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又名《李大釗選集》,是2008年12月龍門書局出版的圖書,製作是李大釗。在書中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訴我們應該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放棄,對革命保持必勝的信念,要擁有豪壯雄健的氣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作品位置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國中一年級)下冊第八課。

魯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十五課。

課改版——語文八年級(國中二年級)下冊第一課。

整體把握

李大釗 李大釗

這是一篇說理散文,但有的人也認為是篇“小雜文”,即議論文。即——議論性散文。

散文式的“黃河頌”。這篇短文一共有五段。

第一段:說明人類歷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衝過艱難險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長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等等進程。長江大河有時在平原上一瀉萬里,有時卻在叢山疊嶺中迴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也一樣。在這裡,與第一段相呼應,第一段講的是“歷史的道路”,這裡講的是“民族生命的進程”,是一致的。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險為美趣比喻“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旅途征人“走到崎嶇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而“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這段說明人類在歷史上只有經過艱難曲折,奮鬥流汗,才能深切體驗到奮鬥的意義,成功的樂趣。

第四段: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中華民族現在正逢崎嶇險阻,它讓奮鬥者有機會領略奇絕壯絕的景致,“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另一層是說,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在這裡,把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精神聯繫起來,點出了題目。

第五段:照應第二段,以揚子江、黃河比喻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黃河遇見沙漠、山峽,都能躲避,我們民族前進的腳步是任何力量阻擋不住的。作者號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這“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總觀全文,作者層層推理,得出結論,讓人信服。在推理過程中,層層設喻,飽含感情,使讀者受到感染。

總的來說,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進程,以崎嶇險路比喻中華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艱難困苦中毫不氣餒,堅信革命必勝,民族必興,氣魄雄健豪壯,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課後字詞

1逼(bī)狹(xiá):極其狹窄,給人以威脅。

2崎(qí)嶇(qū):形容山路不平,形容處境艱難。

3阻(zǔ)抑(yì):阻止抑制。

4回(huí)環(huán)曲(qū)折(zhé):指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蜿蜒,曲折環繞。也常比喻事情不順利或形容事情的困難性。

5亦(yì)復(fù)如(rú)是(shì):再怎樣也是這個樣子。

原文欣賞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於其間,迴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志於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建議

1、本文適於朗讀。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的感情,領悟課文的語言美。

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不必死扣本體、喻體之類概念。應對本文比喻中蘊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領悟。

3、最好讓學生自行蒐集有關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況的資料。沒有條件的,由教師介紹,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學習目標

1.學習並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2.分析比喻的含義,體味比喻說理的生動形象和說服力。

3.聯繫生活實際,正確地感悟雄健精神對我們的現實意義。

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主義思想和社會進步的文章。1917年底,入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並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後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率先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著名論文,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並和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作堅決鬥爭。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在北京創建共產黨小組,11月小組改稱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任書記。中共一大後,成立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任書記,負責領導北京和北方地區黨的工作。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為候補中央委員,贊成國共合作。1923年6月,赴廣州參加中共三大,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駐北京委員。會後,組建中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委員。同年10月,取消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兼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的建制,分別組建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簡稱北方區委)和北京地方執行委員會,任北方區委書記。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積極組織和領導北方的革命運動,多方與馮玉祥國民軍合作,開展推翻北京軍閥政府的鬥爭,組織北方人民支援北伐戰爭。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緝,遂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兵營,繼續堅持鬥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餘人被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李大釗選集》原載於1923年12月20日《新民國》第一卷第二號。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後,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的破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動猖狂的反撲。社會黑暗到了極點。中華民族正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顏婢膝的人,有的離開,有的退隱,或化敵為友,為虎作倀,或畏懼鬥爭,循跡而去。大多數正直的有愛國心的人們,則在黑暗中徘徊,苦於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民族精神?他們有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鬥爭,趣味無窮。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衝破險阻的必勝信心,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希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寫作手法

1..關於比喻的運用。

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闢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文字的含義同時豐富了起來。本文的比喻處處可見,如:

①長江大河——民族生命進程
②揚子江、黃河——中華民族歷史進程
③浩浩蕩蕩——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
④平原無際,一瀉萬里——中華民族歷史順利發展
⑤曲折回徊,崎嶇險阻——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
⑥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鬥爭
⑦濁流滾滾,一瀉萬里——中華民族的光明前程
⑧艱難的國運:“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
⑩雄健的國民:勇敢、執著、愛國……

作者簡介

李大釗同志 李大釗同志

李大釗(zhāo)(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和早期領導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3年赴日本,1916年回國,任北京《晨報》主編。1918年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並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宣傳反帝愛國思想,成為五四運動的領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嗣後,對黨的建設,工人、學生運動,統一戰線,均有重大貢獻。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於北平(現北京)。李大釗不僅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一位學者和詩人。他的詩文被魯迅譽為“革命史上的豐碑”。

作者作品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他的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釗選集》(1959年出版)、《李大釗詩選注》(1979年出版)。 李大釗女兒寫了《十六年前的回憶》,寫了李大釗被敵軍嚴刑拷打,最終還是沒有把黨的任務說出來,體現了李大釗對黨的敬愛和祖國艱巨任務的英雄氣概,我們要學習李大釗對黨的敬愛和對黨的忠心!當李大釗等100個人被壓上絞刑台的時候,李大釗第一個從容的走了上去,在絞刑之前,李大釗說了幾句簡短的話:“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萬歲!”。

有關資料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有李大釗這樣的“至情之人”,才作得出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至情之文”。李大釗的小品散文,渾厚古樸,剛健紮實,正是他“誠實、謙和”,“有些儒雅”,“有些樸質,有些凡俗”(魯迅《〈守常全集〉題記》)的精神氣質的表現。他的小品散文有一種驚世駭俗,氣沖霄漢,坎鏜的神韻,正是他進行推翻舊世界的不懈努力的洪邁精神的反映。

這篇小品文寫作的年代,正當五四運動高潮過後。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加緊了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加緊了對新文化運動的破壞。社會黑暗到了極點。封建復古勢力從一蹶不振中昂起頭來,對新文化運動發動猖狂的反撲。帝國主義加緊了文化侵略。中華民族真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在這種“艱難的國運”面前,是臨陣脫逃,垂頭喪氣,悲觀失望,彷徨苦悶,還是正視現實,挺起胸膛,振奮起民族精神?這是擺在每一個革命者、每一個有愛國心的正直的人們面前的嚴峻問題,必須作出抉擇,必須作出明確的回答。

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懦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顏婢膝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或化敵為友,為虎作倀,或畏懼鬥爭,遁跡而去。大多數正直的有愛國心的人們,則在黑暗中徘徊,苦於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針對這種現實和精神狀態,李大釗大聲疾呼,振奮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嚴重的歷史關頭,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樹立起衝破險阻的必勝信心。這在當時濁流滾滾的思想文化界,無疑如一道閃電,一聲驚雷,給人們以極大的鼓舞,極大的振奮。

文章開篇就從歷史發展的高度,氣勢磅礴、態度鮮明地提出了論點。為了反覆說明“拿出雄健的精神”,衝破險阻這個論點,文章引譬連類,用長江大河的流動,說明歷史發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極富說服力。用旅途生活經驗來說明衝破崎嶇險路會產生“奇趣橫生”的享受,生動貼切而又極富感染力。這就給文章造成了一種壯志凌雲的氣勢。

文章順勢而下,說明中華民族發展到20世紀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觀。適逢其會,是弄潮兒大顯身手的千載不遇的好時機。具有敢於面對現實、敢於鬥爭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就會滿懷豪情,在奇絕壯絕的鬥爭中獲得“壯美的趣味”。這是何等闊大的胸襟懷抱。作者說:“……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是的,目光短淺,趣味低級,畏懼鬥爭的人們,在“奇絕壯絕”的崎嶇險阻面前,只會垂頭喪氣,移不動腳步。惟有像有雄健的精神的李大釗這樣的革命者,才會有這樣鞭時代罡風的英雄氣概,才會有這樣驚風雨、泣鬼神的博大磊落的革命胸襟,也才有可能體會出其中“壯美的趣味”。這一句,字字千鈞,既是對奮勇前進的革命者深情的頌讚和鼓勵,也是對畏難者、怯弱者、歧路徘徊者的儆戒和鞭策。

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這雄健的精神應該像長江、黃河的浩浩蕩蕩,應該有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阻遏不住,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是的,李大釗這一預言早已成了現實。然而,在今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長征途中,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那么,我們就以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的號召相號召吧,讓我們“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在艱苦奮鬥中,體味振興中華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