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叉蕨

大葉叉蕨

大葉叉蕨,叉蕨科,叉蕨屬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雲南省河口、西雙版納、金平。印度東北部及越南也產之。生山谷密林下溪邊潮濕處,海拔650-1 000米。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大葉叉蕨Tectariadubia(Bedd.)Ching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6(1)卷||叉蕨科ASPIDIACEAE||叉蕨屬TectariaCav.||叉蕨組Sect.Tectaria||無弧脈系Ser.Ebeninae||無翅群GrexEbeninae||大葉叉蕨Tectariadubia(Bedd.)Ching

10.大葉叉蕨(新擬)圖版12:1-2

大葉叉蕨大葉叉蕨

Tectariadubia(Bedd.)ChinginSinensia2(2):23,f.5.1931;C.Chr.Ind.Fil.Suppl.3:179.1934——Tard.-BlotetC.Chr.inLecomte,Not.Syst.7:92.1938etinFl.Indo-Chine7(2):414.1941.——AspidiumdubiumBedd.Handb.Suppl.47.1892.——TectariajinpingensisChingetC.H.WanginActaPhytotax.Sinica19:128.1981.

植物形態

大葉叉蕨 (新擬) 圖版12:1-2大葉叉蕨 (新擬) 圖版12:1-2

大葉叉蕨,植株高達2米。根狀莖直立,粗壯,粗約3厘米,頂部及葉柄下部均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長漸尖,全緣,厚膜質,暗棕色。葉簇生;葉柄長達1米,基部粗1-1.5厘米,褐棕色至紅棕色,上面有淺溝,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片三角形,長與寬達1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三回羽裂;羽片約6對,下部的對生,向上部的互生,斜向上,間隔約10厘米,基部一對的柄長5-6厘米;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狀卵形,長40-50厘米,基部寬25-3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而不對稱,下部有1-2對分離的小羽片,向上部深羽裂達有闊翅的羽軸;中部的羽片闊披針形,長達30厘米,基部寬7-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近無柄,羽狀深撕裂達3/4成為披針形的尖裂片;基部羽片的小羽片約10對,互生,稍斜向上,間隔1.5-2厘米,近無柄,基部下側小羽片明顯伸長,鐮狀闊披針形,長20-25厘米,基部寬約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深羽裂達2/3-3/4,裂片10-12對,稍斜向上,間隔5-8毫米,鐮狀披針形,長3-5厘米,基部寬0.8-1.5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淺波狀至近全緣。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有分叉的內藏小脈,下面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主脈兩面均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葉紙質,乾後褐綠色;葉軸、羽軸及小羽軸褐棕色,兩面均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網眼交結處;囊群蓋圓盾形,全緣,膜質,棕色。

產地分布

大葉叉蕨產雲南(河口、西雙版納、金平)。生山谷密林下溪邊潮濕處,海拔650-1000米。印度東北部及越南也產之。模式標本產地:印度。

植物之叉蕨科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