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癰病

臍癰病

臍癰病,是指生於臍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多見於初生嬰兒。多因結紮、剪斷臍帶,或在包紮處理時感染毒邪而發病。也可由於臍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黃管殘留症或臍尿管閉合不全而繼發感染邪毒引起。其特點是初起臍部微腫,漸大如瓜,膿稠無臭則易愈,膿水臭穢則成漏。

臍癰病臍癰
指生於臍中之癰腫。又名臍癰毒。見《瘡瘍經驗全書》卷三。該病由心脾濕熱火毒流入小腸經,或臍部搔抓染毒而成。症見臍部腫突,皮色或紅或白,觸之痛劇,甚者可伴見全身症狀。治宜清火解毒,利濕。可用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或導赤散加歸尾、赤芍、銀花。外治可參見外癰條。即臍部感染。

診斷 

發病前有臍部濕瘡史,或有臍孔排出尿液或糞便史。初起臍部微痛微腫,漸漸腫大如瓜,皮色或紅或白,觸之疼痛。成膿時伴發熱、口乾等全身症狀。潰後膿出稠厚而無臭味者容易收口。如潰後膿出臭穢,或夾有糞汁,創口久不收口,臍孔部胬肉高突,臍孔正中下方有條索狀硬結,則已形成臍漏。 輔助檢查:對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瘺管造影檢查,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濕熱火毒臍中腫脹,皮色紅,疼痛;伴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毒邪蘊結於臍中,致毒滯血瘀,故腫脹疼痛;濕熱蘊久化火,故全身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濕熱火毒之象,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

臍癰病臍癰病
(二)氣虛挾濕創口經久不斂,臍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膿出臭穢;伴面色萎黃,肢軟乏力,納差,大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分析:由於病久致脾氣虛弱,氣血虧虛,故瘡口久不癒合;氣虛則運化無力,水濕內停,濕滯成毒,蘊結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黃、肢軟乏力、納差、便溏均為脾胃虛弱之徵。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四君子湯加黃連、魚腥草解毒利濕。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潰後用紅油膏或青黛膏摻九一丹外敷;膿盡改用白玉膏摻生肌散。

形成臍漏者,可插入七三丹藥線或白降丹藥捻,化管提膿。必要時可行瘺管切除術及修補術。

[預防與調攝]

1.積極治療臍部先天性疾病。

2.經常用75%酒精擦洗臍孔,保持臍部清潔、乾燥。

結語

臍癰病臍癰病
臍癰病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其臨床特點是: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腫脹範圍6—9en,發病迅速,易腫,易斂,多伴有全身症狀,預後較佳。根據病位的不同,有頸癰、腋癰、臍癰,胯腹痛委中毒等。頸癰風熱痰毒證,治宜祛風清熱、化痰消腫,方用牛蒡解肌湯加減;肝胃火毒證,治宜清熱解毒、化痰消腫,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腋癰肝鬱痰火證,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腫,方用柴胡清肝湯加減。胯腹癰熱壅結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方用五神湯合萆蘚滲濕湯加減。委中毒濕熱蘊阻證,治宜清熱利濕、和營消腫,方用活血散瘀湯合五神湯加減。臍癰濕熱火毒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方用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氣虛挾濕證,治宜健脾益氣,方用四君子湯加味。外治依一般陽證瘡瘍分期施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