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塔克魯茲級潛艇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

聖塔克魯茲號(Santa Cruz S 41)於1980年起工,1982年下水,1984年10月竣工。之前阿根廷籌備一項與歐洲聖塔克魯茲級潛艇造船廠合作建造潛艇的計畫,並於1977年與西德泰森北海造船廠簽定契約,最初兩艘將於恩登建造,後續四艘在德國工廠提供材料及技術支援下,由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多明克·加西亞造船廠承造。此級艇可以魚雷的配置方式攜帶沉底水雷。最大耐航天數為70天,最大潛航深度為270米。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聖塔克魯茲級潛艇

性能指數

國別:阿根廷
類型:潛艇
艦艇名稱:聖塔克魯茲級巡邏潛艇
排水量:浮航狀態2116噸, 潛航狀態2264噸。
規格:全長216.5英尺(66米),全寬23.9英尺(7.3米),吃水21.3英尺(6.5米)。
裝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AEG SST線導魚雷22枚。
主機:4具柴油發動機、1具電動機(8000軸馬力),單軸,航速浮航狀態15節,潛航狀態25節。

製造過程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聖塔克魯茲級潛艇
70年代中期 ,阿根廷開始籌備一項與歐洲造船廠合作建造潛艇的計畫,並於1977年與西德泰森北海造船廠簽定契約,最初兩艘將於恩登建造,後續四艘在德國工廠提供材料及技術支援下,由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多明克·加西亞造船廠承造 。第一艘聖塔克魯茲號(Santa Cruz S 41)於1980年起工,1982年下水,1984年10月竣工。第二艘聖胡安號(San Juan S 42)於1985年11月竣工。後續的聖大非號(Santa Fe S 43)、聖地亞哥·第·艾斯德羅號(Santiago Detero S 44)則分別於1983年10月、1985年8月在阿根廷開工。到了1986年,西德已將出售許可核發給阿根廷。 此級艇的基本設計原可安置一具小型核子反應爐,然而與巴西簽定1988年的防衛協定,如欲裝置核子反應爐須與巴西合作,雖然海軍參謀部對核動力有所偏好,但終因政治上的考慮而作罷。 此級艇可以魚雷的配置方式攜帶沉底水雷。魚雷則包含22枚AEG主被動歸向線導魚雷,射程為15海里(28.5公里)/23節,以及“可出海式”(swim out)的美國Mk 37魚雷

艇體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聖塔克魯茲級潛艇
艇上的自動裝填設施可在50秒內完成魚雷的再裝填工作,西格納爾·辛貝德公司的艇上射控系統則提供了同步控制3枚待射魚雷的能力。艇上並裝備有克魯伯·亞特拉斯公司的CSU3/4搜尋攻擊系統,以及湯姆生·辛特拉公司 雙殼潛艇艇體分內殼和外殼,內殼是鋼製的耐壓艇體,保證潛艇在水下活動時,能承受與深度相對應的靜水壓力;外殼是鋼製的非耐壓艇體,不承受海水壓力。內殼與外殼之間是主壓載水艙和燃油艙等。單殼潛艇只有耐壓艇體,主壓載水艙布置在耐壓艇體內。個半殼潛艇,在耐壓艇體兩側設有部分不耐壓的外殼作為潛艇的主壓載水艙。潛艇艇體多呈流線型,以減少水下運動時的阻力,保證潛艇有良好的操縱性。耐壓艇體內通常分隔成3~8個密封艙室,艙室內設定有操縱指揮部位及武器、設備、裝置、各種系統和艇員生活設施等,以保證艇員正常工作、生活和實施戰鬥。艇體中部有耐壓的指揮室和非耐壓的水上指揮艦橋。在指揮室及其圍殼內,布置有可在潛望深度工作的潛望鏡、通氣管無線電通信雷達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無線電定向儀等天線的升降裝置。
的DUUX5聲納。 以8節浮航狀態航行, 續航力為12000海里(22800公里),以25節航行,則可以航行20海里(38公里)。若以6節速度潛航,則航力為460 海里(874公里)。浮航狀態極速為15節,潛航狀態則為25節。最大耐航天數為70天,最大潛航深度為270米。

操縱系統

用於實現潛艇下潛上浮,水下均衡,保持和變換航向、深度等。潛艇主壓載水艙注滿水時,增加重量抵消其儲備浮力,即從水面潛入水下。用壓縮空氣把主壓載水艙內的水排出,重量減小,儲備浮力恢復,即從水下浮出水面。艇內設有專門的浮力調整水艙,用於注入或排出適量的水,以調整因物資彈藥的消耗和海水密度的改變而引起的潛艇水下浮力的變化。艇首、艇尾還設有縱傾平衡水艙,通過調整首、尾平衡水艙水量以消除潛艇在水下可能產生的縱傾。艇首(或指揮室圍殼處)和尾部各設有一對水平升降舵,用以操縱潛艇變換和保持所需要的潛航深度。艇尾裝有螺旋槳方向舵,保證潛艇航行和變換航向。

武器系統

主要有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反潛飛彈魚雷水雷武器及其控制系統和發射裝置等。彈道飛彈,是戰略飛彈潛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潛艇
艇的主要武器,用於攻擊陸上重要目標,1艘戰略飛彈潛艇裝有彈道飛彈12~24枚。1艘攻擊潛艇可攜帶巡航飛彈、反潛飛彈8~24枚或魚雷12~24枚。巡航飛彈,有戰術巡航飛彈和戰略巡航飛彈。戰術巡航飛彈,主要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船;戰略巡航飛彈,主要用於攻擊陸上目標。反潛飛彈,是一種火箭助飛的魚雷或深水炸彈,有的採用核裝藥,主要用於攻擊水下潛艇。魚雷,有聲自導魚雷線導魚雷,主要用於對艦、對潛攻擊。潛艇使用的水雷,多為沉底水雷,主要布設在敵方基地、港口和航道,用於摧毀敵方艦船。武器控制系統多採用數字計算機,可同時計算跟蹤多批目標,提供決策依據,求出最佳攻擊目標的射擊陣位,並計算出數個目標的射擊諸元,實現武器射擊指揮自動化

導航系統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潛艇
包括磁羅經陀螺羅經計程儀測深儀六分儀航跡自繪儀自動操舵儀無線電、星光、衛星慣性導航設備等。慣性導航系統能連續準確地提供潛艇在水下的艇位和航向、航速、縱橫傾角等信息。“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使用後,潛艇在海上瞬間定位精度達10米左右。 探測設備 主要有潛望鏡雷達聲吶以及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潛艇在水下將潛望鏡的鏡頭升出水面,可用目力觀察海面、空中和海岸情況,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測算其運動要素。現代潛艇在潛望鏡上安裝有雷射測距熱成像微光夜視感測器,具有夜間觀察、照相和天體定位等功能(見潛艇潛望鏡)。雷達,通過雷達升降天線能在水下一定深度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運動要素,保證潛艇航行安全和對水面艦船實施魚雷或飛彈攻擊,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的天線採用專門的升降桅桿或寄生於其他升降裝置上,保證潛艇在潛望鏡航行狀態時對敵方雷達的偵察告警。聲吶是潛艇水下活動時的主要探測工具,有噪聲聲吶和回聲聲吶。噪聲聲吶能對艦船進行被動識別、跟蹤、測向和測距;回聲聲吶能主動測定目標的方位、距離和運動要素。此外,還有探雷聲吶、測冰聲吶、識別聲吶和聲線軌跡儀等。

通信設備

主要有短波、超短波收發信機,甚長波收信機,衛星通信水聲通信設備等。潛艇向岸上指揮所報告情況主要利用短波通信,接收岸上指揮所電訊主要用甚長波收信機,同其他艦艇、飛機或沿岸實施近距離通信聯絡主要利用超短波通信。潛艇可以利用升降天線在一定深度收信,若使用拖曳天線,能在較大深度收信。衛星通信,可使潛艇通過衛星與岸上指揮所實施通信,通信距離遠。水聲通信,用於同其他潛艇、水面艦艇的水下通信和識別。為保證通信的隱蔽性,潛艇一般採用單向通信方式,使用超快速通信系統,能使潛艇在極短的瞬間向岸上指揮所發信。 水聲對抗設備 主要有偵察聲吶水聲干擾器材等。偵察聲吶,用於偵察目標主動聲吶發出的聲波信息及其技術參數。水聲干擾器材主要有水聲干擾器水聲誘餌(潛艇模擬器)和氣幕彈,用於壓制、迷惑、誘開敵方聲吶的跟蹤或聲自導魚雷的攻擊。

潛艇

潛艇是一種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也稱潛水艇,是海軍的主要艦種之一。潛艇在戰鬥中的主要作用是:

聖塔克魯茲級潛艇聖塔克魯茲級潛艇
對陸上戰略目標實施核襲擊,摧毀敵方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消滅運輸艦船、破壞敵方海上交通線;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執行布雷、偵察、救援和遣送特種人員登入等。 按作戰使命分為攻擊潛艇與戰略飛彈潛艇;按動力分為常規動力潛艇(柴油機-蓄電池動力潛艇)與核潛艇(核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分,常規動力潛艇有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核動力潛艇一般在3000噸以上;按艇體結構分為雙殼潛艇、個半殼潛艇和單殼潛艇。 潛艇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可遠離基地,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獨立作戰,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射飛彈、魚雷和布設水雷,攻擊海上和陸上目標。 但其自衛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對空防禦武器;水下通信聯絡較困難,不易實現雙向、及時、遠距離的通信;探測設備作用距離較近,觀察範圍受限,掌握敵方情況比較困難;常規動力潛艇水下航速較低,充電時須處於通氣管航行狀態,易於暴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