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邊肋毛蕨

膜邊肋毛蕨

膜邊肋毛蕨,植株高約65厘米。生海拔1300-3800米山地林下。國內外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膜邊肋毛蕨Ctenitisclarkei(Bak.)Chi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1)卷叉蕨科ASPIDIACEAE平直鱗片系Ser.EatonianaeChing
10.膜邊肋毛蕨(蕨類名詞及名稱)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6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壯,粗2-2.5厘米,頂部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6-7毫米,先端長漸尖,全緣,淡褐棕色,厚膜質,平直而頂部稍彎曲。葉簇生;葉柄長4-12厘米,基部粗4-5毫米,棕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密被與根狀莖上的同樣而較狹的鱗片;葉片倒披針形,長35-50厘米,中部以上寬8-12厘米,向基部漸狹,先端漸尖,二回羽裂;羽片35-40對,互生,間隔2-3毫米,無柄,下部的羽片斜向下,向上的平展,披針形,中部的長5-7厘米,其中部寬約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羽裂幾達羽軸,中部以下的羽片明顯的漸次縮短,基部一對羽片長圓形,長僅1.5-3厘米;裂片10-12對,彼此接近,平展,長方形,長6-8毫米,寬3.5-4毫米,截頭,基部不下延,全緣並有半透明的薄質闊邊,乾後略反卷。葉脈羽狀,小脈4-5對,二叉,斜向上,上面不明顯,連同主脈近光滑,下面略可見並偶有棕色的貼生短毛。葉紙質,乾後褐棕色;葉軸深禾稈色,上面有淺溝並密被有關節的深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的同樣而較小的鱗片;羽軸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下面疏被小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有2-3對,生於上側小脈近頂部,接近葉緣;囊群蓋厚膜質,暗棕色,全緣。

產地分布

四川(峨眉山、天全、二郎山、大相嶺、冕寧、洪溪、峨邊)、雲南(麗江、德欽、貢山)、貴州、廣西(大苗山、興安、容縣)、西藏東南部(波密、墨脫)。生山地林下,海拔1300-3800米。印度北部、錫金、不丹、緬甸也產。模式標本產地:錫金。

藥理作用

藥材名:膜邊肋毛蕨

名稱考證:密鱗鱗毛蕨(《台灣植物志》),纖毛鱗毛蕨,貫眾(《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藥用部位:膜邊肋毛蕨的根莖。

性味歸經:苦,涼。入大腸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驅殺絛蟲。用治熱毒壅盛之癰疽瘡癤或無名腫毒、濕熱內注腸腑之濕熱下利、里急後重。有較好的殺蟲之力,尤善驅殺絛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

古籍考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參考出處:《蕨類名詞及名稱》

植物之叉蕨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