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

輕型巡洋艦具有多種作戰能力,主要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艦。用於海上攻防作戰,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隊編隊,保衛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登入作戰中進行火力支援,擔負海上編隊指揮艦等。由於其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系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因此按排水量分為:重型巡洋艦和輕型巡洋艦。裝備152毫米艦炮為輕型巡洋艦。

(圖)輕型巡洋艦輕型巡洋艦

基本簡介

(圖)美國海軍輕型巡洋艦美國海軍輕型巡洋艦

輕巡洋艦:英文名稱:CL;中文名稱:輕型巡洋艦。

輕型巡洋艦(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裝甲防護等方面僅次於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擁有同時對付多個作戰目標的能力。歷史上巡洋艦一開始是指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艦,而與此相對的驅逐艦則需要其它船隻(比如補給船隻)的幫助。但是在現代這個區分已經消失了。

現代巡洋艦排水量一般在0.8萬噸-2萬噸,裝備有飛彈、火炮、魚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艦可攜帶直升機。動力裝置多採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它們的作用完全被驅逐艦代替。當代世界最著名的巡洋艦為兩級:美國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以及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歷史背景

(圖)輕型巡洋艦海上工作輕型巡洋艦海上工作

輕型巡洋艦這個詞是在19世紀出現,早期稱為護衛艦。在帆船時期,護衛艦指的是小的、快速的、遠距的、裝甲輕的(只有一個炮台)的船隻,這些船一般用來巡邏、傳遞信件和破壞敵人的商船。艦隊的主體則由戰列艦組成,這些艦隻比護衛艦大得多,也慢得多。護衛艦一般逃避這樣的戰艦,也不參加這樣的戰艦之間的艦隊海戰。最早的鐵甲艦也只有一個炮台,因為它們的裝甲太重了,沒法裝其它的炮台。儘管它們是帶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戰列艦一樣作戰,它們依然被稱為護衛艦。因此護衛艦這個詞的意義就開始變化了,原來的小帆船被改稱為巡洋艦。

長時期里巡洋艦彌補了非常輕型的船隻如魚雷艇與戰列艦之間這個孔子。巡洋艦足以抵擋小的船隻的進攻,而且足以能夠遠離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戰列艦雖然在作戰時威力非常大,但它們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機後這個區別就更加明顯了),它們很難遠距離作戰。19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裡和20世紀初巡洋艦是一支艦隊的遠程威懾武器,而戰列艦則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艦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襲擊敵人的商隊。巡洋艦比較注重速度,採取瘦長、利於加速的船體以最佳化高速航行。

19世紀前後,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國皇家海軍尤其注重巡洋艦。一支強大的巡洋艦艦隊使得英國能夠使用比較少的耗費來控制大量海域。這些巡洋艦可以偵查敵情,保護戰列艦艦隊開赴遠處,也可以群攻。比如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薩福克號重巡洋艦尾隨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直到英國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到達並擊沉俾斯麥號。一艘英國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得以分散德國袖珍戰列艦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優勢火力。雖然英艦受創,但是德艦不敢戀戰,最後決定逃往港口。

輕型巡洋艦也被編入主力艦隊作為偵查和巡邏用。隨著戰列艦的不斷增大巡洋艦的吃水和大小也不斷增大。風帆被蒸汽機代替後出現了裝甲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比較小的、很快的戰列艦。19世紀末戰艦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數年後下水的巡洋艦就已經超過了此前的戰列艦。美國的白色艦隊在下水幾年後就已經過時了。在這段時間裡一支艦隊往往含有很老的艦隻,也含有很新的艦隻,而新艦往往比老艦大得多。

(圖)中國早期輕型巡洋艦中國早期輕型巡洋艦

20世紀20年代開始人們被迫開始區分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不同的軍備限制條約中對這兩個概念均有定義。輕巡洋艦的炮徑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艦的炮徑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華盛頓海軍條約中8英寸為巡洋艦的炮徑上限。但有幾艘巡洋艦的炮徑在此之上:它們分別是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德國)、兩艘敦刻爾克級(法國)、兩艘阿拉斯加級(美國)。它們是條約時期的超級巡洋艦,是戰列巡洋艦在二戰的延續。

1880年至1910年期間各國還建造了許多小得多的護衛巡洋艦。由於它們的裝甲很少,這些裝甲不是裝在船側,而是裝在甲板內。

一種更小的巡洋艦是輔助巡洋艦,實際上它們是戰爭爆發後快速裝配了小炮的商船。這些船被用來為其它商船提供保護,但由於它們航速慢、火力弱、裝甲弱,因此它們實際上幾乎無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均使用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來襲擊盟軍商船,因為這些商船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些到底是什麼船。一些大的遠洋輪也被這樣改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德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襲擊敵方,這些船的優點在於它們的高速度(56千米每小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再次使用這樣的船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英國使用這樣的船隻來保護商船隊。

改進創新

(圖)輕型巡洋艦--重慶號輕型巡洋艦--重慶號

輕型巡洋艦改進之後得到戰列艦,戰列艦在設計時的一個不成文規定是它們的裝甲應該可以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抵擋它們自己的炮火,這樣的設計才被看作是合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有過一種破壞這樣均衡的設計。其目的在於設計一種比戰列艦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與戰列艦一樣的艦隻,這些艦隻的作用在於追擊敵人的巡洋艦,尤其是活躍於各大洋、主要用於破交戰的裝甲巡洋艦。在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約翰·阿巴斯諾特·費希爾主持下,這種被稱為戰列巡洋艦的軍艦的首艦1907年4月14曰在阿爾維克船廠下水,它就是“無敵”號。

這些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軍艦噸位、火力與戰列艦相當,但其裝甲卻很薄弱,僅相當巡洋艦水平,省下來的重量被投資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結果是一種擁有高機動性的戰艦:比任何巡洋艦火力都強,但比戰列艦更快。戰巡之父對這種軍艦讚賞有加,因為當時僅次於戰列艦的海軍主力----裝甲巡洋艦在面對戰列巡洋艦25節以上高速時,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殺。

它們的設計非常成功,至少圓滿完成了設計需求。例如1914年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和隨後的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就對其設計對手顯示了其絕威力。但是在艦隊作戰時針對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它們非常脆弱。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這種缺陷是很明顯的,遭到重大損失。戰後英國海軍將許多戰列巡洋艦拆毀了,剩下的在其允許狀態下裝甲被加固。不過拆毀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重型軍艦的數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艦隊追擊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過程中也顯示出戰列巡洋艦的裝甲脆弱的弱點。英國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炮火上與俾斯麥號一樣強大,但是在裝甲上卻弱得多。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胡德號還未能夠擊中俾斯麥號就被俾斯麥號炮火擊中,胡德號裝甲被擊穿後引起彈藥庫爆炸,斷裂為兩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倖存。

發展歷程

(圖)世界著名輕型巡洋艦世界著名輕型巡洋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兵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海戰的性質。即使最快的巡洋艦也比不上飛機快,而飛機的作戰範圍不斷擴大,最後可以躍大洋作戰。這使得單艘船隻或者小部隊獨立作戰的機會減小。20世紀後期只有非常大規模的艦隊一起作戰,這樣的艦隊可以抵擋幾乎所有空襲。這使得大多數海軍注重設計只完成一個任務的船隻,尤其是反潛和反空船隻。大多數艦隊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秘魯海軍義大利海軍是目前尚擁有巡洋艦的海軍。

蘇聯海軍將巡洋艦當作它們的作戰艦隊的基礎。戰後它們建立了一支擁有大炮的艦隊,但很快它們就被裝載大量飛彈和大量反空飛彈的大船取代了。蘇-俄最著名的巡洋艦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級,共4艘。其核動力系統可為本艦提供30節以上高速和幾乎無限的續航能力。目前,除最新的“彼得大帝”號外,其它三艘的目前狀態均很差,前兩艦“烏沙科夫”(原“基洛夫”號)和“拉扎列夫”號(原“伏龍芝”號)甚至已經在籌備拆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海軍的中心是航空母艦。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本來設計為驅逐艦,它們的主要意圖在於提供極強大的反空力量。出於公共關係的考慮這些船被誤名為巡洋艦,目的在於強調神盾戰鬥系統的作戰能力。不過從1981年提康德羅加號巡洋艦下水後這個級別的船隻獲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們的反潛和對地面攻擊的力量(使用巡航飛彈)大大加強。與它們的蘇聯對手一樣,這些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也可以作為整個作戰群的中心。

世界著名輕巡洋艦

(圖)現代輕型巡洋艦現代輕型巡洋艦

建造背景
由於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美國海軍自1936年10月開工建造聖路易斯號後,直到1940年4月沒有開建一艘巡洋艦,這個時期長達40個月。為了應付世界大戰的威脅,美軍迫切需要建造新艦,但在艦型的設計上還未能達成一致。倫敦海軍條約限制輕巡洋艦的最高噸位是8000噸,且主炮不超過6英寸。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建造就相當於縮小版的布魯克林級,另一種意見是建造更輕型的巡洋艦,以便與驅逐艦協同作戰。在投標競爭中發現雙聯裝的6英寸/47倍身管長的主炮效能不佳,因此採用了5英寸/38倍身管長的新式主炮。經過一年多的爭論,1937年7月才最終確定了建造標準排水量6000噸的亞特蘭大級輕型巡洋艦。

亞特蘭大級的船體類似布魯克林級,保留了艦尾的橫樑,後甲板下甚至還有機庫。主機包括四台高壓鍋爐。與其他美國巡洋艦不同的是,它採用了與驅逐艦類似的雙軸渦輪,可產生75000馬力,達到32.5節的最高航速。在試航中亞特蘭大號開出了78985馬力,33.67節的最高速,當時的排水量為7404噸,在戰時因為裝備了更多的武器,航速有所下降。

主炮為16門5英寸Mk 12型,口徑與驅逐艦的相同,但是炮塔超多,從照片上可以看出:艦橋前方和艦尾各有三座雙聯裝炮塔,在艦體後部指揮塔兩側還有兩座。防空設定包括三座四聯裝高炮,兩座並列於艦橋左右,第三座在後部指揮塔上方。為了更符合驅逐艦編隊旗艦的作戰身份,還安裝了兩座從早期重巡洋艦上拆除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後來又換裝了從西姆斯級驅逐艦上拆下來的四聯裝發射管。其他武器包括聲納和深水炸彈,無艦載機。

亞特蘭大級共建成四艘,兩艘戰沉,堪稱美國海軍戰功卓著的一級戰艦。因其在戰爭初期就已建成並加入太平洋艦隊,幾乎參與了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每一次軍事行動,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美國海軍在本級艦的基礎上變動了防空武器,又建造了七艘奧克蘭級輕巡洋艦

戰鬥經歷
亞特蘭大號:完工後編入大西洋艦隊,為第10巡洋艦艦隊的旗艦。後轉入太平洋艦隊的第11巡洋艦艦隊,仍擔當旗艦。1942年6月,編入第16特混艦隊,與企業號和大黃蜂號一起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後來作為TF61.2的成員南下瓜島,8月24/25日參加東索羅門群島海戰,10月又編入TF64參加了聖塔克魯斯海戰。後來一直活躍於該地區,不斷為瓜島守軍輸送補給。11月12/13日,在瓜島戰役里最慘烈的瓜島以北海戰中,遭遇日本艦隊。本艦首先被日驅逐艦“曉”號的魚雷擊中,後又遭到己方“舊金山”號重巡洋艦的誤擊(也有資料認為是日本軍艦擊中了它),美艦隊副司令斯科特將軍也在此時陣亡。魚雷給亞特蘭大號的左舷動力艙造成很大破壞,使其逐漸喪失動力。13號中午在瓜島北方三海里處被放棄並自沉。日艦“曉”號也在此役戰沉。
(圖)原始輕型巡洋艦模型原始輕型巡洋艦模型

朱諾號:完工後編入大西洋艦隊第10巡洋艦艦隊,後轉入第8巡洋艦艦隊。在1942年8月22日轉入太平洋艦隊前,參與了對維希法國殖民地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和瓜達魯佩島(Guadaloupe)的封鎖。在太平洋艦隊中,它首先服役於第11巡洋艦艦隊。9月上旬,編入第18特混艦隊,該艦隊的主力是“黃蜂”號航母,但不幸的是該艦於9月15日被日潛艇擊沉,“朱諾”號救起了部分倖存者。後又加入TF17(主力為“大黃蜂”號航母),參加了對肖特蘭島的空襲和聖塔克魯斯海戰。11月上旬,作為TG62.4的成員也參與了12號晚上的戰鬥。在“亞特蘭大”號被重創的同時,“朱諾”號的左舷挨了一枚魚雷,喪失了一半動力。第二天中午返航途中,這艘不幸的戰艦又中了日本潛艇伊-26號的魚雷,在20秒鐘內即沉入大海,其餘美艦因為害怕被攻擊而未施救援,“朱諾”號上僅10人倖存。陣亡者中包括著名的沙利文五兄弟,從此美軍不再把一家人分配在同一艘戰艦上。

1945年日本投降後,停泊在橫須賀軍港的“聖地亞哥”號,總算是為沉沒的姐妹艦抱了仇。

聖地亞哥號:完工後即在珍珠港加入了TF17特混編隊,參加了瓜島戰役,負責護送運輸船隊。10月2日參加了對肖特蘭島的空襲,幾周后又參加了聖塔克魯斯海戰。後來的數月中,它一直在南太平洋海域奮戰,參加了對蒙達和布乾維爾的登入。1943年夏天編入美英聯合艦隊TF36.3(包括美國航母“薩拉托加”號和英國航母“勝利”號),支援對新喬治亞島的登入。11月,編入TF38參加對拉包爾基地和塔拉瓦島的空襲。12月,支援對吉爾伯特群島的登入後,又支援了對夸賈林島日本基地的襲擊,擊傷了日巡洋艦“五十鈴”號和“長良”號,後返回舊金山整修。1944年1月回到珍珠港,加入TF58,參與了對馬紹爾群島日本基地的襲擊、對恩尼威托克島的登入、和對特魯克島的襲擊。此後再次返回舊金山整修。1944年5月參加了對馬兒庫斯島和威克島的空襲,6月支援在關島和提尼安島的登入,並攻擊了帛硫群島。年底,又參加了對沖繩島和台灣的襲擊。10月,加入TG38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後加入快速航母編隊進攻台灣、菲律賓、印度支那、沖繩島和日本本土,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投降後,本艦是第一艘進入東京灣的美國戰艦。戰後被用來運送回國的軍隊,1946年11月4日除役封存,1960年在西雅圖解體。

聖胡安號:1942年6月在聖地亞哥海軍基地加入TF18,隨即護送部隊前往索羅門群島並在圖拉吉島登入。8月,參加瓜島戰役。8月4日的薩沃島夜戰中,因隸屬東巡邏隊而未受損傷。聖塔克魯斯海戰中,隸屬TF61,在空襲受傷。在努美阿基地修復後回到南太平洋,繼續同航母編隊一起活動在珊瑚海。12月它返回Mare島進行整修。1943年2月返回太平洋後參加了對恩尼威托克島的登入。整個1943年間,它參與了對帛硫、雅普、烏立提群島的攻擊和在荷蘭迪亞的登入。1944年夏,參與了馬里亞納海戰,後隨航母編隊襲擊了硫黃島。8月至11月在舊金山整修。後加入TF38,襲擊了拉包爾地區的日本空軍基地。12月,在南中國海,參與了對台灣和菲律賓的攻擊。1945年3月,前往攻擊硫黃島和沖繩島。1945年6月5日,遭到颱風襲擊而受損傷,但7月已再次修復,且編入TG38.4參加了對日本本土基地的襲擊。戰後用於運送南太平洋地區的美軍返回祖國,1946年11月9日除役封存,1962年解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