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叉蕨

疣狀叉蕨

疣狀叉蕨,叉蕨科、叉蕨屬植物。植株高40-70厘米。根狀莖短橫走或近直立,粗8-10毫米,頂端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6-8毫米,先端纖維狀,邊緣有疏睫毛,膜質,棕色。產台灣、廣西、貴州。印度、錫金、尼泊爾、越南、寮國、泰國及印度尼西亞也產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疣狀叉蕨
種拉丁名:Tectariavariolosa(Wall.exHook.)C.Chr.
科拉丁名:Aspidiaceae
屬中文名:叉蕨屬
屬拉丁名:Tectaria
中國植物志:6(1):073

形態特徵

葉簇生;不育葉葉柄長30-35厘米,能育葉葉柄長達50厘米,基部粗約3毫米,暗禾稈色,上面有淺溝並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二型:不育葉五角形,長與寬約30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淺心臟形,基部二回羽狀,向上部一回羽狀,能育葉各部均較小;羽片1-4對,對生,稍斜向上,間隔4-6厘米,基部一對的柄長2-2.5厘米,向上部的有短柄;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15-20厘米,基部寬7-9厘米,先端長漸尖,下部有1-2對分離的小羽片,向上部淺羽裂為鈍圓的裂片;中部羽片披針形,長6-8厘米,基部寬1.5-2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截形或近心臟形,其兩側稍呈尖耳狀,邊緣有圓裂片;基部下側小羽片最大,鐮狀披針形,長6-7厘米,基部寬約1.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羽裂幾達1/2,裂片6-8對,稍斜向上,間隔約1毫米,半圓形至橢圓形,長與寬約4-6毫米,圓鈍頭,全緣。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的網眼,有單一的或無內藏小脈,羽軸及小羽軸兩側有明顯的弧狀脈,形成1行狹長的網眼。葉近革質,乾後淡褐色,兩面均光滑;葉軸、羽軸及小羽軸深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下面均疏被同樣的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內藏小脈頂端,在主脈兩側各有1行,在葉片上面形成明顯凸出的疣斑點;囊群蓋圓腎形,堅膜質色,全緣,宿存。

產地分布

台灣(淡水、宜蘭、平東)、海南(樂東,尖峰嶺、儋縣,蓮花山、澄邁,白石嶺、崖縣,洋林山、昌江、陵水、保亭)、廣西(羅城)、貴州(羅甸)、雲南(河口、屏邊、富寧、耿馬、西雙版納)。生山谷或河邊密林下陰濕處,海拔150-500米。印度、錫金、尼泊爾、越南、寮國、泰國及印度尼西亞也產之。

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生境

生山谷或河邊密林下陰濕處,海拔150-500米。

植物之叉蕨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