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里媧鄉

“羲皇故里”是指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境內的秦安縣,古稱成紀,故秦安有“羲皇故里”的美譽。

“羲皇故里”是指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境內的秦安縣,古稱成紀,由於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均誕生於此地,故秦安有“羲皇故里”的美譽。縣內有大地灣遺址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秦安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三國時期的街亭戰場就在縣內隴城一帶。這裡名人輩出,唐太宗李世民,飛將軍李廣,前秦王苻堅,詩仙李白,明朝山東巡撫、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秦安也是中國蜜桃之鄉。由於秦安特殊的氣候和土壤,秦安蜜桃色澤艷麗,甘甜可口。

秦安簡介

秦安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屬隴中黃土高原西部梁峁溝壑區,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縣轄5鎮12鄉,428個村委會,6個社區,138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9萬戶,總人口61.64萬人,其中鄉村戶數12.47萬戶,鄉村人口57.3萬人。總面積16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4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5.17萬畝,人均1.73畝。
秦安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縣內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秦安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三國時期的街亭戰場就在縣內隴城一帶。隴城鄉是中國三國時代街亭之戰發生地,由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時派馬謖和曹魏主帥張�在街亭作戰。這裡名人輩出,唐太宗李世明,飛將軍李廣,前秦王苻堅,詩仙李白,明朝山東巡撫、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秦安也是中國蜜桃之鄉
秦安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門,天饞公路、靖天公路縱貫南北,涇甘公路橫穿東西,蓮葉公路、蔡蓮公路建成通車,已成為溝通隴東、隴南、蘭州及西安的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長較快,城市功能初步完善,對周邊地區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力、吸引力和帶動力。
秦安商貿流通繁榮,民眾商品意識濃厚。秦安自古為商埠重鎮,民間商貿活動十分活躍。小商品市場已成為隴東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並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場為龍頭的城鄉市場流通網路。人力資源充裕,人口素質較高,不僅有利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而且有利於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氣候條件優越,果椒質優量多。秦安日照充足,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於瓜果生長,是我國北方主要果椒生產基地之一,2010年底全縣果椒園面積達83.8萬畝,果椒總收入11.25億元。秦安蜜桃“北京七號”榮獲北京奧運推薦果品一等獎,並榮獲“中華名果”稱號,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蘋果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果椒生產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秦安縣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中國蘋果之鄉、中國花椒之鄉。
人力資源充裕,勞務產業蓬勃發展。秦安是人口大縣,人均占有耕地少,勞務經濟成為農村民眾重要的收入來源,秦安人靠吃苦耐勞、勤勞樸實的精神,成功打造了“大地灣建築工”、“羲皇保全員”、“秦安名廚師”、“成紀服務員”、“大地灣建築工”、“媧鄉家政妹”等勞務品牌。2010年輸轉勞動力10.68萬人,勞務收入9.33億元。

歷史文化

秦安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傳說中“鍊石補天”、“捏土造人”的女媧和“教民佃漁、“始畫八卦”的伏羲出生在這裡。大地灣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 7800 多年前,大地灣先民們就已經繁衍生息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秦朝始,歷代先後在該縣設定了隴城、成紀、顯親等縣,隸屬隴西郡或天水郡。金正隆二年( 1175 年)始置秦安縣,沿用至今。西漢時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經過這裡,從而開闢了古代中國重要的“絲綢之路”。秦安歷史上人物薈萃,名人輩出,唐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一代名相權德輿、“詩仙”李白等等。

大地灣遺址

有種說法:要看中國的歷史,30年的去深圳,100年的去上海,1000年的去北京,3000年的去西安,8000年的去天水秦安――大地灣。大地灣遺址的發掘連同曾震驚海內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都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蹟”。
大地灣位於渭河上游的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山巒綿亘,其間葫蘆河支流清水河緩慢流過,山高谷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幾公里外就是當年決定了蜀魏戰爭命運的古戰場街亭,諸葛亮因街亭失守而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在當地依然流傳著。往事已矣,故址猶存。
大地灣遺址被讚譽為“人類文明的曙光”。1958年,遺址首次被發現,自1978年,先後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14752平方米的遺址重見天日,而這也僅僅約占遺址總面積的1.34%。
目前,共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被稱為中國史前建築發展史的“一塊活化石”。編號為 F901的建築,是大地灣的標誌建築,是我國史前時期面積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房屋。更為神奇的是,在面積達130多平方米的主室,地面由一種類似於現代水泥的混凝土鋪就。經考證,其化學成分、物理性能等,均相當於現今100號水泥砂漿地面的強度。中國和日本專家一致認為,這種建築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地面之下,還使用了一種可防潮保暖,堅固地基的類似現代“人工合成輕骨料”的建築材料的雛形。這個總面積420平方米的複合式建築,開創了後世宮殿式建築的先河。
大地灣遺址創造了多項中國之最:最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國最早的繪畫;中國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

女媧

女媧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風姓,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係,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及今之隴城鎮,位於甘肅省秦安縣城東部,距縣城45公里,已建女媧廟。漢代以前,女媧廟在隴城鎮以北2.5公里的龍泉山上。清代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媧廟移建在隴城東門內。此後,由於清水河不斷侵蝕城址,女媧廟又移建東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義,女媧廟被毀後,重建於隴城南門內。解放後“文化大革命”中,女媧廟被毀無存。1989年隴城民眾集資在隴城南門的原址重建。女媧廟大殿前檐還有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媧皇宮”、“鍊石補天”、“開天闢地”的匾額。門口還立有“媧皇故里”的石碑。

伏羲

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伏羲聰慧過人,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其實伏羲並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創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圖。又相傳他是古代華夏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罟,用於捕魚打獵。關於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一。太昊伏羲生於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徙治陳倉,都於陳宛丘(今河南淮陽)。相傳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製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文字、古琴。

街亭

街亭,又名街泉亭,簡稱街亭。西漢時歸屬天水郡街泉縣管轄,相傳街泉縣名是由隴城的一口年代久遠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龍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減,人們又稱之為“龍泉”。東漢時街泉縣改稱略陽縣,舊縣名歸併街泉欒所接管。據《郡國志》記載:“略陽縣有街泉亭,即故縣”。
街亭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裡。街亭所處的位置是一個河谷開闊,四通八達,南北山勢險要,進能夠攻,退可以守的戰略要地。三國時期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督先鋒眾軍,裨將軍王平為馬謖軍中先鋒(領兵1000人)固守街亭,因馬謖違亮部署,又不聽王平力諫,“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所敗,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馬謖(有逃獄之責)下獄被殺,上疏請求自貶三級。從此,街亭便名揚天下。

興國寺

秦安縣興國寺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造型奇特,保存較好的元代建築群。據載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興國寺經過六百多年的變遷,其它建築大多癱塌,只有山門、鐘樓、鼓樓、般若殿安穩如磐,迄今完好。般若殿坐東向西,面闊三間,通長11.7米,進深兩間三椽,單檐歇山頂,上布灰筒板瓦,正脊兩端各安一條龍吻,二龍怒目卷尾,張口吞脊,活龍活現。正中部飾以琉璃獸面,上置一火珠,兩側置走獸。垂脊和戧脊上飾獸,戧脊上還置天王、獅、豹、馬、狗等。大殿架梁用六根檐柱支撐,當中兩根檐柱,渾圓碩大,柱頭卷殺為覆盆狀,柱身下用素麵圓形柱礎,無雕飾,次間額棟札牽雕龍首。殿內無粗大金柱,僅在斜梁和內額的下皮設定直徑約十五厘米的四根小柱。興國寺般若殿,整體雄渾諧調,輪廓穩定秀美。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梁架結構,斗拱風格,仍保持了元代建築的特徵。大殿闌額上方懸明嘉靖時期胡纘宗書“般若”木匾,是一件珍貴的書法藝術。

泰山廟

泰山廟古建築群,又名鳳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鳳山上,是天水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鳳山是從大地灣附近的九龍山向西延伸的余脈,其形似鳳凰雄峙秦安縣城,故名鳳山。根據明代胡纘宗《秦安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誌》考證,泰山廟始建於元大德之前。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廟多次遭受災害和自然侵蝕,也多次修整和擴建,至今,山上現存殿宇41座,建在拾階而上的九個平台上,分一閣、一宮、二洞、三廳、五廈、六山門、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錯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細、彩繪絢爛、既富於變化,又渾然一體。屬於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建築風格。從前山門而上依次是:財神殿、東嶽泰山殿建築群、蓬萊閣、魯斑殿建築群、五台觀建築群、碑林、三法宮、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樓。全山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塊、儒、釋、道三教塑像63座,大量的彩繪壁畫,明清迄今的秦安名人和全國書法名家為鳳山題寫楹聯牌匾41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清代邑人安維峻詩讚曰:"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為研究考察泰山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參考資料。歷史的發展,形成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築、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獨特的鳳山文化。建於乾隆十四年的蓬萊閣,成為景區標誌性建築和古城秦安的文化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