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八角鼓

聊城八角鼓為山東曲種。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

聊城八角鼓

正文

山東曲種。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清代中葉,北京八角鼓流傳到聊城臨清一帶,受到當地城鄉居民的喜愛,改用當地方言語音演唱,並吸收了〔嶺調〕、〔靠山調〕、〔馬頭調〕等民間小曲,以及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逐漸衍變成具有獨特風格和地方色彩的曲藝形式。當時,北京八角鼓流傳到濟寧膠州地區,分別稱為濟寧八角鼓膠州八角鼓,後來統稱為山東八角鼓,而聊城八角鼓是其重要支派,流傳最盛。
最早傳唱聊城八角鼓的是博平盲藝人褚連登,擅長自彈自唱和巧變絲弦,後來習者漸多,流傳日廣。早期多是業餘愛好者演唱。清代末年盛行以後,職業藝人漸多。除清唱段兒書外,又有褚連登的再傳門人吳永俠展永福開始將八角鼓唱段化妝演出,遂使聊城八角鼓具有了清唱段兒書與化妝彩唱兩種演出形式。
聊城八角鼓屬於曲牌聯套體唱腔結構,開頭都用〔鼓子頭〕、〔陰陽句〕,中間使用的曲牌視內容情緒而變化,結尾多用〔垛子〕或〔鼓子尾〕。以唱為主,輔以表情動作。早期只用三弦伴奏,演唱者以八角鼓擊節。後來伴奏樂器逐漸充實,增加了揚琴琵琶二胡等弦樂器和節子板、小鈸等打擊樂器。化妝演出則有專門樂隊。
聊城八角鼓曲目豐富。清唱大段有《送窮神》、《耗子告貓》、《王二姐摔鏡架》、《長坂坡》、《灞橋挑袍》等。清唱小段,近於北京的岔曲、腰截,多半是詠事詠物、抒情寫景之作,有《黃菊開放》、《秋景蕭條》、《尼姑思凡》、《牡丹花開》、《雁燕催舟》等。化妝演出節目也可清唱,多半是反映民間生活的作品,有《何先生教館》、《母女頂嘴》、《老少換》、《王小趕腳》、《斷橋》、《王大娘探病》等,長篇書有《萊蕪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聊城八角鼓進行了發掘整理。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曾記錄著名藝人逯本榮、史傳義演唱的不少傳統曲目和音樂唱腔,促進了它的發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