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紫禁城》

《最後的紫禁城》

《最後的紫禁城》第一部民國時期皇宮生活實錄,第一部以紫禁城為歷史舞台的近代中國歷史長卷。

基本信息

概述

作 者: 向斯 出 版:中國工人出版社
第一部民國時期皇宮生活實錄,第一部以紫禁城為歷史舞台的近代中國歷史長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在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中,然退出歷史舞台。溥儀和他的宮眷們被趕出了故宮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民國撲朔迷離的風雲歷史,從此開始在紫禁城上演。民國時期的故宮是一部濃縮的、厚重的、驚心動魄的歷史,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眾多政界要人和社會名流在這座特殊的宮殿里登台亮相。

《最後的紫禁城》《最後的紫禁城》

作者簡介

向斯,湖北麻城市人,畢業於武漢大學,獲學士學位。一直於潛心研究中國宮廷歷史、文化(尤其是宮廷藏書)諸方面的研究、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出版相關著作多部。現供職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副研究員、圖書館副館長。主要著作有:《帝王后宮紀實》、《宮廷后妃生活》、《中國皇帝遊樂生活》、《中國皇帝歷朝皇帝生活全書》、《中國曆朝皇帝禁衛實錄》、《後宮的金枝玉葉》、《女人慈禧》、《乾隆養生之謎》等。

《最後的紫禁城》《最後的紫禁城》
《最後的紫禁城》《最後的紫禁城》
《最後的紫禁城》《最後的紫禁城》

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在這種情形下,袁世凱躊躇滿志而外表上卻是以一副沉痛無奈又痛心疾首的樣子來到紫禁城,進入養心殿,拜見6歲的皇帝溥儀和年邁的隆裕太后。袁世凱跪在那裡,滿臉是,哽咽著說著時局的險惡和內外的重重壓力。隆裕太后更是老淚縱橫,仿佛末日即將到來。事實上,這正是在談論清帝的退位,正是清廷統治中國267年的終結。6歲的宣統皇帝看著眼前的一切十分驚訝。
引 言
公元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召集全國最好的工匠,在燕京建設宮城,歷時整整十八年建成,這就是紫禁城。
這是中國最後一座皇宮。這一座皇宮,伴隨著中國歷史走過了數百年的風
公元1450年,蒙古一支強悍部落南下,第一次打破了明王朝的寧靜。明朝第五代皇帝"親征"失敗,在塞外被擄走,紫禁城內日夜迴蕩著悲傷的哭號聲。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直搗北京,迫使明崇禎皇帝命斷煤山(今景山),明王朝驟然崩潰。然而,戲劇性的歷史突變緊隨其後發生,更為強大的滿族武裝突破山海關,擊潰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紫禁城,紫禁城再一次默然地接納了新的主人。
紫禁城伴隨著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歷盡了榮辱興衰。
長達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為這個王朝樹立了一個較為體面的形象,也可以說,中國的封建帝制在那個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但江河日下已經在康乾盛世末端形成。歷史走到公元1840年的時候,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了泱泱大國的自尊,這個王朝的頹敗之勢不可逆轉。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太平"二字已成奢望(可笑的是,晚年的慈禧太后派人在紫禁城北部的絳雪軒栽種了幾株太平花,充作撫慰)。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最後的象徵性的統治者,黯然退出歷史舞台。5歲的宣統皇帝退位,不僅意味著清王朝的結束,也意味著中國結束了兩千年的帝制時代,更是中國五千年家天下歷史的終結。
民國開始了中國新的章程,昔日的紫禁城也更換了它的定義。從此,紫禁城被稱為故宮,即過去的皇宮。但是,故宮在退出政治中樞的最初十四年,仍作為清遜帝溥儀的居所。但這十四年,故宮並不平靜。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故宮太和殿即皇帝位,在四面楚歌聲中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嗚呼。1917年,軍閥張勛愚蠢地擁立溥儀復辟,但歷史不容逆轉,復辟終以鬧劇了結。1924年年末,馮玉祥將軍將溥儀趕出了故宮。
1925年,在紫禁城舊址上成立了故宮博物院,故宮煥然成為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最宏偉的博物院,這裡也是世界上容納上百萬件珍稀宮廷文物的最大文化寶庫之一。從1925年至1933年,故宮匯集了全國一流的專家和學者,清點、研究清宮文物,同時將這座曾經關鎖重重的皇宮向世人開放。
日軍的侵華戰爭打斷了故宮博物院學術研究工作,上百萬件珍貴的古物面臨戰火的威脅。故宮奉命將珍貴文物裝箱南遷。故宮人為了保護這些文物,一路躲避敵機轟炸,歷盡千難萬險,有的人甚至獻出了生命。
抗戰以後,由於戰爭和政治的原因,這一大批國寶繼續飄零。其中一大部分流落到了台灣。
如今,仍然滯留在台灣的這批文物也該夢想著回到它們的故地--故宮博物院了吧!
第一章 紫禁城內的白日帝制夢
民國的誕生,人們從共和的旗幟上看見了希望。然而,從1911年到1924年間的民國生活,人們火一樣的希望漸漸熄滅。一些有識之士從動盪而苦難的生活中重新審視這個曾給人以希望的民國。
一、隆裕太后在養心殿發布退位詔書
共和的聖火燃遍全中國
從故宮塵封已久的清末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北京是這樣的一幅景象:蒼黃的天空下,靜靜地聳立著一座灰暗的城市。斑駁的青磚和沒有光澤的灰瓦上,落滿了歲月的塵土。昏暗破敗的街道,瑟瑟秋風卷著枯枝敗葉毫無顧忌地鏇轉和衝撞著,飄向遠方。到處是一群群衣衫襤褸的饑民,他們衣不蔽體,戴著千瘡百孔的土灰布帽,帽檐下是一張張瘦削的灰中帶綠的臉和一雙雙無神的眼睛。
這就是20世紀初的八朝古都的北京,滿目瘡痍,暮氣沉沉。
這也是統治中國二百六十餘年的大清王朝的縮影。這時是光緒末年,慈禧太后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已病入膏肓,如同這位遲暮的禿髮老太太一樣,正苟延殘喘,奄奄一息。
一個幽靈,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共和的幽靈在中國遊蕩。
被共和思想所激勵和驚醒的一代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紛紛投身於社會,熱血沸騰地尋找救國之路。他們中的最傑出人物,是孫中山,被稱為共和先驅、偉大的先行者。
孫中山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在此兩年前,一場波及18個省區、歷時14年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但太平天國英雄們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卻廣為流傳,孫中山就是在這些太平天國的英雄故事中長大、成熟,對那場革命十分嚮往,對革命的領袖洪秀全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胸懷大志的孫中山常以"洪秀全第二"自詡。
孫中山12歲時到檀香山,先後進入英、美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回國,20歲時開始學醫,苦苦尋找救國之路。他接觸了許多有識之士和會黨分子。28歲那年,他寫了《上李鴻章書》,希望清政府實行改良,走上自救之路。上書失敗後,他便由改良轉向民主,踏上了共和之路
孫中山先創立了興中會,39歲那年成立同盟會,出任總理。同盟會確定了章程三十條,正式確認孫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綱領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上,將十六字綱領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舊學維護帝制,大倡君權神授。
共和者否定天命,倡導天賦人權,認為人之生於天地之間,享有天然的權利,無所謂尊卑貴賤,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舊學維護君為臣綱,叫囂天下不變,道亦不變。
共和者認為,聖人倡導君尊臣卑之談,一人為剛,萬人為柔,導致人人屈從於權勢,應正本清源,破除君權迷信,恢復人的自由、平等,指出文明之國,有君叛民,而無民叛君。他們反對以聖人之言束縛人民,大聲疾呼:"破專制之惡魔,必自無聖始;謀人類之獨立,必自無聖始;立學界前途之本本,必自無聖始。"孫中山預言:"滿洲政府的垮台,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孫中山提出:"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把過時的滿清君主政體改變為中華民國。"
孫中山宣告:"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
共和的聖火,呈燎原之勢,漸漸燃遍全中國。但任重道遠,國運艱危。
面對艱難的國運和朝氣蓬勃的共和國民,李大釗先生充滿激情地寫道: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
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狹隘的境界,兩岸崇山峻岭,絕壁斷崖,江河流於其間,曲折迴環,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展,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於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致,使我們經過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人,不能夠感覺到的。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大清帝國土崩瓦解
結束帝制,重建一個共和家園,雖然是人生中最神聖、最有趣味的事,但卻要付出血的代價,甚至是慘重的代價。
比孫中山小8歲的黃興是孫中山的好友和最親密的助手,也是共和大旗下最傑出的一位領袖人物,是與孫中山並稱的民主主義者。他創立了華興會,被推為會長。他廣結天下志士,雖為匹夫,卻以天下為己任,志在救國,尋找強國之路。他曾寫道:
獨立雄無敵,長空萬里風。
可憐此豪傑,豈肯困樊籠?
一去渡滄海,高揚摩碧穹
書生意氣的黃興漸漸意識到要想救國,僅僅讀書是不夠的。他在《筆墨銘》中寫道:"朝作書,暮作書,雕蟲篆刻胡為乎?投筆亦為大丈夫!"
黃興和孫中山一同創立了同盟會,主張以武裝起義推翻滿清王朝。從同盟會成立,到1911年武昌起義,黃興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但屢次遭受失敗,被一次次地血腥鎮壓。
黃興在每次軍事行動中都倡導遵行國民革命的精神。他在1906年秋的一次軍事行動前囑咐:今之倡義,為國民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洪會中人,猶以推翻滿清王朝為襲取漢高祖、明太祖、洪天王之故智,而有帝制自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黃興領導了這次萍瀏醴起義,第一次打出了中華民國的旗幟,倡導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國。但這支無畏的中華國民軍很快便遭到了鎮壓。
1911年(辛亥年)4月,黃興領導了廣州黃花崗起義。起義前,黃興抱定了為三民主義捐軀的決心,發誓以鮮血澆灌自由民主思想之花,以期結出民主共和之果。黃興在《致梅培臣等書》中,以剷除世界一切障礙物之使者的名義寫下後世傳頌的絕命詞:"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黃興率120名先鋒隊員沖向兩廣總督衙署,80餘人英勇就義。幸免於難的黃興在這年秋天憶及英勇犧牲的志士同人時,寫下了一首迴腸盪氣的《蝶戀花》,以哭祭眾烈士:
轉眼黃花看發處,為囑西風,暫把香籠住。待釀滿枝清艷露,和風吹上無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紛飛,氣直吞狂虜。事敗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長無語。
這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稱為辛亥革命。革命之火迅速燎燃,很快席捲全中國。
辛亥革命烈士紀念園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發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
《宣言書》稱: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中華民國的任務是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願。期望革命黨人以誠摯純潔之精神戰勝所遇之艱難,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華民國之基礎確定於大地。
武昌起義後,全國回響,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明確表示脫離清政府,大清帝國土崩瓦解。
袁世凱"擁護"共和
清王朝的崩潰大出各國的意料,各國公使便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軍力雄厚的北洋軍的袁世凱。
美國駐華公使嘉慶恆首先正式向清室提出起用袁世凱。嘉慶恆指出:在中國目前的艱難時刻,袁世凱可能對這個國家有很大的用處,把它引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各國駐華使節贊同美國公使的看法,也紛紛向清廷施加壓力,建議重用袁世凱。英國外交大臣葛雷說:"我們對袁世凱懷有極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有袁世凱的參與,這樣的政府,將會得到我們能夠給予它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各國使節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強調不是任命袁世凱為一個普通高級官員,而是作為朝廷的顧問兼皇權的執行者。
仰列強鼻息的清廷心領神會,不管心裡有多么不願意,只得聽命,重新起用袁世凱,於1911年10月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全面統掌軍政大權--北洋軍閥集團從此取代了滿洲貴族統治集團,也同時取代了清廷。
接手權柄之後,一直夢寐以求登上皇帝寶座又慣於玩弄權術的袁世凱開始揮舞他的權力棒,他為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指揮數倍於革命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南下,於11月底相繼攻陷漢口、漢陽二鎮,直接威脅革命黨大本營武昌。
英國公使看準時機,建議雙方停戰和談。
革命軍政府高估了袁的武力,也懼怕列強幹預,立即接受和談。12月18日,伍廷芳、唐紹儀分別代表南、北方在上海著手和談。美、英等六國向議和代表提出照會:儘速達成協定,使目前的衝突歸於停止。列強表面上中立,實際上在外交輿論中明確聲稱:只有袁世凱出面"統一"南北,才承認中華民國。
在強大的外力之下,革命陣營內開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其代表人物便是立憲派精英湯化龍、張謇、譚延閩和舊派官僚黎元洪。他們與袁世凱交往密切。張謇(民國政府實業總長)還於1911年夏在河南彰德會晤袁世凱,一同密商應付時局之策。而黎元洪(民國政府臨時副總統)在一聽到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之後,很快就表示:清廷君主雖擁虛名,與共和無異,應即罷兵。黎元洪還向袁世凱保證:"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同盟會北方領導人汪精衛寫信給黎元洪,也明確表示擁立袁世凱:約南北聯合,要求清帝遜位,擬舉袁公為臨時大總統。
共和的革命黨人認為,只要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體,誰來當總統都不計較。孫中山從歐洲發回電報,表示但求早鞏固基,推黎元洪或袁世凱做總統他都贊成,而他自己對權勢利祿之爭則深為厭薄。黃興寫信給袁世凱,勸他出而建拿破崙、華盛頓之事功,千萬莫失良機。各省宣布獨立擁護共和的都督府代表在漢口會議上決定:袁世凱如果反正,即舉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回國後,對瀰漫於全國的妥協之風十分失望,不贊成妥協,表示: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
然而,在內外重重壓力之下,孫中山不得不妥協,最終只得向袁世凱表示:大總統一職只是暫時承令,將虛位以待袁世凱。
1912年1月23日,孫中山再次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就讓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心花怒放,表示"擁護"共和。
太后在養心殿發布清帝退位詔書
養心殿坐落在紫禁城後廷西部。從乾清宮西廡的月華門走出,穿過7米寬的西長街,走進對面的遵義門,就是居西六宮之南的清帝居留時間最長久的寢殿--養心殿。清自雍正皇帝開始,這裡便成為皇帝日常起居和理政所在,以後歷代皇帝都以此為寢宮。
養心殿及其配殿是"工"字結構,這裡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近200年間,一直是君主專制中國的政務決策地,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嚴禁來到這裡,只有皇帝宣召的人員才得以在宦官的引領下入內。
殿內大堂正中,懸掛著雍正皇帝的手書大匾:中正仁和。大匾下是紅木龍椅寶座,座前為楠木黃緞案桌。
殿內東暖閣懸掛著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聖訓。其"惟仁"匾兩側的對聯寫著:"諸惡不忍做,眾善必樂為"。
殿內西暖閣北牆懸掛著雍正御匾:勤政親賢。匾下是乾隆皇帝的詩篇屏,詩兩側為雍正皇帝的著名格言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殿前的抱廈中安放著香爐,每天清晨,清帝在燎燃的香霧中開始一天的政務。
清廷列祖列宗萬萬想不到的是,在大清帝國建國267年後的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流著淚,在這養心殿中宣告清帝退位。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在位的第三年。袁世凱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許諾他就任大總統的保證之後,便逼迫清帝退位,在列強使節的支持下正式逼宮。外國商會也紛紛致電攝政王載灃、總理大臣奕劻和袁世凱,要求清廷立即接受共和政體。所有的外國輿論機構被調動起來,用來為促進清帝退位而服務。英國公使朱爾典認為,這樣做,使清帝退位一事變得輕而易舉。
京師的衙門和街巷,黎民百姓也都在談論清帝退位。民國政府實業總長張謇獻策袁世凱,請袁世凱指示段祺瑞、黎元洪出面,以南、北方軍人的公意,即武力相威脅,逼迫清帝退位。

第二部分
榮惠太妃沒什麼主見,由誰來立皇后都行;敬懿太妃是同治皇帝的妃子,總是抬出當年慈禧太后遺囑的話"承繼同治、兼祧光緒",認為宣統帝是繼承同治的帝位,所以應當由她來推選皇后;隆裕太后(光緒的皇后)在世時就不睬敬懿太妃的這一套,因她主持宮中事務,不僅沒有尊重敬懿太妃,反而把她打入了冷宮;隆裕太后去世後,袁世凱干涉皇宮內政,指定端康太妃繼承隆裕的權力主持宮中事務,端康太妃想找個自己的親系女子冊立為皇后。

第三部分
日軍先是搶占了中國東北。他們藉助日俄戰爭的勝利,輕易地獲得了俄國擁有的旅順、大連租界權以及長春至旅順的南滿鐵路權。他們以保護鐵路為名,將裝備精良的關東軍開進滿洲,進而積極準備擴張。日軍藉口瀋陽北部柳條溝南滿洲鐵路三支枕木被破壞,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瀋陽事變,關東軍緊急行動,閃電般地攻占了南滿各大中城市,煞有介事地擁遜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