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碗舞

耍碗舞

“耍碗舞”(壯語“欒蝶”),流傳於師宗縣高良鄉嶺黑一帶,至今已有三、四代人的歷史。舞者人數不限,但須成雙成對。舞者必身著盛裝,男女相對而立,手執竹筷和瓷碗,以筷碗相互碰擊的聲響為節而舞,無需其它樂曲伴奏。舞者時而轉體,時而屈伸,舞者隨著碗筷悅耳的敲擊聲配合得十分得當。

概念

耍碗舞”(壯語“欒蝶”),流傳於師宗縣高良鄉嶺黑一帶。耍碗舞據老藝人何小才所述,此舞是從邱北縣蚌常一帶流傳到師宗嶺黑、黑爾等村寨的,至今已有三、四代人的歷史
耍碗舞在壯族人民中有很多優美傳說。

介紹

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壯族母子相依為命,因無家可歸而在深山老林一石洞內棲身。母親偶然發現洞中有一隻石碗、一雙石筷,見石碗中放有三顆谷種,便在洞外將谷種播下。年復一年,穀子繁殖起來,兒子也長大成人,立起家業,蓋了新房,漸漸人丁興旺,生活安康。母親九十壽辰時,已是四世同堂。就在祝壽時,母親對子孫們說:我家之所以有今天,全靠石碗裡的三顆谷種。於是全家人拿起碗筷手舞足蹈起來,並把祖輩艱苦創建家業的過程摹仿了一遍。自此,耍碗舞成了壯族人民緬懷祖先的祭祀性舞蹈。
另一種傳說是:最初壯族祖先住在山上,以狩獵和採集野果為生,用的是葫蘆碗、竹筒碗、石碗。搬到河谷壩子居住後,慢慢學會了種莊稼,改用土碗、瓷碗。所以耍碗舞最先使用的是葫蘆碗、石碗,是為祭把祖先和祈求天地賜給食物而舉行,意在不忘祖先功德和本民族歷史。
師宗壯族至今仍有紀念、供祭“石碗”的習俗。龍慶鄉黑爾、豆溫一帶還有“借碗洞”,前者傳說有石碗在洞內,後者傳說只要去洞口焚香祭拜,次日便可按需要數獲得神賜給的碗。隨著時代的發展,耍碗舞除原先的祭祀性外,已較多地帶有自娛性。
耍碗舞通常在春節、二月過小年、三月三等節日於廣場表演。舞者人數不限,但須成雙成對。舞者必身著盛裝,男女相對而立,手執竹筷和瓷碗,以筷碗相互碰擊的聲響為節而舞,無需其它樂曲伴奏。舞者時而轉體,時而屈伸,舞者隨著碗筷悅耳的敲擊聲配合得十分得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