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

臨空經濟

以航空運輸(人流、物流)為指向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形成具有自我增強機制的聚集效應,不斷引致周邊產業的調整與趨同,這些產業在機場周邊形成的經濟發展走廊、臨空型製造業產業集群、以及各類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的集群,進而形成以臨空指向產業為主導、多種產業有機關聯的獨特經濟發展模式,這種以航空貨流和商務人流為支撐的經濟就稱之為臨空經濟。

概述

臨空經濟臨空經濟

一個產業是否具有明顯的航空樞紐指向性,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因素:第一是便捷的航線連線性,臨空經濟的產業發展需要利用航空樞紐豐富的航線資源和方便達到多個目的地的優勢;第二是運輸的快速性和時效性,臨空經濟產業的從業人員和貨物運輸對於時間的要求高,需要利用航空運輸的快速性優勢;第三是所運輸產品的高價值性,由於航空運輸的高成本,臨空經濟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單位體積或者單位重量必須具有高價值。

如果用一個簡潔的公式表示,即為:y=f(t,p,v),其中y表示產業的臨空經濟指向性或者依賴航空樞紐的程度;t表示產品或服務要求送達或提供的時間;p表示單位產業品或者服務的價格;v表示單位產品或者服務所占用的運輸艙位數量。當t和v越小,p越大時,該產業的臨空經濟指向性越強,對航空樞紐的依賴程度越高。
臨空經濟的產業具有特定的航空樞紐指向性,按照與航空運輸業務聯繫的緊密程度看,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

一類是服務於航空樞紐的產業,包括直接為機場設施航空公司及其他駐機場機構(海關、檢疫檢驗等)提供服務的配套和後勤產業等。

二類是航空運輸和物流服務產業。航空運輸的貨物一般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技術精、價值高、鮮活和事急等特點(如航空快件、黃金寶石、鮮活產品、高級冷凍食品、花卉、貴重藥品、精密機械和高檔電子產品及零部件、以及救援性航空運輸服務等)。也包括為航空客運服務的航空旅館業。

三類是具有明顯航空運輸指向性的加工製造業和有關服務業。包括:航空物流輔助加工業,航空工具與用品的製造業,航空運輸指向性較強的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國際商務服務業會展業航空競技業等。

四類是以研發和管理為主的公司地區總部經濟。伴隨著臨空經濟的成熟,在臨空經濟區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流和信息,為公司管理總部管理人員捕捉市場需求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時由於高檔辦公設施的完善,增強了臨空經濟區對公司總部的吸引力,公司地區總部不斷地向臨空經濟區的集中,從而在臨空經濟區形成總部經濟。

空間結構

臨空經濟臨空經濟
從空間結構看,臨空經濟是一個多層次的圈層結構。由於臨空經濟是航空樞紐巨大影響力(包括吸引力和輻射力)的產物,按照航空樞紐的影響程度以及相應的空間布局變化特徵,可以將整個臨空經濟依次分為機場區空港區航空城、臨空經濟、臨空經濟經常影響區、臨空經濟偶發影響區等六個影響圈層。當然,由於臨近空港地區的空間結構不僅取決於空港和航空服務的特徵,還取決於空港與中心城市的地面交通通達性、中心城市的經濟結構以及周邊區域環境等因素,現實中的臨空經濟空間結構並不會呈現規則的同心圓結構,而是會隨著地面自然條件和交通走廊以及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方向而發生一些不規則的變化。

演進路徑

臨空經濟臨空經濟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交通運輸方式的革命性變化都將對人類的經濟成長、社會變遷和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歷史上,交通運輸方式的變化導致一個地區或者城市興衰的例子並不鮮見。國際上臨空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臨空經濟是伴隨著航空運輸方式的變化和技術進步尤其是新技術革命的浪潮而興起的。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突破了資源分布對生產力布局的嚴重限制,帶動了大規模積體電路、微電腦、生物工程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的湧現。這類產業的產品一般都具有體積小、運量少、附加值大、單位產品承擔運費的能力較高等優勢,特別適合航空運輸。尤其是高技術產品的發展速度快,變化頻繁,產品生命周期短,競爭也非常激烈,如果新技術沒有及時投入生產,沒有及時將產品投放市場,占領市場,技術創新的效益就不能得到發揮,因此,對產品和原料的運輸時間要求很高,從而對航空運輸的依賴很強,導致西方國家由此出現了臨空工業布局模式,形成了眾多的臨空工業區。

從經濟發展的邏輯上講,臨空經濟的出現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達到了一定水平,是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現象是產業形態演變和運輸方式變革的共同產物。一個經濟貧窮的國家可能有航空現象,但很難有臨空產業。例如,25年前,航空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現在中國卻正面臨著發展臨空經濟的良好機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臨空經濟發展過程必然要經過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在這一演變過程中,臨空經濟會呈現不同的特徵。在臨空經濟發展的初期起步階段,航空港或者機場的功能與區域經濟的結合比較弱,臨空產業除為機場服務的航空服務業外,以傳統的製造業為主,航空樞紐指向性弱;在臨空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階段,航空網路覆蓋面擴大,機場綜合型增強,臨空經濟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產業的航空樞紐指向明顯強化,機場功能與所在區域的融合性加強,臨空經濟的外向型產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在臨空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共同成為臨空經濟區的主要產業,航空製造業航空服務業結合成為航空產業集群,複合型的航空樞紐功能與區域經濟完全融合,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點。

發展機制

臨空經濟臨空經濟
通過對臨空經濟發展的產業構成、空間布局、演進路徑以及動力機制的分析,臨空經濟的成功發展需要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和條件,只有當這些條件具備之後,臨空經濟才會很好地發展。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協調

臨空經濟的發展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也將影響臨空經濟的空間布局和產業構成,臨空經濟的產業選擇必須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重要產業相協調,否則也會出現在臨空經濟圈內部分產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例如韓國的仁川機場,其在航空客貨運輸特別是航空物流業的發展方面很成功,但是在機場附近設立的製造業園區的發展卻碰到了很多的困難,製造型企業的入駐數量並不是很多,這與目前韓國包括其首都-首爾地區的製造業向外轉移,例如向中國的環渤海地區轉移現象有關。)。

(二)設施完備的機場

機場是臨空經濟發展的基礎,機場的大小以及機場的輻射範圍決定了臨空經濟的影響範圍,機場的客貨運量直接影響臨空經濟的總量和增長速度,機場的發展規劃、定位與臨空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機場的設施完備有軟硬環境兩個方面,硬體條件包括機場的跑道候機樓、維修後勤等設施,軟體條件包括機場的航線資源和發達的航空運輸網路、服務質量和政府的執行能力等,只有這兩個方面的條件具備之後,臨空經濟的發展才有基礎。

(三)便捷的地面交通和商務設施

便捷的地面交通是機場客流和貨流暢通流動的關鍵性條件,這種能夠提供順暢流通環境的能力是企業選址所考慮的重要因素。直觀地講,地面交通越暢通,機場的輻射能力越強,臨空經濟發展越有條件。此外,與機場功能緊密結合的地面商務設施,包括休閒、辦公等設施,也是臨空經濟尤其是成熟階段臨空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四)相對配套的文化教育科研機構

成熟的臨空經濟的發展,將吸引很多的公司地區總部以及研發機構的集聚,這就需要相應的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配套,為臨空經濟區提供知識密集型高技術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促進生產力與科技的結合,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教育文化科研機構促進臨空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美國北卡的研究三角地區。

(五)良好的自然環

公司地區總部集聚的臨空經濟區要求有較多的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這些人員對於居住和生活環境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空氣清新、綠化率高、氣候溫和,風光優美等等。同時,積聚在臨空經濟區的高科技企業出於生產和管理的需要,對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

(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協調

臨空經濟的發展涉及的利益主體多,體制問題複雜,需要協調的事情也比較多,這一點即使在已開發國家也不例外。其特殊性表現在航空運輸的安全性、航空運輸的管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機場建設的投資巨大,回收期長,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基礎性;機場周邊地區的開發利用必須與機場功能的相符合等等,這些因素間的複雜關係是任何一個企業很難解決的,因此,臨空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中央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詳細規劃的支持。

國內發展現狀

《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北京順義的臨空經濟現已形成了五大產業區,包括高科技產業區、現代製造業產業區、飲料產業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區,並且已具有相當規模,有一些著名的世界五百強的著名企業也入住此地。2005年,順義經濟70%來自與臨空有關的產業,它的稅收達到了86%。憑藉此條件,首都機場是中國最具實力的臨空經濟區。
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依託虹橋國際機場而發展,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集高新技術產業、都市型工業等於一體。機場對周圍地區具有強大的輻射能力,經濟和交通的發展已帶動了周邊的大片房地產業的興起,充盈著巨大的商機。尤其是機場周邊的可利用土地資源顯得彌足珍貴。
臨空經濟區成都作為西南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已是西南最大的航空港。其吞吐量在全國已經位居第五。預計到2010年,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可達17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將達到48萬噸。到2020年,旅客吞吐量可達3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將達107萬噸。成都“臨空經濟區”將以機場為龍頭、以火車南站、公路貨運站和府河成都港(在建)為基礎,使其與高新區、教育科研商貿區、城南副中心緊密相連,通過整治機場路、新建臨港路、擴建大件路、延伸川大路等,形成一個空、鐵、水、陸四網合一的大聯營、大通關格局。從而構成一個“四網合一”的網路,並培育成西部最大的臨空經濟區。
此外,天津航空城的規劃面積有100萬平方米,將建設集機場作業、航空保稅物流、民航產品生產製造、金融商貿會展和生態居住旅遊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臨空產業區。廣州花都區充分利用新白雲國際機場的帶動效應,建設航空物流園區、機場商務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重慶航空城規劃面積175平方公里,投資300億元,將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發展空港物流,培育國際商務、賓館會展、宜居生態和高新製造等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