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是以甘草白朮乾薑茯苓為主料,主治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致患腎著,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的中藥。

出處

《金匱要略》卷中。

別名

甘姜苓術湯、甘草湯、腎著湯除濕湯、苓姜術甘湯、茯苓乾薑白朮甘草湯

組成

甘草 白朮各6克 乾薑 茯苓各12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腰中即溫。

功用

溫脾勝濕。

主治

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致患腎著,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

制方原理

腎受冷濕,著而不去,而為腎著。然病不在腎之本髒,而在腎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方中乾薑辛熱,溫里散寒,為君藥;白朮、茯苓健脾利水為臣;甘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

方論選錄

《醫方考》:腎著於濕,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腎主水,脾主濕,濕勝則流,必歸於坎者,勢也,故曰腎著。腰為腎之府,濕為陰之氣,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實邪著之也。乾薑、辛熱之物,辛得金之燥,熱得陽之令,燥能勝濕,陽能曝濕,故象而用之;白朮、甘草,甘溫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溫得土之氣,土勝可以制濕,故用以佐之;白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則益土以防水,淡則開其竅而利之,此圍師必缺之義也。

《金匱要略心典》:其病不在腎之中髒,而在腎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苓、術,辛溫甘淡,本非腎藥,名腎著者。原其病也。

現代研究

虛寒肺痿、懸暈、咳嗽、腹痛、胃痛等虛寒者。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