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古城是世界遺產,現存主要遺蹟有哭牆、基督教聖墓大教堂、伊斯蘭教聖岩清真寺和艾格薩清真寺,還有奧斯曼帝國舊城城牆。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帶有異常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三教聖地,難有和平。

名稱:耶路撒冷古城(以色列轄區耶路撒冷舊城及城牆)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類別:世界遺產

批准年號:1981年

遺產原屬:耶路撒冷舊城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是世界上唯一享有此殊榮的城市

遺產現狀: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整個耶路撒冷,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現在,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問題還有待解決。

簡介

以色列管轄,耶路撒冷舊城及城牆,文化遺產,1981年列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入世界遺產名錄。

耶路撒冷舊城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是世界上唯一享有此殊榮的城市。現存主要遺蹟有,猶太教希律聖殿的西牆(哭牆),基督教聖墓大教堂,耶穌受難之路,伊斯蘭教聖岩清真寺和艾格薩清真寺,還有奧斯曼帝國舊城城牆。

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猶地亞山區之巔,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3教的聖地。大耶路撒冷麵積627平方公里,舊城位於東部,面積僅1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古代的耶路撒冷稱為“耶布斯”,這是由於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迦南人耶布斯部族從阿拉伯半島遷來定居。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首次建立了城堡,命名為“耶路撒利姆”。而阿拉伯人則稱耶路撒冷為“古德斯”,是聖城的意思,至於“耶路撒冷”則是希伯來人對它的稱呼,“耶路”是城,“撒冷”是和平。

公元前1000年前後,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征服了這個地方,並將這裡作為猶太王國的首都,稱作“尤羅拉姆”。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驅趕城裡的猶太人,強行將他們遷居到巴比倫,這就是有名的“巴比倫囚虜”。公元前198年,耶路撒冷併入亞歷山大大帝部下建立的塞琉古王朝,公元前63年,羅馬人占領這裡。後來阿拉伯哈里發和埃及哈里發先後占領。

耶路撒冷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帶有異常濃厚的宗教色彩,這裡雖然是三教聖地與和平之城,但是幾乎從未和平過。

三教聖地

猶太人從《舊約》前5章得知,先知們預言的彌賽亞最終將出現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那時候所有的民族都將融合為一。為了儘可能接近實現這一預言,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徒都夢想著死後能安葬在這一聖山旁的墓地里。

基督教徒依據的則是《新約·啟示錄》,他們相信人間的耶路撒冷終將變為天堂上帝之子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脫胎人形來拯救世界,經歷了他人間生活最痛苦也是最壯麗的時刻,尤其是被釘死於十字架和死後的復活。多年來基督教徒朝聖者在主要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聖墓教堂

按照穆斯林的傳統,信徒們期待著穆罕默德在猶太人的聖殿廣場上降臨,並作為末日審判的死後復活的預言者同這些人一起祈禱。此外,耶路撒冷作為穆罕默德騎馬夜行,踩石登天的地方,而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

三教都對耶路撒冷有著如此的崇敬和期盼,就難怪這座和平之城難有安寧之日了。

如今的耶路撒冷可分為新舊兩個城區。新城在西面,是19世紀後建立起來的,比舊城大幾倍,映入眼帘的是現代建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熙攘繁華的街道和商場,布局得當,錯落有致。舊城區由一道14米高的城牆圍住,耶路撒冷的主要宗教勝跡大多集中在這裡。舊城內被一條南北走向和一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分為4 個部分。東北是穆斯林居住區,西北是基督教居民區,西南是亞美尼亞居民區,東南是猶太居民區。其中穆斯林居民區最大,亞美尼亞居民區最小。

耶路撒冷舊城是不規則的四邊形,海拔720-790米。現今的城牆是400年前土耳其蘇丹蘇萊曼時代重建的,由一個名叫索里曼·埃爾·馬尼菲科的蘇丹人主持興建。城牆長5公里,高約14米,有34座城堡和8座城門。這些城門有的開放,有的已被石頭封死。最主要的城門有4個,即雅法門、大馬士革門、錫安門和獅子門,它們按羅盤針所指的四個方位建造,分別通向國內的四座主要城市。城內的街道至今大都保持其當年的羅馬式布局。最古老的街道是有頂棚的商業街,街道上的集市在14世紀建成。

著名古蹟

一、猶太教希律聖殿的西牆(即“哭牆”)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猶太教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源於公元前10世紀。當時所羅門在位,他在都城耶路撒冷建造了希伯來人的神廟--所羅門聖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攻占耶路撒冷時,聖殿毀於戰火。以後雖然曾經重修,但在1世紀時又毀於羅馬人手中。此後,由於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迫移居他鄉,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出於懷舊、崇古的心理,猶太人在第二聖殿廢墟上,用大石頭壘起一道長481米,高18.3米的石牆。猶太人認為砌牆的石頭取自所羅門聖殿,因而石牆就是猶太王國的遺址。這就是猶太人敬仰和團結的象徵---“哭牆”。每逢星期五都有猶太教徒來此哀悼和禱。更為有趣的是,這處寄託著猶太人2000年大流散哀思的“哭牆”,在穆斯林的傳說中,又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天前栓馬的地方,穆斯林因之而稱它為“飛馬牆”。

二、 聖岩清真寺和艾格薩清真寺

這兩座清真寺相隔很近,都位於神廟山(即聖殿山)上,舊城的東南部。一個銀灰色,一個金黃色,在太陽底下熠熠生輝,氣象非凡。

聖岩清真寺又稱為薩赫萊清真寺。公元63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691年,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一位哈里發主持建造這座可以充分展示阿拉伯建築藝術的優美傑作。其最外是一層八角形牆體,全用石塊砌成,外牆用花瓷磚貼面,鑲嵌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時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古蘭經》文。頂部是半球形,外包金箔,顯得燦爛輝煌。因為這塊巨石的神奇傳說,使它和穆斯林、猶太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緊密聯繫。相傳,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後來就是踩著這塊巨石升天、去聆聽安拉的啟示的。據說這塊石頭至今還有穆罕默德升天時留下的腳印。圍繞著這塊巨石還有另一種傳說。猶太人說他們的始祖亞伯拉罕捆綁自己的兒子以撒,放在這塊石頭上,準備做燔祭,獻給耶和華。因此猶太人也把這塊大石頭看做聖石。

阿克薩清真寺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清真寺,朝向穆斯林的第一聖地麥加。它的長條銀色頂高20米,與聖岩清真寺的金色圓頂交相輝映,形成了聖殿山的獨特情調和景觀。阿克薩清真寺的內部,中央通道高19米,左右各連著3個通道,每個高12米。在中央通道的柱子上,是一個3層的連拱廊。在該寺的圓拱前,是11世紀的凱鏇門建築,用多色瓷片鑲嵌,圓頂內是12世紀晚期的彩色瓷片鑲嵌。

三、聖墓大教堂

又稱復活教堂,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遇害並復活的地方建起的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教堂,因此也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聖的參拜地之一。

公元326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倫娜巡遊聖地耶路撒冷時,維納斯神廟的主教告訴她,耶穌殉難和復活的地方即在這一處所下面。希倫娜回去後將這一發現通告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遂下令將維納斯神廟拆除,在此地修建了一長方形教堂,即聖墓大教堂。

聖墓大教堂呈羅馬長方形會堂格局,殿內莊嚴凝重、幽邃深沉。殿中石柱縱橫,聖龕處處滿壁,存放著大量傳說的聖跡和聖物。教堂有兩扇大門,門兩旁各樹立著三根大理石柱。前廊建在一個古蓄水池的頂棚上,兩側鱗次櫛比排列著多座教堂。

四、受難之路

受難之路又稱多洛羅薩路,據說耶穌當年就是沿著這條路走向刑場的。據《新約》記載,耶穌30歲時開始在巴勒斯坦一帶廣收門徒,傳播新教義,這一活動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和猶太教上層的反對和打擊。經過巧妙的周鏇,耶穌終於在公元30年帶領門徒第子沿著橄欖山進入耶路撒冷。不久,由於門徒猶大的出賣,耶穌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馬尼園被捕。

受難之路共有14站,每站都有標記,或建有教堂,其中最後5站集中在聖墓大教堂。

五、舊城城牆

1517年後奧斯曼帝國統治耶路撒冷,土耳其蘇丹蘇萊曼時期重修了城牆,長約5公里,一直保存到現在。

耶路撒冷從16世紀初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是它獨立行省的首府。1917年被英國占領,是委任統治地的首府。1947年聯合國決議確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城市。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約旦控制了舊城及其東北地區,以色列則占領了新城。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整個耶路撒冷,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現在,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問題還有待解決。

耶路撒冷神奇的傳說,濃郁的宗教色彩,豐富的古蹟,獨特的情調,令人為之神往。許多世紀以來,不同宗教的教徒們從世界各地來到耶路撒冷頂禮膜拜。

參考連結

世界地理頻道:http://www.21page.net/world_geography/worl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d_heritage.asp

網易旅遊:http://travel.163.com/06/0224/19/2AOHRFC000061Q2O.html

時尚網: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0-12649_2.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