道路建設利用農二級道路的改造機遇,在全面完成2007年15公里農二級道路的二遍鋪砂工作的同時,又爭取了景子岔村10公里的農二級道路建設,狠抓鄉村道路的維修,確保道路暢通。進一步加強了以道路、梯田、水窖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石峽灣鄉共調進推土機8台,新修梯田887.5畝,著重解決存在大面積連片耕作陡坡地和個別農戶基本農田占有量少的問題,為蓄水、保墒機械耕作農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各村在加大梯田建設的同時,動員民眾在石峽灣鄉11個村新修道路73.3公里,養護道路77.2公里,並且組織民眾義務鋪砂4448方,促進了石峽灣鄉交通道路發展的良好局面。石峽灣鄉並結合馬塬路鋪油工程,特別是在區上領導的支持和各有關部門的積極幫助下,組織修建了清水村翻水橋,現已全面竣工通車。

社會事業

提高服務水平,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石峽灣鄉按照“三簡一提高”的要求,在積極抓好政務服務的同時,還把為廣大民眾提供綜合服務、文化服務作為工作重點來抓,同時建設兩個中心。一是組建政務服務中心。簡化手續,方便民眾,建設一個集市場綜治土地、農業、計生林業和民眾來訪的一條龍綜合政務服務中心。二是組建了文化活動中心。進一步完善並開放內部文體設施,組織農民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經常開展農民運動會,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計畫生育工作在通過強化“一個基礎”,抓住“兩個重點”、突破“三個難關”,做好“四項工作”,提高“五個水平”的基礎上,努力鞏固“三為主”成果,積極推進“三結合”,倡導婚育新風。市場建設和管理異軍突起,財源建設穩步發展,重視科教衛生事業發展,宣傳工作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鏇律,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主要內容,全面維護社會穩定,全力實施“扶貧濟困工程”,重視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工作,積極發展慈善募捐工作體系,建立健全民政殘聯工作進程,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