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

雍州,鳳翔四年(416年)置,鎮陰密。 并州,真興元年(419年)置,鎮蒲阪。 雍州,真興元年(419年)置,鎮長安。

歷史

關中稱帝

夏鳳翔六年(公元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鳳翔六年)十月,劉義真年少,賜與左右無節,王修每裁抑之。左右皆怨,譖於義真曰:“王鎮惡欲反,故沈田子殺之。殺田子,是亦欲反也。”義真信之,使左右劉乞等殺。
既死,人情離駭,莫相統壹。義真悉召外軍入長安,閉門拒守。關中郡縣悉降於夏。赫連夜襲長安,不克。夏王勃勃進據鹹陽,長安樵採路絕。
宋公裕聞之,使輔國將軍蒯恩如長安,召義真東歸;以相國右司馬朱齡石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代鎮長安。裕謂齡石曰:“卿至,可敕義真輕裝速發,既出關,然可徐行。若關右必不可守,可與義真俱歸。”又命中書侍郎朱超石慰勞河、洛。
青泥兵敗
十一月,齡石至長安。義真將士貪縱,大掠而東,多載寶貨、子女,方軌徐行。雍州別駕韋華奔夏。赫連帥眾三萬追義真;建威將軍傅弘之曰:“公處分亟進;今多將輜重,一日行不過十里,虜追騎且至,何以待之!宜棄車輕行,乃可以免。”義真不從。俄而夏兵大至,傅弘之、蒯恩斷後,力戰連日。至青泥,晉兵大敗,弘之、恩皆為王買德所禽;司馬毛之與義真相失,亦為夏兵所禽。義真行在前,會日暮,夏兵不窮追,故得免;左右盡散,獨逃草中。中兵參軍段宏單騎追尋,緣道呼之,義真識其聲,出就之,曰:“君非段中兵邪?身在此,行矣!必不兩全,可刎身頭以南,使家公望絕。”宏泣曰:“死生共之,下官不忍。”乃束義真於背,單馬而歸。義真謂宏曰:“今日之事,誠無算略;然丈夫不經此,何以知艱難!”
暴殄天物,京觀髑髏
夏王勃勃欲降傅弘之,弘之不屈,勃勃裸之,弘之叫罵而死。勃勃積人頭為京觀,號曰髑髏台。長安百姓逐朱齡石,齡石焚其宮殿,奔潼關。勃勃入長安,大饗將士,舉觴謂王買德曰:“卿往日之言,一期而驗,可謂算無遺策。此觴所集,非卿而誰!”以買德為都官尚書,封河陽侯。
龍驤將軍王敬先戍曹公壘,齡石往從之。朱超石至蒲阪,聞齡石所在,亦往從之。赫連昌攻敬先壘,斷其水道;眾渴,不能戰。城且陷,齡石謂超石曰:“弟兄俱死異域,使老親何以為心!爾求間道亡歸,我死此,無恨矣。”超石持兄泣曰:“人誰不死,寧忍今日辭兄去乎!”遂與敬先及右軍參軍劉欽之皆被執送長安,勃勃殺之;欽之弟秀之悲泣不歡燕者十年。欽之,穆之之從兄子也。
夏王勃勃築壇於灞上,即皇帝位,改元昌武。】
《宣驗記》記載
劉義慶《宣驗記》云:
佛佛(即赫連勃勃)虜破冀州,境內道俗,鹹被殲戮,凶虐暴亂,殘殺無厭。爰及關中,死者過半。婦女嬰稚,積骸成山。縱其害心,以為快樂。仍自言曰:“佛佛是人中之佛,堪受禮拜。”便畫作佛像,背上佩之,當殿而坐。令國內沙門:“向背禮像,即為拜我。”後因出遊,風雨暴至,四面暗塞,不知所歸。雷電震吼,霹靂而死。既葬之後,就冢霹靂其棺,烈屍出外,題背為“凶虐無道”等字。國人慶快,嫌其死晚。少時為索頭主沙圭所吞,妻子更被刑戮。見蕭子顯《齊書》。
蕭子顯《南齊書》成書於劉義慶之後,所以此段文獻不全為《宣驗記》原文,肯定有劉宋以後佛教信徒渲染擴充的部分,但故事主體可能出自劉義慶之《宣驗記》。雖然《宣驗記》的成書時間現無從考知,但劉義慶其人生活的時代是確定得,他生於東晉元興二年(403),卒於劉宋元嘉二十一年(444)。相對於劉義慶,赫連勃勃才是二、三十年前的人物。

北魏擊夏

真興七年(425)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次年(426)北魏攻取長安427年統萬城428年3月又陷安定城,俘赫連昌。

南安降西秦

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勝光四年(431)赫連定滅西秦,又欲渡黃河擊北涼吐谷渾襲擊,兵敗被俘,被送於北魏,夏亡。夏國共存在25年(407年-431年)。
公元413年,東晉時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都城,因取“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命名都城為統萬城。統萬城是東晉時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都城,遺址在陝西榆林靖邊縣東北約80公里處的無定河東北岸,俗稱為“白城子”,至宋代,城周圍為沙漠所覆蓋,遂成為廢墟。

亡國原因

赫連夏政權的主要經濟支柱,就是掠奪,總以各種理由與藉口對四鄰發動戰爭以掠奪地盤和財物,雖然據有了廣袤的土地來畜養牲口,但還是支撐不了連年的戰爭消耗。因此發動戰爭愈多,國力下降愈多。
赫連勃勃在奪取了長安之後,夏國疆土南界秦嶺,東戎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國勢達到全盛。赫連勃勃逐漸驕橫起來,統治極端殘暴,嗜殺戮,視民如草芥,搞得人人自危,忠良捲舌,人心盡喪,儒士寒胸,軍將失信。
赫連勃勃晚年昏聵,聽信讒言,廢長立幼,欲廢太子赫連璝而改立酒泉公赫連倫。赫連璝聽到訊息後,不甘坐以待黜。於是不分青紅皂白,率騎一萬,攻殺赫連倫。赫連璝殺赫連倫後,率眾返長安,並攻統萬。赫連倫之弟太原公赫連昌聞知,即起兵攻殺赫連璝,之後收編了赫連璝的部眾回到統萬城赫連勃勃聞訊後悲憤不已,卻亦無可奈何,只得封赫連昌為太子。這次太子之爭連損夏國兩根頂樑柱,令赫連夏政權大傷元氣。

世系表


姓名

表字

小字

廟號

諡號

史稱

生卒及在位年限

年號

赫連勃勃

屈孑



武烈帝

夏武烈帝

407年-425年

龍升 407(六)~413

鳳翔 413(三)~418

昌武 418(十一)~419

真興 419(二)~425

赫連昌

還國



哀平帝

1.夏哀平帝

425年-428年

承光 425(八)~428

2.夏廢帝

赫連定


直獖


高帝

1.夏哀平帝

428年-431年

勝光 428(二)~431(六)

2.夏末帝

註:魏書》稱赫連勃勃為赫連屈孑。說明:以上阿拉伯數字407皆使用元始紀年法,即元始407(歲)年,表示傳統意義上的農曆紀年法,以區別於西方的陽曆的公元紀年。

(表格參考)

后妃


君主


配偶

本名

職位

在位期間

備註

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1

梁皇后

待查

結髮之妻,正室,後成皇后

413-?


夏廢帝赫連昌

1

赫連昌皇后

待查

皇后

425—427



2

始平公主

待查


428-?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之妹始平公主。

夏末帝赫連定

1

赫連定皇后

待查

皇后

?—430

行政區劃

431年吐谷渾所滅為止,地方行政建置方面,在史料中並不是很清楚。因政權的性格比較突出,往往始占鏇丟,用心只在擄掠人口,對其地方行政職官名號不能過於深究。牟發鬆推測胡夏的州,實際上並不存在,州在夏境內並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以州名地,以州牧刺史官人,都不過名號而已。(見牟發鬆《十六國時期地方行政機構的軍鎮化》,《晉陽學刊》1985年第6期,第39—47頁。)但在關中一帶,州郡體系在形式上仍然存在。胡夏設定的州有如下:
  • 幽州,龍升三年(409年)置,鎮大城(即統萬城)。《晉書》卷一百三十《赫連勃勃載記》:“勃勃又攻興將金洛生於黃石固,彌姐豪地於我羅城,皆拔之,徙七千餘家於大城,以其丞相右地代領幽州牧以鎮之。”
  • 雍州,鳳翔四年(416年)置,鎮陰密。《赫連勃勃載記》:“進攻陰密,又殺〔姚〕興將姚良子及將士萬餘人。以其子昌為使持節、前將軍、雍州刺史,鎮陰密。”
  • 并州,真興元年(419年)置,鎮蒲阪。《赫連勃勃載記》:“遣其將叱奴侯提率步騎二萬攻晉并州刺史毛德祖於蒲阪,德祖奔於洛陽。以侯提為并州刺史,鎮蒲阪。”
  • 雍州,真興元年(419年)置,鎮長安。《赫連勃勃載記》:赫連勃勃取長安而決意仍將首都定在統萬城之後,“乃於長安置南台,以璜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台尚書事。”
  • 朔州,鎮三城。《晉書》卷十四《地理志上》雍州云:“及姚泓為劉裕所滅,其地尋入赫連勃勃。勃勃僭號於統萬,是為夏。置幽州牧於大城,又平劉義真於陡安,遣子璝鎮焉,號日南台。以朔州牧鎮三城,秦州刺史鎮杏城,雍州刺史鎮陰密,并州刺史鎮蒲阪,梁(《十六國疆域志》以為是涼字之誤)州牧鎮安定,北秦州刺史鎮武功,豫州牧鎮李閏,荊州刺史鎮陝,其州郡之名並不可知也。”
  • 秦州,鎮杏城。同上。
  • 涼州,鎮安定。同上。
  • 北秦州,鎮武功。同上。
  • 豫州,鎮李閏。同上。
  • 荊州,鎮陝城。同上。

  • 大致上,胡夏所置州具有濃厚的軍事控制色彩,州治位處戰略要地,聚集著數量不等的軍隊,構成其在地方統治的基本空間支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