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國

胡夏國

胡夏又稱夏國,或大夏,或赫連夏,它是東晉·十六國時由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政權。為別於三代的夏朝,故史稱“大夏”,又其建國者為匈奴人,又稱“胡夏”。

胡夏國

胡夏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由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政權。建立於公元407年,於公元431年滅亡。

赫連勃勃的早期生涯

胡夏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由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政權。
其實赫連勃勃本不姓赫連,他姓劉,匈奴鐵弗部劉衛辰的三兒子。在劉衛辰對拓跋珪的戰爭失敗而慘遭族滅的時候僥倖的逃了出來,並投靠了他父親的朋友,位於三城(今陝西延安)處的薛幹部(《晉書》中為叱幹部)的族長太悉佛(《晉書》中為他斗伏)。當然了,劉勃勃之舉並沒有在薛幹部上演一個類似王子復仇之類的童話,在對黃河以南的戰略根據地的需求以及部族之間的仇恨的雙重驅使下,救援西燕未果的拓跋珪奇襲薛幹部,迫使劉勃勃不得不再次的逃往。―――這裡在補充一個史料,“叱乾他斗伏送勃勃於魏。他斗伏兄子阿利先戍大洛川。聞將送勃勃,馳諫曰:“鳥雀投人,尚宜濟免,況勃勃國破家亡,歸命於我?縱不能容,猶宜任其所奔。今執而送之,深非仁者之舉。”他斗伏懼為魏所責,弗從。阿利潛遣勁勇篡勃勃於路,送於姚興高平公沒奕於,奕於以女妻之。”,是段史料出自《晉書.載記第三十》,和《魏書.帝紀第二》中“先是,衛辰子屈丐奔薛幹部,征之不送”,《魏書.列傳之八十三》“太悉伏送之姚興”諸句頗有差異。但如果聯想到叱乾阿利在其後的胡夏國中身據要職,深的赫連勃勃所信任,則《晉書》的觀點似乎更為正確。嗚呼,五胡亂華,十六國崛起如白衣蒼狗,朝露瞬息,其中史料匱乏區區一冊不得以窺之全貌實乃無奈,所幸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或可寥解胸中之不快了。
在後秦的仕途生涯,對於劉勃勃來說,注定是以衝突而收場。儘管後秦的君主姚興本人對於劉勃勃相當的喜愛,但是,他的大臣們卻並不認為這個流亡者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落魄公子。姚興的弟弟姚邕就指出“勃勃天性不仁,難以親近…勃勃奉上慢,御眾殘,貪暴無親,輕為去就,寵之逾分,終為邊害。”《晉書.載記第三十》。但是,姚邕的意見卻並沒有為姚興所採納。在為劉勃勃表面所蒙蔽的情況下,姚興最後給了劉勃勃一個官職,“持節、安北將軍、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部鮮卑及雜虜二萬餘落,鎮朔方。”而字面上的官爵倒還是其次,最重要的部分在於“配以三交五部鮮卑及雜虜二萬餘落,鎮朔方。”如是字樣上,這些在姚興看微不足道的雜胡勢力,最終構築了劉勃勃崛起的根基。

建國

公元407年,後秦邊陲羽翼漸豐的劉勃勃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欲望了,是年五月,藉口後秦和他的死敵拓跋魏國締和是對他的不公為由,劉勃勃正式脫離了姚興的統治,而同年六月,劉勃勃正式建國,國號為大夏。這個國號按劉勃勃的本意是追究自自己的先祖匈奴夏後氏,但是,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個時候歸附與劉勃勃的,已經不在是保留著當初純正的血統的匈奴了,甚至連“胡父鮮卑母”的鐵弗部都算不上,只是“三交五部鮮卑及雜虜二萬餘落”的民族雜燴而已―――這個稱呼或者略帶感情色彩,不過暫時我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因此,在更多的時候,劉勃勃的夏國被稱呼為胡夏國。
而在立國之後,劉勃勃的名字有了變化,《魏書.列傳之八十三》中認為“屈孑恥姓鐵弗,遂改為赫連氏,自雲徽赫與天連;又號其支庶為鐵伐氏,雲其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而網友cinason則引文認為“關於‘赫連’名稱的解釋,漢語記載的‘徽赫實與天連’當然是附會之說,但從中也透露出‘赫連’的本義當與‘天’有關;胡語的‘祁連’、‘撐犁’等指‘天’的詞與之音近;而‘胡者,天之驕子也’,單于的全稱即含‘天子’之義,由此可見,改用‘赫連’的稱號為姓也是恢復古老匈奴傳統的一種象徵。”我沒有見過引文的來源,這裡姑且做一個註解。
但是,赫連勃勃的胡夏國卻和同時期的若干個國家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這個國家在建國的時候,非但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固定疆土可言,而在建國的初期,它的創建者也並不熱衷於開疆廓土這些在立國者看來是及其自然以及稀鬆平常的事情。在赫連勃勃的帶領下,初生的胡夏國的百官以及她所謂的子民們,幾乎是以一種全民皆兵的狀況,在後秦的疆土上肆意的掠奪。
對於這種情況,赫連勃勃的大臣們也有看不過去的,有人就如此上書“陛下將欲經營宇內,南取長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憑系,然後大業可成。高平險固,山川沃饒,可以都也。”但是,面對這樣的建議,赫連勃勃卻一笑了之,並回復道“卿徒知其一,未知其二。吾大業草創,眾旅未多,姚興亦一時之雄,關中未可圖也。且其諸鎮用命,我若專固一城,彼必併力於我,眾非其敵,亡可立待。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待姚興死後,徐取長安。姚泓凡弱小兒,擒之方略,已在吾計中矣。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餘年,豈獨我乎!”《晉書.載記第三十》,這段文字真是對游擊戰術的高度概括,就是用在今時今日,也毫不為過。《晉書》能保留此段文字,真是一大快事。
其實赫連勃勃設計出這樣的一個戰術方針,其實也是事出無奈更多一點吧。從他後來建立統萬城來看,他對於根據地還是有著相當嚴肅的認識的,而之所以在現階段並沒有一個嚴謹的國土計畫,前面文字固然是條件之一,而另外一個,恐怕也和他目前的手下情況有所關係。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赫連勃勃現在所擁有的兵力,是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的,而如果用這些遊牧民族來和已經在城防上具有相當的水準的後秦部隊打一場堂堂正正之戰的話,即便是孫武在世,只怕也只有失敗一途吧。舍己短而揚己長,赫連勃勃不愧是一代名將。
採用這樣的游擊戰術的胡夏軍,很快的就讓擁城自重的後秦嘗到了苦頭。甚至到了“嶺北諸城門不晝啟”的程度,就連後秦皇帝的姚興,這個曾經擊敗前秦苻登的名將也對此無能為力,面對形如鬼魅,無可下手的胡夏軍,只能哀嘆自己沒能早點採納姚邕的意見。

奪取南涼

面對後秦的堅壁清野,缺乏攻城實力的赫連勃勃把目光暫時的投向了西部的又一個力量,也就是前文提到過的鮮卑的一個苗裔部族禿髮部所建立的南涼。禿髮一部,按《魏書.列傳八十七》的說法是“鮮卑禿髮烏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遷於河西。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到濕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此說法同《晉書.載記第二十六》,由是可見禿髮一族和拓跋一族的血緣親近程度。而“禿髮”這個姓氏的來源也很有意思,按《晉書》的說法是“壽闐立。初,壽闐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寢而產於被中,鮮卑謂被為‘禿髮’”。但是,和同為鮮卑一族的慕容以及拓跋兩部不同的是,禿髮部儘管上位者多仰慕中華文化並有極高的造詣,在社會的組織結構乃至政治體系上,禿髮部卻還是原始的很。這一點,南涼自己也明白的很,南涼的大臣就有過一段這樣的評價“昔我先君肇自幽、朔,被髮左衽,無冠冕之義,遷徙不常,無城邑之制,用能中分天下,威振殊境。今建大號,誠順天心。然寧居樂士,非貽厥之規;倉府粟帛,生敵人之志。且首兵始號,事必無成,陳勝、項籍,前鑒不遠。宜置晉人於諸城,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我則習戰法以誅未賓。若東西有變,長算以縻之;如其敵強於我,徙而以避其鋒,不亦善乎!”《晉書.載記第二十六》,這段話在《晉書》中被認為是出自禿髮利鹿孤的部將鍮勿侖之口,但也有說法是禿髮利鹿孤的弟弟,也就是後來成為南涼的國王的禿髮傉檀所說的。這段話我以為史料價值相當的重要,是研究南涼當時的社會的組成結構的極好材料。
赫連勃勃在缺乏可以支持軍隊運轉―――這個時候的胡夏國,我以為僅僅只是抱有國名和一個粗糙的官爵體制,並沒有任何可以支持國家機器正常運作的自我資源―――下,以禿髮傉檀不同意和親為名,將戰火點向了已經安逸了許久的南涼。
面對如虎如狼一樣的胡夏軍,南涼軍頓時失去了陣腳。事實上,這幾年南涼被經營的有聲有色,主要還是要歸功於南涼此時的君主禿髮傉檀。此人如果從外交上來看,就是誇稱十六國時代的第一高手,也並不為過。兵不刃血而取西涼重鎮姑臧,實在是第一流的傑作。但是,如果從軍事才幹而言,則禿髮傉檀連中流只怕也是勉強的很。而如此禿髮傉檀,面對堪稱第一流戰將的赫連勃勃,後果可想而知了。初戰,赫連勃勃率騎二萬,自楊非至於支陽三百餘里,殺傷南涼將士萬餘人,驅掠二萬七千口、牛馬羊數十萬。次戰,赫連勃勃面對禿髮傉檀的親自出擊,在自己被射傷的情況下,率領胡夏軍逆境而上,奮戰八十餘里,殺傷南涼萬人,斬大將十餘人。而這還不算,按《晉書.載記第三十》的說法,“以為京觀,號‘髑髏台’,還於嶺北”。―――關於胡夏國的“骷髏台”,還有一個說法見《魏書.列傳八十三》“及裕擒泓,留子義真守長安,屈孑伐之,大破義真,積人頭為京觀,號曰“髑髏台”。”看來赫連勃勃之凶名,南北都有風聞。
有了南涼的資源,赫連勃勃得以從容繼續他的既有戰略―――赫連勃勃的初期游擊戰術,可以說是針對自身不完善點的一個最好的修正,而讓他真正可以在戰略層面上考慮滅後秦問題的,則是在他獲得了後秦的鎮北參軍王買德之後,此人真正將赫連勃勃的天才戰術和胡夏國的存亡大戰略結合在了一起,採用了持久戰略,逐漸的改變著兩方的力量對比―――不斷的消耗著後秦的實力。這樣下去往複數次,曾經為中原一大國,以宗主國的身份支配著涼州各小國的後秦終於在這樣的持續性失血中被消耗的一乾二二淨,這也最終導致了它在其後不久為劉裕所滅―――關於它如何被滅的,可以參考《南北志―――南朝篇》。

建都

在根基差不多穩下來了之後,赫連勃勃終於決定認真考慮一下建都問題了。公元413年,也就胡夏國建立之後的第六年,赫連勃勃征伐民眾十餘萬眾,在今天的陝西靖邊縣紅攙界公社白城子附近以當初救他出生天的叱乾阿利為總監,築起了一座堅城。而這個城市,其建造過程是相當的血腥和殘忍的,《晉書.載記三十》稱“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這個城市的名字,根據赫連勃勃本人的看法是“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名為統萬城。

滅亡

同時重用後秦降將王買德為謀士,設定百官、衙署,建立健全國家制度,圖謀發展。赫連勃勃生性殘暴,草菅人命,殺戮無度。凡造兵器完成後必殺工匠,死者數千;經常自立城頭,手執弓劍,見不順眼者,輒殺之,臣下進諫,視為誹謗,先割舌頭而後殺頭。公元417年東晉圍長安,後秦姚泓投降國亡。赫連勃勃乘晉軍劉裕還軍東返時,南下關中,占領長安。公元418年即帝位於霸上,改元昌武,又改為真興,仍定都統萬城長安為南都,命太子赫連璝鎮守,赫連璝為“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台尚書”等。後來赫連勃勃厭惡太子,想廢掉赫連璝另立太子,赫連璝得知後起兵反,被其弟赫連昌所殺。於是赫連勃勃改立赫連昌為太子。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謚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嘉平陵。赫連昌繼位。426年(宋元嘉三年,北魏始光三年),北魏圍統萬,奪取長安;次年攻下統萬。夏的殘餘勢力在關中和隴東與北魏爭奪,431年還趁機滅了西秦,但終於無力對抗,夏主赫連定西遷河西,途中被吐谷渾襲俘,夏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