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故里

三皇故里

“一畫開天文明啟,三皇足跡遍隴右;龍城上邽大地灣,華夏起始由此來。”關於伏羲、女媧、軒轅生於天水地區這一文化傳承,自古至今一直未有中斷。古天水地域轄地廣,而史料典籍多有記載關於伏羲、女媧、軒轅誕生於隴西成紀或天水成紀事實。隨著經濟發展,各地紛紛搶文化名牌,今天的天水,伏羲文化發展有生有色,而女媧文化卻一直默默無聞,軒轅文化更是被牽強附會到他地。考究一種文化的起源,史料典籍只是一種方式,而出土文物和民間萬代傳承的習俗、姓氏、地名等才是鐵證。三皇故里,龍域天水,是名符其實的三皇故里。

三皇簡考

三皇故里 三皇故里

《史記·封禪書》:“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周官》:“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祠皆聚雲。”

《漢書·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漢書·李廣傳》:“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 唐 顏師古 註:“雍之所在,地形積高,故云上也。”[1] 唐 杜佑 《通典·州郡部卷第一百七十三》:“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莊陵城。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也。”

三皇故里 三皇故里

“ 一畫開天文明啟,三皇足跡遍隴右;龍城上邽大地灣,華夏起始由此來。”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讚和共同敬仰。

黃帝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特別是仰韶文化的繁榮,造就了當時的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

女媧娘娘,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伏羲簡考

江澤民同志題寫的羲皇故里 江澤民同志題寫的羲皇故里

甘肅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曾有成紀、上邽、秦州等稱謂,據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記載:“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處也。”1992年8 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

羲皇故里,文明印證

天水作為伏羲為代表的中華先民長期生活的主要地域。境內及周圍分布著眾多與伏羲、女媧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蹟。有距今8300——4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師趙村古遺址等一批先民生產生活的古遺址;有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專用於伏羲祭祀,現存全國最大的祭祀廟宇——伏羲廟;有伏羲畫卦的卦台山;有女媧祠、羲皇故里的磚刻、牌坊、白蛇匾等古遺蹟;有風溝、風谷、風台等與伏羲“風姓”有關的地名。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人文遺址和實物。充分論證了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制曆法、創樂器、造書契等許多發明創造的可能性,進一步印證了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記》、南宋羅泌《路史》等古籍記載中有關伏羲生於成紀、長於成紀的論述,進一步說明甘肅天水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代代相傳,民間祭禮

天水自古就有民間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習俗。自秦人始,對伏羲欽崇有加,歷代奉祀。早在公元前756年,秦文公就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禮祭祀伏羲。金代,天水卦台山已有伏羲祭祀活動。明代,伏羲祭祀中心移至天水西關伏羲廟。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澱,逐步形成了規模宏大、程式嚴謹的祭祀方式,造就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伏羲祭祀文化。2006年,天水太昊伏羲祭大典榮列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天水市始終把伏羲文化的研究和開發作為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重要內容來抓。1988年恢復了公祭伏羲大典,連續舉辦的伏羲祭典,成為甘肅和天水重要的對外文化品牌,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華人來天水朝覲祖先,使天水成為中華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為“羲皇故里”,已成為瞻拜“人文始祖”伏羲的聖地;伏羲文化的研究、開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路,產生了一批重要的學術成果,天水已成為全國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 ,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紐帶,呈現出更為廣闊的前景。

傳承文明,華夏歸心

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本源文化,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嶄新的時代風貌,吸引著國內外華人和專家學者關注。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歷史時期,弘揚伏羲文化實質是發揮傳統優秀文化的積極作用,以其濃厚的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塑造民族靈魂,以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以其兼容並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感召和團結世界華人投身我國現代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軒轅簡考

華國鋒同志題寫的軒轅故里 華國鋒同志題寫的軒轅故里

清水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早在八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就在清水這塊沃土之上繁衍生息,形成部落。八千年來,一代代黃帝子孫們以其特有的勤勞和睿智,不斷地開發軒轅故里的山河,創造著燦爛的古代文明。

軒轅故里,上邽清水

清水地處渭北上游,長達七十二點六公里的牛頭河自東向西橫貫全境,水利資源豐富,山川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的栽培生長,這種優越的自然環境給人類長期生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先民們排除種種困難,艱苦奮鬥,創造了著稱於世的古代文化,也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產。開發和研究以軒轅文化為主體的清水文化,對於促進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加快清水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東七十里,就是清水縣山門鎮的白河村,該村之旁有軒轅谷,俗稱三皇溝。按史籍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其父少典是有熊國國君,其母為有嬌氏之女,名附寶。相傳黃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閃電繞著“北斗樞星”,竟感而有孕,懷胎 24 個月生下黃帝。黃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其實,黃帝出生的感生神話是上古時代許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徵,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為有城氏之女吞玄鳥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為其母姜螈踐“巨人跡”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為食玄鳥蛋而生等。這類神話,正反映了黃帝出生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民間軒轅,萬世尤存

軒轅谷,亦稱三皇谷,俗名三皇溝,在今清水縣山門鎮白河村。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三皇谷景區也得到大規模開發。 2003 年 7 月,三皇谷被正式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是清水縣繼溫泉省級森林公園之後的又一處省級森林公園。

清水縣是“軒轅故里”,文獻中屢有記載。史稱“有嬌氏以戊己日生黃帝於天水”。晉郭璞《水經》載:“帝生於天水軒轅谷。”《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於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清水古稱上邽,又屬天水郡管轄。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實際上就是清水軒轅谷。各種縣誌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黃帝誕於此。”黃帝“生於姬水,長於壽邱”。宋.羅泌博考眾說所著《路史》,該書注中有壽邱在上邽語。這些史實與成紀為伏羲、女媧生地,寶雞為炎帝生地互相印證,有助於證明渭水流城為華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早年,清水縣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 20 世紀 70 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翻出過瓦礫磚塊。 1993 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台。至今,村民稱軒轅黃帝為“軒王爺”或“三皇爺”。後來,由於交通不便,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後移建到永清堡下。 1943 年,國民黨 49 師駐清水時,拆除三皇廟,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 1952 年,有位老紅軍住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後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廟前曾樹一“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清水縣城在民國時稱“軒轅鎮”,解放初稱“軒轅區”。縣城北 2 公里處的上邦鄉。

李崖村有兩孔窯洞遺址,日“軒轅窯”,亦稱“軒口窯”,相傳為軒轅之母攜帝棲居之所。解放前後,窯洞有畫廊。此處斷崖處有大量的細泥,壁薄紅色的龍山齊家文化陶片、灰坑層多處,屬龍山齊家文化遺存。考古證明,龍山齊家文化與黃帝同時代。

黃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特別是仰韶文化的繁榮,造就了當時的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是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據史書記載,可以確認至少他的早年生活是在清水渡過的,清水因之稱為“軒轅故里”當非妄語。

女媧簡考

古石碑刻媧皇故里 古石碑刻媧皇故里

女媧,風姓,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聖母女媧,華夏祖母

女媧,亦稱媧皇、女媧娘娘,與伏羲同母,生於成紀(今秦安縣隴城鎮),風姓,蛇身,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民間流傳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

《太平御覽》中也有“女媧拌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泥人也”的記載。

傳說中還有,上古時代,滄海橫流。一次洪水泛濫成災,吞沒人群,伏羲和女媧僥倖脫險,於是結為夫妻,繁衍生息,人類才免於滅絕,便稱伏羲和女媧為人類始祖。伏羲去世後,女媧滅共工氏,除洪水,正四極,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女媧的功績還有“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史料典籍,大地灣證

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

《淮南子》中記載,古往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炎而不滅,水汪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古書中還有女媧氏命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風,以為民用的記載。

秦安縣東的隴城鎮,相傳為“媧皇故里”。漢代以前,在隴城鎮北山上就建有女媧廟,隴城至今還保存有“女媧村”、“龍泉村”、“鳳尾村”等村名以及用女媧“風”姓命名的“風溝”、“風塋”、“風谷”、“風台”等地名。民間相傳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台,葬於風塋”。秦安縣北的玉鍾峽,還有伏羲、女媧圖騰形象遺蹟的“白蛇碥”,即寬約2米,長約丈余平整的青色塊石。一條由白石天然形成的、形狀酷似一條爬行的蛇,與一條褪色石蛇交纏著,兩蛇成蜿蜒騰高之勢,鑲嵌在大青石上。這與漢像磚中出土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的情形絕妙巧合。

故城遺址,千年不倒

地處秦安縣城45公里的隴城鎮,相傳為女媧出生之地。“女媧,風姓,生於成紀,長於風台,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會的首領”。

據《水經注》記載:秦安縣城北面,山上有女媧祠,此地有風姓命名的風溝、風台、風瑩等地名,媧皇、鳳尾、龍泉等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台,葬於風瑩。在風溝懸崖上至今還有一處深不見底的女媧洞,鎮北門外有一口大井,世稱龍泉,據傳是女媧摶土造人用水之泉。鎮南門有一座氣宇軒昂、雕樑畫棟的女媧廟,大殿正中有女媧氏塑像,生動再現了女媧“鍊石補天”“摶土造人”的情景。該景點為“尋根訪祖”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之一。

龍域天水

黑龍江雞西市佛教協會秘書長張忠仁先生,曾在雞西大學受聘執教,對伏羲文化、女媧文化頗有研究,有文曰:“列子書中有一章節,黃帝夢遊華胥之國:其民平等心無差別,少長官民同心同德,壽夭利害無失無得,古風淳淳原始公社。帝王世紀更有詳敘:少女華胥履大人跡,雷澤歸妹處子初孕,生子伏羲天水成紀。周易繫辭孔聖所記:古者包羲王天下也,仰觀俯察鳥獸地宜,始作八卦通神類比。創中國結教民作網,發展生產打獵捕魚。古書世本馬遷所據,三皇首記太?伏羲;首作琴瑟儷皮嫁娶,火食龍書文明初育。聞一多師作伏羲考,多方收集資料不少;尤其各族古傳歌謠,洪水遺民異曲同調:言之鑿鑿兄妹成婚,伏羲女媧人首龍身;東西中印都有此說,人文始祖一脈同尊。出土文物與人類學,基因密碼支持此說:萬年以前新舊石器,秦州大地遺蹟多多。人類祖碼m168,同人天水化成易卦;m同人同一人祖,168數天水訟卦;暗合祖籍又示祖制:訟為公言公平對話。中華文明聖哲文化,故我引據祖述羲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