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茯苓甘草湯,中藥名。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通常為中藥飲片。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茯苓甘草湯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甘草湯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甘草湯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基本信息

相關記載

茯苓甘草湯

【方名】茯苓甘草湯(利濕之劑,水飲悸厥《仲景》)

【組成】茯苓、桂枝二兩,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主治】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太陽證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

亦治傷寒汗出不渴者。經曰:傷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汗而不渴為邪熱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遺溺。

【方論】 此足太陽藥也。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用茯苓;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薑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補氣和中,故用甘草。

按:悸證,有過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氣虛而悸者。惟飲之為悸,甚於它邪,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則咳,傳於胃為嘔,溢於皮膚為腫,漬於腸間為利。故經曰:先治其水,後治其厥。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病之淺者乎。

本方去生薑,加白朮,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仲景治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逆滿氣沖,寒邪伏飲,上搏於膈也,故令頭眩;沉為在里,且既經吐下,復發其汗,則陽益虛而津液耗,故身振搖也;與此湯導飲和中,益陽固衛。金匱用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傷寒論

【別名】茯苓桂甘湯、茯苓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茯苓2兩,桂枝2兩(去皮),甘草1兩(炙),生薑3兩(切)。

【主治】心下停飲,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遺溺;奔豚。傷寒汗出不渴者;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傷寒發汗後,腹下氣滿,小便不利。膀胱腑發咳,咳而遺溺。疝作奔豚。

【功效】溫中化飲,通陽利水。

【用法】上藥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溫服。

【附註】茯苓桂甘湯(《醫學入門》卷四)、茯苓湯(《嵩崖尊生》卷七)。

《會約》卷四

【來源】《會約》卷四。

【組成】半夏2錢,生薑3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白朮1錢半。

【主治】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加減】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澤瀉8分,肉桂5分。

【用法】水煎服。

臨床醫案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歲。平素脾氣衰弱,常患噫氣胃滿,消化滯呆之證。後在溽暑季節,貪食瓜果,而患腹瀉。服健脾利水之劑,腹瀉止,而胸脘滿悶異常,逆氣上沖,煩躁不寧,頭眩欲嘔,心下漉漉作水聲,四肢逆冷,舌質淡,而苔白膩,脈象沉弦。此為脾不健運,水濕停瀦之證。故以扶陽溫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湯治之。

處方:桂枝15g,茯苓24g,生薑15g,甘草3g。連服2劑,而躁煩不作,脘悶消失,沖逆平息,脈象虛軟。後以健脾行水之劑,調理而愈。

各家論述

1.《普濟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桂枝、生薑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2.《內台方議》:今此汗出而渴者,為邪不傳里,但在表而表虛也。故與茯苓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為臣輔之;以桂枝為佐,生薑為使,二者之辛而固衛氣者也。

3.《傷寒附翼》:此厥明傷寒發散內邪之汗劑,凡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後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藥為里症用,故雖重用姜、桂,而以里藥名方耳。厥明傷寒,先熱者後必厥,先熱時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時不熱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時飲水多,心下之水氣不能入心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為水母,肺氣不化,則水氣不行。茯苓為化氣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薑,則從辛入肺,使水氣通於肺,以行營衛陰陽,則外走肌表而為汗矣;佐甘草以緩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傷寒心悸無汗而不渴者,津液未虧,故也用此方大發其汗。用姜、桂與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藥、大棗,是大發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協辛發汗,且恐水漬入胃也。

中藥方劑之茯苓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茯苓丸
茯苓飲
茯苓糕
茯苓白朮湯
茯苓粉
茯苓麻黃湯
茯苓蘇
茯苓菊花浸酒
茯苓造化糕
茯苓酥
茯苓陷胸湯
茯苓面
茯苓黃連丸
茯苓桂枝湯
茯苓煎
茯苓燥濕湯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人參散
茯神丸
茯神煮散
茯神飲
茯苓白朮散
茯苓前胡湯
茯苓四逆湯
茯苓川芎湯
茯苓生化湯
茯苓補心湯
茯苓調中散
茯苓調血湯
茯苓貝母湯
茯苓車前子粥
茯苓車前子飲
茯菟圓
茯苓酒
茯菟散
茯苓鍾乳丸
茯苓鉤藤湯
茯苓飲子
茯苓黃耆湯
茯苓皮湯
茯苓木通湯
茯苓術散
茯苓杏仁煎
茯苓杏仁甘草湯
茯苓梔子散
茯苓梔子茵陳湯
茯苓桂枝參甘耆附麻黃湯
茯苓石脂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茯苓椒目丸
茯苓橘皮杏仁湯
茯苓正氣散
茯苓湯
茯苓澤瀉湯
茯苓消氣丸
茯苓滲濕湯
茯苓石膏湯
茯苓煮散
茯苓煮雞肝
茯苓餅子
茯苓豬腎湯
茯苓理中湯
茯苓琥珀丸
茯苓琥珀散
茯苓琥珀湯
茯苓粥
茯苓甘露飲
茯苓五皮散
茯蓮散
茯苓佐經湯
茯苓六合湯
茯苓內托散
茯歸煎
茯苓膏
茯神丹
茯神四逆湯
茯神散
茯神湯
茯蓮煎
茯神粥
茯神膏
茯神補心湯
茯神遠志丸
茯神酸棗仁湯
茯神鎮驚湯
茯苓蘇子丸
茯神麥冬湯
茯神黃耆湯
茯苓茱萸丸
茯苓丹
茯苓二陳湯
茯苓五味丸
茯苓分氣飲
茯苓利膈湯
茯菟丸
茯苓升麻湯
茯苓半夏丸
茯苓半夏湯
茯苓厚朴湯
茯苓參甘厚朴湯
茯苓四逆加半夏湯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茯苓菖蒲丸
茯苓圓
茯苓地黃湯
茯苓大棗粥
茯苓大黃湯
茯苓天麻湯
茯苓安心湯
茯苓安肝定精神丸
茯苓導水湯
茯苓小澤瀉湯
茯苓菟絲丸
茯苓建中湯
茯苓開胃散
茯苓戎鹽湯
茯苓散
茯苓蠲暑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