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內鈣化灶

肝內鈣化灶

肝內鈣化灶是肝實質細胞炎症後形成的疤,一般無大礙,部分患者可能和肝內膽管結石患者一樣會有肝區悶脹感覺,如確診一般不需治療。肝內有鈣化點可能是肝內膽管壁部分鈣化。它的原因多由於炎症、結核等引起,也可能是肝內鈣化灶及肝組織局部壞死後的纖維化瘢痕。它與肝內膽管結石一個最重要的鑑別,隨B超檢查技術在各級醫院的普及和開展,不少健康人群查體時發現肝內有類似結石的強回聲團及聲影,不少人誤認為患了肝內膽管結石。內鈣化灶指在B超或CT圖像上肝臟內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歲的人群多見,男女出現率均等,一般為單個鈣化灶,右肝多於左肝,很少同時出現左右肝鈣化灶。

基本信息

病理病因

肝內有鈣化點
肝內鈣化灶肝內鈣化灶
其實肝內的鈣化灶和肝組織局部壞死的纖維化瘢痕可呈現與結石相似的強回聲團及聲影,但一般不引起肝膽管擴張。而結石在阻塞部位以上的小膽管有擴張,而且結石的強回聲團具有沿左右肝管走向分布的特點。內鈣化灶指在B超或CT圖像上肝臟內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歲的人群多見,男女出現率均等,一般為單個鈣化灶,右肝多於左肝,很少同時出現左右肝鈣化灶。形成肝內鈣化灶的病變很多。包括:
①肝內膽管結石,是最常見的因素;
②肝內慢性炎症或創傷;
寄生蟲感染;
④肝臟良惡性腫瘤和肝內轉移瘤鈣化;
⑤先天發育形成,子宮內的胎兒有肝內鈣化灶形成,常合併先天畸形,發現率為0.057%。

診斷鑑別

肝內鈣化灶肝內鈣化灶
肝內鈣化灶肝內鈣化灶
B超

CT解析度高,顯示鈣化清晰,主要用於B超難於鑑別肝內鈣化灶,尤其懷疑肝內轉移瘤時。多數肝內鈣化灶是在正常體檢時偶然被發現,對於肝內單個或多個孤立無融合的鈣化灶,無自覺症狀和體徵,肝臟大小和形態無異常者,可能與先天發育、營養不良、鈣磷代謝紊亂損傷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某些病變,如肝內膽管結石、肝膿腫或肝臟創傷癒合後改變。這類肝內鈣化灶的B超圖像特點是:呈“品字”或“等號”狀分散的強回聲,走行於膽管腔外,後方大多無聲影或淡的聲影,同時無肝內膽管擴張。對這類肝內鈣化不需治療,為了慎重起見,對於這類鈣化灶可以隨訪觀察達2~3年,每3~6月複查B超檢查。 鈣化灶B超圖像特點
肝內膽管結石形成的鈣化灶B超圖像特點是:後方伴聲影的強回聲團走行於肝內膽管內,一般多發呈串珠樣。如果強光團周圍出現液性暗區,同時伴有近側膽管狹窄和遠側膽管擴張,更能確定為肝內膽管結石。CT能清晰地顯示肝內膽管結石的部位、大小、形態及伴隨病變,增強掃描還可確定B超難以顯示的局限性輕度膽管擴張和肝萎縮,並除外其它病變。原發於肝臟的良性腫瘤中,以肝海綿狀血管瘤鈣化多見,分隔瘤體的纖維隔和小血管可發生鈣化,呈斑點狀或條帶狀。原發性肝癌鈣化罕見,發生率僅為0.36%~1.2%,多見於纖維板層樣肝細胞癌和肝母細胞瘤,前者多見天青少年,後者多為5歲以下兒童,鈣化灶出現於腫瘤內部,呈星狀或結節狀。肝內轉移瘤鈣化灶是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肝臟形成的癌灶,多見於直徑3cmc以上的病灶,小於2cm者較少鈣化,鈣化可分布於腫塊中心或周邊,有的分布於整個病灶中,轉移瘤的B超圖像的典型表現為“牛眼”征,即邊緣為低回聲中心為高回聲。轉移瘤的CT表現也是多種表現,呈砂粒樣鈣化、不規則斑片狀或斑點狀鈣化。總之,轉移瘤的鈣化灶的分布和形態沒有明顯的規律性。懷疑為肝內轉移瘤鈣化灶者,首先要考慮大腸癌轉移,其次為乳腺癌、胃癌、甲狀腺癌、卵巢癌、肺癌、平滑肌肉癌、胰島細胞瘤、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等轉移,因此要積極尋找原發癌灶。腫瘤鈣化的發病機理仍不清楚,可能與營養性鈣化,即腫瘤因出血或缺血變性壞死而引起或腫瘤本身分泌一些物質如糖蛋白和粘多糧導致鈣化有關,肝內轉移瘤鈣化常常伴有鹼性磷酸酶升高,可能腫瘤鈣化會加速腫瘤細胞的死亡。鈣化的腫瘤細胞是必然死亡的細胞,因此,腫瘤伴有鈣化常提示預後較好。但是,鈣化灶不能作為診斷原發還是繼發性腫瘤的依據,更無法鑑別其良惡性,應綜合臨床表現、影像學和輔助檢查等多方面資料,必要時在B超或CT引導下穿刺活檢,以獲得組織學診斷結果。肝臟寄生蟲病也可以出現鈣化
肝臟寄生蟲病也可以出現鈣化,常見有肝包蟲病和肝血吸蟲病,前者多見於牧民,後者多為疫區的農民和漁民。肝包蟲病肝臟的病灶是無數小囊泡集而成,呈瀰漫浸潤生長,與正常肝組織界限不清楚,囊璧有鈣鹽沉積。在B超圖像上呈囊腫伴有聲影的強回聲,CT表現為病灶邊緣模糊不規則,可見廣泛顆粒或不定形鈣化,病灶中心部可發生液化壞死,增強掃描病灶不強化,大量的鈣化和浸潤灶中大小不等的囊狀低密度區是特徵性CT徵象。肝血吸蟲病的B超和CT圖像隨感染程度不同呈現多種表現,特徵性圖像為肝包膜鈣化,肝實質的間隔樣鈣化,共同圍成“地圖肝”或“龜背樣”表現。肝內慢性炎症以肝結核和肝膿腫多見,少見於黴菌病、布魯菌病、門靜脈血栓形成和結節性病。這類鈣化灶缺乏特徵性B超和CT圖像,難於與原發性肝癌和肝內轉移瘤鑑別。但是,X線平片的診斷很大,平片上50%肝區見均勻彌散於肝左右兩葉的鈣化灶,90%大小為8~12mm,個別融合性鈣化灶可達3~4cm,而且65%患者胸片上可見肺結核徵象。肝膿腫鈣化多發在癒合期,發生於囊璧或病灶邊緣,甚至在肝膿腫癒合後十多年B超或CT檢查仍顯示較完整鈣化環,並清晰地勾畫出原始膿腫的大小和形態。肝臟創傷癒合過程中組織纖維化,形成瘢痕,鈣鹽沉積形成。總之,對肝內鈣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懼,首先要排除肝臟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繼而要區分肝臟感染炎症,最重要的是應該到正規的肝膽外科或普通外科進行診療,只有明確鈣化病因,才能採取正確針對性治療。

飲食注意

1.飲食宜清淡:宜多進食新鮮蔬菜,如青菜、芹菜、菠菜、黃瓜、西紅柿等;多吃水果,如蘋果、生梨、香蕉、葡萄、柑橘等。
2.食物要富含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病人一旦病情好轉,即應逐步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並選用優質蛋白質和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以利於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這類食物有牛奶、雞蛋、魚、精瘦肉、豆製品等。一般而言,成人以每天攝入蛋白質1-1.5克/千克體重為宜。
3.補充微量元素:B肝病人體內往往缺乏鋅、錳、硒等微量元素,部分病人還缺乏鈣、磷、鐵等礦物質。因此宜補充含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海藻、牡蠣、香菇、芝麻、大棗、杞子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