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媧故里

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天水,是人類祖先最早開發經營的地區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故里。

羲媧故里

伏羲出生成紀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讚和共同敬仰。
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1992年8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

女媧出生成紀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係,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羲媧故里--天水

天水秦安,是人類始祖“兩皇”(伏羲、女媧)故里和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素有“兩皇故里”“羲里媧鄉”之稱,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
天水,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它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相傳由伏羲六城演變發展而來。歷史上轄隴東南十六縣,現轄兩區五縣,面積1.43萬平方公里,人口360萬,區內居住著漢、回、滿、蒙、藏等27個民族,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是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聖地,有“羲里媧鄉”的美譽。
天水,是人類祖先最早開發經營的地區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據蘭州大學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專家對大地灣遺址最新探究表明:遠在萬年前這塊土地上已有原始先民居住、勞動和生息,創造了著名的大地灣文明。僅從發掘出遺址的0.5%來看:其文物遺存之豐富,是地下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址中罕見的。據不完全統計;發掘出聚居村落、原始“宮殿”、水泥地面、灶坑、排水渠等遺蹟;出土陶器4000餘件、石器1700餘件、骨角器1600餘件、蚌器和裝飾品360多件,動物骨骼、植物標本、木炭標本和植物種子等。有人說大地灣發掘有七項世界之最,一為F901為中國最古老的“宮殿”;二為混凝土地面;三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四為陶文;五為中國最早的地畫;六為糜子和油菜籽兩種最早的種子;七為消防技術最早使用等。對大地灣文物初步鑑定,屬於距今8000——1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前仰韶文化類型,跨度達3000年之久。天水地下化石蘊藏極為豐富。迄今已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有:草、龜、魚、恐龍、乳齒象、鏟齒象、犀牛、鳥卵等等。它們是研究天水上古歷史氣候和古生物史的寶貴資料。在天水這片土地上探明的師趙村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等類型的遺址500餘處。出土了大批原始社會人們從事狩獵、捕魚的生產工具,以及農業和制陶業等方面的遺物。這些文物與甘肅臨洮發掘的馬家窯、寺窪和辛家店文化相類似。師趙村一期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它是連線大地灣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重要環節,同陝西寶雞、岐山、周原、鳳翔等關中地區出土的中原文化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民族古人類文化發展的鏈條。仰韶文化類型,甘肅的齊家文化,以及近乎殷商的寺窪文化的文物,在天水地下的大量出土,證明天水是歷史上較早開發、經營的地區,它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這裡古代森林茂密,水源豐富,氣候溫和,土質優良,是人類以及各類動植物生息的良好環境,先民們很早就在此生息,狩獵、放牧、捕魚、耕作、繁衍後代。值得一提的是,比大地灣稍晚在天水發現的馬家窯文化,其彩陶文化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顯示了我們祖先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藝術創造力。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馬世長曾說的:“華夏文明根在天水”的說法是有根據的。據我國最早的地理專著《禹貢》記載,天水在夏商周三代時,屬古雍州的一部分。秦武公十年(前688年)始設邽縣,它是中國歷史上的肇始縣。直到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稱天水。歷史上也以上邽、成紀、隴西、秦州和天水縣等稱謂。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故里。除了《帝王世紀》、《三皇本紀》等大量歷代史書記載伏羲生於成紀外,天水還有大量有關伏羲女媧的遺址、地名和傳說。如:卦台山、安伏、龍馬洞、封姓石、風瑩、鳳台、大風台、唐家豐臺、風溝、葫蘆河、女媧洞、女媧祠、顯親峽、雷澤、仇池山、伏羲廟、龍城八卦城和八卦實物等等。它是先民無文字階段“口傳史”的“物化”和“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