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當俄羅斯還是一個內陸國家時,彼得大帝率先創建了海軍,取得了出海口進而走向大海,“沒有強大的海軍,就沒有強大的俄羅斯”,至今依然是俄羅斯人的至理名言。以他名字命名的“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則是俄海軍唯一在役的、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艘核動力巡洋艦,其“武藝高超”,不僅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以下簡稱“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守護神”,更承載著振興海軍的歷史使命。

簡介

“彼得大帝”號是俄羅斯海軍4艘基洛夫級巡洋艦中的最後一艘,是目前俄海軍唯一在役的、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艘核動力巡洋艦,始建於1986年,1989年下水,但由於前蘇聯解體後財政困難,進一步的建造工作被迫一度中止,直至1998年才完成試航後正式服役。與此同時,俄羅斯已決定停止建造巡洋艦,這就使“彼得大帝”號成了俄海軍獨具特色的巡洋艦家族中的最後寵兒。作為最新服役的“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其技術水平相當高,配備武器裝備齊全且數量多,有很強的作戰能力

建造背景

(圖)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是第4 艘也是最後一艘建成服役的1144型“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原稱“基洛夫”級,是冷戰高潮時期美蘇海上爭霸的產物,是蘇聯海軍第一級核動力水面艦艇。該級巡洋艦的噸位之大、火力之強是同時期美國海軍核動力巡洋艦所無法比擬的。作為前蘇聯北方設計局的傑作,“烏沙科夫”級飛彈巡洋艦的設計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4年後完成初步設計,1974年初拿出最終設計方案,首制艦“基洛夫”號1974年3月在位於今天聖彼得堡市的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7月加入北方艦隊服役。2號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和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原“加里寧"號)分別在1984年10月和1988年12月服役,前者部署在北方艦隊,後者加入太平洋艦隊。4號艦“尤里DangerCode; 安德羅波夫”號於1986年4月25日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但到1991年蘇聯解體時,在完成了80%的工程量之後被中止建造。1992年初,葉爾欽總統在視察北方艦隊時拍板繼續建造該艦,同時下令“基洛夫”級全數易名:前3艘改用俄羅斯籍海軍名將命名,4號艦則以俄海軍的締造者之名命名。 為確保“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能夠順利建成入役,俄羅斯政府和海軍在國防預算急劇減少的情況下,仍然“勒緊褲帶”繼續為該艦撥款,使其得到特殊的照顧。1996年8月,“彼得大帝”號在俄羅斯海軍300周年慶典前掛上安德烈旗,編入北方艦隊,但其真正服役卻是在1998年4月19日。從1986年4月開工建造,到1998年4月建成服役,期間歷經整整12年。雖然那時候冷戰早已經結束,俄海軍不再在大洋上與美國海軍對抗,但姍姍來遲的“彼得大帝”號重型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仍然是俄羅斯海軍的“明星”戰艦。

技術參數

“彼得大帝”號飛彈巡洋艦的艏部細長,頂端上翹。艉部呈方形,設有飛行甲板,下方為機庫,從艦體最寬處到艉部末端的寬度幾乎不變。全長252米,寬28.5米(比美國海軍“長灘”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約長32米、寬6.2米),標準排水量19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24300噸(比“長灘”號大6775噸),堪稱巡洋艦之最。編制727人,另搭載航空人員18名和旗艦參謀人員15人。動力系統獨具特色,為混合式動力(CONAS) ,採用2座KN-3型壓水反應堆(功率為3OOMW)、2台燃油鍋爐和2台GT3A-688型蒸汽輪機(單台功率7萬馬力),核動力裝置和蒸汽動力裝置平行運作,4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由於採用了核動力裝置,理論上“彼得大帝”號具有幾乎無限的續航力,可在無海外基地補給的情況下,執行遠洋巡邏和作戰任務。

姊妹艦艇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當“彼得大帝”號披掛上陣時,其姊妹艦卻走向沒落:5號艦“庫茲涅佐夫”號在僅完成了約35%的工程量後被肢解;首艦“烏沙科夫”號和2號艦“拉扎列夫”號由於故障原因在1997年先後轉入預備役;其後3號艦“納希莫夫”號也出現故障而無法出海執勤。1999年夏末,“烏沙科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先後被拖至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緊接著“納希莫夫”號也駛入海參崴準備進行改裝,但由於缺少資金,改裝計畫一直沒能實施。2004年5月俄羅斯海軍決定不再對“烏沙科夫”號進行維修和改進,並將其退出戰鬥序列,而其他2艦重新服役的可能性也基本上沒有了,並已經在討論其銷毀問題。這就使“彼得大帝”號成了俄海軍獨具特色的飛彈巡洋艦家族中的最後寵兒。美國海軍建造的“長灘”級、“班布里奇”級、“加利福尼亞”級和“維吉尼亞”級4級8艘核動力巡洋艦均已退出歷史舞台,且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尚無建造新型核動力巡洋艦的計畫,“彼得大帝”號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後一艘核動力巡洋艦。

排水量大、作戰半徑遠

該艦長252米,寬28.5米,比美國海軍最大的長灘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約長32米、寬6.2米,滿載排水量24300噸,比長灘級重6775噸,堪稱當今世界巡洋艦之最。該艦排水量大,為其採用核動力和加裝完備的武器系統奠定了基礎。它採用的是兩座核反應堆和兩座燃油鍋爐的混合式動力系統。核動力裝置和蒸汽動力裝置以平行的方式工作,其中兩台核動力裝置的總功率達8萬馬力,可以使該艦以24節的速度航行。兩台蒸汽動力裝置的總功率是4萬馬力。兩種全部動力裝置共可發出12萬馬力的功率,能使該艦以30節的速度航行。由於採用了核動力裝置,使該艦具有(從理論上來講)幾乎是無限的續航力,故其作戰半徑也可達到任意遠的距離,可以在無海外基地補給的情況下,進行遠洋作戰。

載彈量大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的主要武器是以60度的俯仰角安裝在甲板下的20枚"花崗岩"對海巡航飛彈(北約稱其為SS-N-19"艦毀")。該彈裝有750公斤重的高爆炸藥或重量為35萬噸的核彈頭,以2.5馬赫的高速最大射程為500千米。該彈由衛星-地面中繼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攻擊力極強,甚至不裝任何彈頭即可將一首驅逐艦擊成重傷,是蘇-俄海軍攻擊美國航母的"撒手鐧"。“彼得大帝”號不僅擁有完整和先進的電子系統,其武器裝備更是應有盡有,並配有完善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彈藥庫”。艦上防空武器從點防禦到區域防空組成了多層火力重疊的攔擊火力網,射程從8公里至100公里,射高從10米至27400米。包括12座8聯裝(共96枚)V-601“堡壘”/ SA-N-6“雷聲”區域防空飛彈;2座8單元RZ-130( 9M330) “克里諾克”/ SA-N-9“劍”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28枚;6座3M-87“板栗”/ “卡什坦”/CADS-N-I彈炮合一系統。在任務分工上,遠程區域防空攔截由SA-N-6飛彈負責,該型飛彈裝在甲板下面的垂直發射裝置中,射程100公里,飛行速度6馬赫,可同時發射12枚飛彈對付12個不同的來襲目標;中程點防禦任務由SA-N-9飛彈完成,射程45公里,飛行速度2馬赫。

防空性能

該艦的防空火力很強,它由SA—N一6艦空飛彈、SA—N一4艦空飛彈、SA—N一9艦空飛彈、CADS—N一1彈炮結合近程防空系統和艦炮,構成五層防空火力網。其中SA—N一6艦空飛彈系統共有12個裝在甲板下面的垂直發射箱,每個發射箱配8枚飛彈,總計96枚飛彈,這種飛彈射程為100公里,速度6馬赫,垂直發射裝置可以同時發射12枚飛彈,對付12個同時出現的來襲目標;2組SA—N一9艦空飛彈八聯裝發射艙,射程45公里,速度2馬赫,備彈128校;2座雙聯裝SA—N一4艦對空飛彈擔負該艦的中距離點防禦任務,這種飛彈射程為15公里,速度2.5馬赫,全艦備有40枚這種飛彈。此外還有1座雙聯裝130毫米自動對空、對海兩用火炮與其配合使用,擔負中距離對空防禦任務。該艦的對空末端防禦是6座CAD3—N一1彈炮結合近程防空系統,2座在前甲板,4座在後甲板。該系統由8枚SA—N一11艦空飛彈、1座雙聯裝30毫米艦炮、l部中心火控雷達和光學測距儀組成。飛彈射程為8公里,火炮為2公里,火炮射速為4500發/分。

對艦攻擊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對艦攻擊武器包括AK-13O高平兩用主炮和20 枚垂直發射的P-700“花崗岩”/ SS-N-19“海難”遠程超音速反艦飛彈,飛彈的最大射程500公里,可攜帶核彈頭,採用慣性加雷達主動尋的制導,可進行超視距對艦攻擊(由該艦所載卡-27直升機或陸基圖-22M“逆火”轟炸機進行中繼制導), 20個飛彈發射單元可多枚齊射,對敵艦實施“飽和”攻擊。艦上還裝備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既可發射魚雷(備彈20枚),也可發射SS-N-16反潛飛彈,後者射程45公里,可攜帶核彈頭;1座Udav-1反潛深彈發射裝置,備彈40枚。聲吶系統包括“馬顎”主動搜尋攻擊聲吶和“馬尾”可變深聲吶。艦上最多可搭載3架卡-27PL“蝸牛”A直升機。

影響

以在全艦的四周形成密集的彈幕,有效地抗擊那些突破了前幾道防空火力的來襲目標,保證本艦的安全。
總而言之,如此攻擊力強大的武器裝備加上同樣性能先進的電子雷達設備,構成了"彼得大帝"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無與倫比的強大戰鬥力。"彼得大帝"號目前駐紮在北方艦隊,他的兄弟艦--首艦"基洛夫"號,2、3號艦"伏龍芝"及"加里寧"號(蘇聯解體後已分別於1998、1999與2000年3月分別進塢改裝,改裝後的它們將擁有更為強大的作戰能力,屆時它們與"彼得大帝"號一起,將共同構成俄羅斯海軍未來的中流砥柱,在遏制北約東擴的鬥爭中發揮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