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原本並非重巡洋艦,最初計畫本來是輕巡洋艦,是在1930年4月倫敦海軍條約簽定時,日本海軍規劃的8000噸級輕巡洋艦建造計畫。

基本信息

簡介

最上級重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從艦名可以看出,艦名取自日本河川名來命名(根據日本帝國海軍命名規則,一等巡洋艦用山名來命名,二等巡洋艦用河川名來命名)。最上級同級艦4艘:最上號(Mogami)、三隈號(Mikuma)、鈴谷號(Suzuya)、熊野號(Kumano)。最上級首艦“最上”號1931年10月27日動工。至1937年4艘同級艦全部服役。事實上,為了規避條約的限制,最上級起初安裝5座三聯裝155mm(6.1英寸)口徑主炮。後來換裝5座雙聯裝203mm(8英寸)口徑主炮變為重巡洋艦。被西方國家稱為“驚人的違約艦(EgregiousTreatyViolation)”。

建造背景

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簽定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建造。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1930年英國、美國和日本三國簽定的倫敦海軍條約限制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未涉及的艦種的建造規模。條約對於巡洋艦(標準排水量萬噸以下的)主炮口徑規定:超過6.1英吋(155毫米)的為A級巡洋艦(重巡洋艦),6.1英吋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輕巡洋艦),並對總噸位進行了限制。在此條約的限制下,日本建造了四艘最上型巡洋艦。當時日本海軍已擁有古鷹、青葉妙高、高雄四級共12艘重巡洋艦,為了規避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總噸位的限制,日本海軍玩了個花招,最上級名義上是輕巡洋艦,對外宣稱是“二等巡洋艦”,但設計時是按照可迅速升級為重巡洋艦的標準,實際在設計中即考慮到換裝8英寸口徑主炮的需要,預留了空間。

設計與建造

最上級重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巡洋艦最初是日本根據倫敦海軍條約規定而建造的輕巡洋艦。日本海軍要求能夠打擊敵方巡洋艦編隊,並為己方戰列艦編隊提供護航和偵察;裝備155mm口徑主炮,並具備對空能力;依日本海軍的本意是要把最上級改造成重巡洋艦,要求必要時能夠換裝八英吋口徑主炮。於1931年日本海軍的"第一次補充計畫"內採購。
最上級排水量與高雄級重巡洋艦不相上下。艦體採用了較大長寬比。最初裝備5座三聯裝155毫米口徑主炮共15門,五座炮塔採用艦體前部三座,後部二座的方式布置,第1炮塔與其後的第2炮塔同位於上甲板,第3炮塔高於前兩座炮塔,艦體後部的第4、第5兩座炮塔呈背負式布置。配備127毫米高射炮八門,4座三聯裝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十二門,水上飛機彈射器兩台,可搭載水上偵察機三架。動力機組的功率超過當時的高雄級重巡洋艦,設計航速37節(經過加強結構的改裝後航速36節)。前煙囪煙道向後曲折與後煙囪的排煙口合併為一體,前煙囪遠離艦橋,減小排煙對艦橋的影響。
最上級為了控制重量,大量採用了焊接技術,為了降低重心,在上層建築大量使用輕制合金。由於焊接技術不成熟,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一號艦最上號試航其間各種測試發現不能符合軍方提出的要求,由於俯仰速度和裝填速度的問題使主炮不能有效的對空射擊,而且在試航中發現復原性的問題(重心過高)以及部分的艦體強度不足的問題,1935年建成的前兩艘最上號和三隈號在試航後進行了艦體結構加強的改裝。完工服役時標準排水量達11192噸,超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排水量的限定(這樣的情況在日本海軍建造條約型重巡洋艦過程中屢見不鮮)。1935年最上號參加演習時遭遇颱風艦體受損,在此次被稱為“第四艦隊事件”的事故之後,再次進行了加強艦體改造。尚在建造中的最上級後兩艘鈴谷號、熊野號根據前兩艘發現的問題變更設計修正了設計不足(在設計上與前兩艘不同,因此有資料將最上級細分成最上級和鈴谷級)。

改裝

1937年期間條約失效,最上級這四艘所謂的輕巡洋艦接受改造,1939年-1940年大改裝中,換上5座雙聯裝8英寸(203mm)口徑主炮,變身為重巡洋艦,炮塔布置方式沒有改變(後來許多炮術研究者認為15.5公分60倍徑炮雖然穿甲能力不如20.3公分炮。在射速上展現出火力密度較大的優勢,改裝後的最上級裝備10門20.3公分炮理論上每分鐘能發射30發炮彈,原來裝備15門15.5公分炮,每分鐘能擊發75發炮彈)。最上級換下來的三聯裝15.5公分口徑主炮炮塔後來被利用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副炮和大淀級輕巡洋艦的主炮。
在太平洋戰爭中,最上級各艦進行加裝高射炮、雷達以及指揮設備等改進。

各艦概況

最上號

艦名取自位於山形縣的莊內平原的河流最上川。建造於吳海軍工廠,1931年10月27日開工,1934年3月14日下水,1935年7月28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中途島海戰後1942年9月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始進行大改裝,改裝成航空巡洋艦。1944.10.25雷伊泰灣海戰蘇里高海峽夜戰被重創後自沉。
三隈號
艦名是以位於大分縣的日田盆地的河流三隈川命名。建造於長崎三菱造船廠。1931年12月24日開工,1934年5月31日下水,1935年8月29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1942.6.6中途島海戰中與“最上”號相撞受傷後被美軍飛機擊沉。
鈴谷號
艦名是以樺太島(庫頁島)中部向南流的鈴谷川命名。建造於橫須賀海軍工廠。1933.12.11開工,1934年11月20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1944.10.25雷伊泰灣海戰中薩馬島海域遭美軍飛機攻擊重創後自沉。
熊野號
艦名是以紀伊半島注入熊野灘的河流熊野川命名。建造於神戶川崎造船廠。1934.4.5開工,1936年10月15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1944.11.6在菲律賓聖塔克魯茲遭受美軍潛艦攻擊,被兩枚魚雷擊中。1944.11.25修理其間遭到美軍飛機攻擊,命中4枚炸彈和5枚魚雷後沉沒。

作戰經歷

最上級重巡洋艦同級四艦編為第7戰隊,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被派到南遣艦隊協助進攻馬來亞。1942年2月25日,第7戰隊奉命掩護進攻爪哇島的登入部隊。28日夜巴達維亞海戰中,擊沉美國“休斯敦”號重巡洋艦及澳大利亞“佩斯”號輕巡洋艦。此後,第7戰隊參加了安達曼群島和緬甸攻略作戰以及孟加拉灣的破交作戰。
1942年6月,由粟田健男少將指揮的第7戰隊最上級重巡洋艦四艦參加了中途島戰役。6月4日機動部隊四艘航空母艦被美軍戰機摧毀後,第7戰隊正奉令炮擊中途島。深夜取消了炮擊的計畫,第7戰隊撤退返航,夜間“熊野”右舷發現一艘潛艇,立刻發出一齊轉向命令,排在最後的“最上”號高速撞上前方“三隈”號,“最上”號的艦首被部分撞掉,航速降到12節。兩艘驅逐艦留下掩護“三隈”號、“最上”號撤退。6月5日,遭到美軍轟炸機攻擊,“三隈”號沉沒,成為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最上”號雖然中彈,最終得以返回。
根據中途島海戰缺乏偵察能力的教訓“最上”號返回本土佐世保海軍工廠修理過程中進行了大改裝,拆除了艦體後部第4、第5炮塔,將位於後桅之後的水上飛機甲板一直延伸到艦尾,安裝滑道,搭載11架水上偵察機,改裝成航空巡洋艦,並加強了防空火力。於1943年4月完成改裝再次服役。
中途島海戰後,第七戰隊鈴谷號和熊野號被編入西村祥治少將的第三艦隊,擔任航空母艦的護衛任務。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索羅門群島以東海戰)以及南太平洋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1942年11月13日夜間,“鈴谷”號和“熊野”號駛抵瓜島的隆格角海域,炮擊瓜島上的美軍機場。1943年7月20日,熊野號在從拉包爾往寇隆班加拉航行中遭到美國魚雷機的攻擊被魚雷擊中,後返回本土修理。
1944年6月,最上級投入馬里亞那海戰,隸屬於由栗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二艦隊。此次海戰以日本海軍大敗告終。
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最上號編入西村祥治指揮的艦隊,奉命突入蘇里高海峽。25日凌晨,遭到嚴陣以待的美軍艦隊炮擊,“最上”號中彈起火,遇上隨後的志摩清英中將指揮的艦隊,“最上”號與“那智”號巡洋艦相撞,傷勢加重,天亮後,美軍飛機發現了掉隊的最上號,命中一枚炸彈。徹底失去了航行能力的最上號由己方驅逐艦發射魚雷擊沉。“鈴谷”和“熊野”號被編入粟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的艦隊作戰。25日在薩馬島海域交戰中,“鈴谷”號遭到美軍飛機攻擊,重創掉隊,由己方驅逐艦擊沉。“熊野”號被美軍驅逐艦的魚雷命中嚴重受損,撤退途中遭美軍飛機攻擊被命中三枚炸彈。1944年11月25日,“熊野”號在聖塔克魯茲港被美軍飛機擊沉。

逸聞

最上級重巡洋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1942年2月25日,第7戰隊奉命掩護進攻爪哇島的登入部隊。28日夜戰中,擊沉美國“休斯敦”號重巡洋艦及澳大利亞“佩斯”號輕巡洋艦。海戰中發生了一件頗為有趣的事件。夜戰中,“三隈”號向“休斯敦”號發射的八枚九三式長矛魚雷(61厘米口徑九三式"長矛"氧氣魚雷以射程超長著稱)沒有擊中休斯頓號,射偏了的魚雷卻擊中附近位於孔雀灣的日本運輸艦,擊沉四艘運輸艦,包括第16軍司令官今村均中將乘坐的龍城丸在內,今村均落海游水上岸。後來第5驅逐艦隊的司令吉川周吉中佐奉命去道歉,但第16軍的參謀長讓他不要吭聲,因為今村均以為是遭到“休斯敦”號發射的魚雷擊中,結果後來雙方的正式記錄中仍然記載這枚魚雷系“休斯敦”號重巡洋艦所發射。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1,200噸(鈴谷號、熊野號12,000噸),改裝後標準排水量排水量12400噸
全長200.6m,寬18.2m(鈴谷號、熊野號寬20.2m),吃水6.9m;改裝後全長200.6m,寬20.5m
動力系統:鍋爐大型8台、小型2台(鈴谷號、熊野號大型8台),艦本式蒸汽輪機4台,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54,000馬力,4軸
航速36節,續航力8000浬/14節;改裝後航速35節,續航力7463浬/14節
武備:三聯裝15.5cm/60倍口徑主炮十五門(改裝後為三年式雙聯裝20.3cm/50倍口徑主炮十門),八九式40倍口徑12.7cm口徑高射炮八門,25mm口徑高射炮八門,13mm口徑機槍四挺,61cm口徑魚雷發射管十二門
裝甲:舷側水線裝甲帶(最大):127mm,裝甲甲板:35mm;主炮炮塔:25毫米(正面)
司令塔:50-100毫米彈藥庫:40-140毫米
艦載機:水上偵察機三架,彈射器兩座
艦員930人
戰艦世界最上級巡洋艦
最上級:以高雄級升級型設計為基礎的巡洋艦艦級。由於根據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對203毫米艦炮巡洋艦建造限制而選擇了155毫米主炮組,所以該艦艇被歸類成輕型巡洋艦。該設計提供了一個無需大幅調整設計、可從155快速更換成203毫米炮組的選擇。在該艦級四艘艦艇的建造期間,計畫曾歷經多次變更,主要是為了加強其強度不足的艦身。所有該艦級的艦艇皆於1942–1944年的海戰中失去。
存活性:49
作戰能力(血量):35500
火炮:56
主炮組:155mm/50Type915X3 射程:13.4KM 射速:6/分鐘 迴轉:40秒 HE:2700 AP:3300
魚雷:47
發射管:610mm四聯式4X4 射程:10KM 裝填:109秒 迴轉:7.2秒 航速:62節 傷害:17233
防空炮:24
25mm/60Type96雙聯式4X2 13mm/76Type93雙聯式2X2 127mm/40Type894X2
機動性:69
最高航速:35節 迴轉圓半徑:750公尺 方向舵換檔時間:12.1秒
隱蔽性:63
被水面偵測範圍:10.8公里 被空中偵測範圍:7.6公里
升級花費
經驗:44000 銀幣:350000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