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里[四川]

李白故里[四川]
李白故里[四川]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白故里,位於四川江油市區南15公里青蓮鎮(舊彰明縣治),唐詩人李白故鄉,包括青蓮鎮李白故里、市區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武館及太白洞等景點。是以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故居為主的人文景觀長廊,距綿陽市40公里。近日中國三地(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都在爭奪“李白故里”的冠名權。

基本信息

概述

李白故里李白故里
李白故里,位於四川江油市區南15公里青蓮鎮(舊彰明縣治),唐詩人李白故鄉,是以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故居為主的人文景觀長廊,主要景點有隴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已列為省級文物單位。李白紀念館是1962年紀念李白逝世12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三面環水,竹柳成蔭,幽雅寧靜。主要建築有太白堂、太白書屋、曉雅齋、懷榭軒、臨江仙館。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中亞巴爾喀什湖畔的碎葉城。5歲隨父入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場(今屬四川江油),25歲離蜀,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場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遷祠內。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

李白紀念館

李白故里李白
李白紀念館是1962年紀念李白逝世12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三面環水,竹柳成蔭,幽雅寧靜。主要建築有太白堂、太白書屋、曉雅齋、懷榭軒、臨江仙館。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寶,記載詩人青少年時代在青蓮的兩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還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獅以及建於明代的雷鳴堰等文物古蹟。與紀念館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園,園內展布樓亭閣榭,林木豐茂,環境優雅。

李白紀念館是為紀念中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的紀念館。位於四川省江油縣城北中壩鎮李白故里。1962年李白逝世1200周年時籌建,1981年建成。該館為具有唐代風格的古典園林式館榭,1982年10月正式開館。該館藏品有元、明、清李白著述版本80部、700冊。明清以及近代、當代書畫珍品2738件。宋、明、清碑碣16座,其中一級品3件。 《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並序》刻於宋淳化五年(994),碑高2.94米,寬1米,厚0.24米,文25行,每行54字。 《中和大明寺住持記》碑,刻於宋熙寧元年(1068),碑高 2.1米,寬 0.97米,厚0.22米,碑文30行。另有北宋前刻制的石牛一座。還有清姜宸英書《早發白帝城》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冊頁。其他近代和現代有關李白的版本、圖書資料3300冊。

館藏文物

李白故里石濤《山水冊頁》珍品

在江油城昌明河畔,有一組別致的仿唐建築群,這裡是全國建館最早、面積最大、館藏最豐富的李白紀念館。讓人驚訝的是,這個縣級市中的紀念館裡,卻又很多稀世奇珍,在很多大博物館裡也很難見到。評估中,這座並不大的紀念館館藏文物竟然評估了超過18億元人民幣。李白紀念館經過籌備就用了20年。1962年的四川政協第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不少政協委員聯名提案,重興修建“李白紀念館”。同年6月,四川省文化局發出《關於籌建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紀念館計畫》。隨即,江油李白紀念館籌備處成立,開始收集資料,徵集字畫。“文革”開始後,籌建工作被迫中斷。1978年,李白紀念館的籌建工作得以恢復。1979年5月,紀念館在昌明河西岸破土動工,1982年10月23日,紀念館正式開館。
經過20多年的建設,李白紀念館占地四萬餘平方米,收藏古籍1800餘冊,文物珍寶、藝術精品5000多件。這些珍寶中,李白詩集除有英文、日文版10餘冊外,還有宋代鹹淳本和元代至元年間蕭世斌本;有宋慶齡、陳雲、鄧小平等歷屆黨和中國領導人題詠100多幅,石濤、仇英、祝枝山、楊慎、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等明清以來的大家力作近千幅;有左宗棠、翁同和、張之洞、于右任等歷史名人的墨寶及郭沫若、周谷城、啟功、吳作人等名家題寫的匾額楹聯110餘幅,歷代石碑、石刻、瓷器等文物數十件,其中以石牛和宋代石碑最為珍貴。石濤山水冊頁六幅,均為珍品,估價超過8000萬元。石濤是清初傑出畫家,經歷傳奇。他本姓朱,是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父亨嘉因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當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後來削髮為僧後,自稱苦瓜和尚。他的畫構圖之奇妙,筆墨之神化,題詩之超逸,都表現了他的風骨,早脫前人窠臼,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他是明末清初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強調“畫家要面向現實,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盡奇峰打草稿”,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他的畫極具創造性,為後人所推崇。張大千最早成名時,就是因為臨摹石濤的畫幾到亂真的地步。主要景點

江油景點

太白祠

李白故里李白故里 太白祠
後人為紀念唐代詩人李白所修建祠堂,位於中國四川省江油市西南15公里的青蓮鎮,青蓮鎮東南1公里處,盤江偎依其西側。 據《彰明縣誌》記載,太白祠初建於宋代,其後興廢交替,歷宋元明清屢遭兵火,又多次整修,隨盛衰而變。現存的大門、過廳、廂房、正堂及庭園格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1962年,太白祠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人民政府逐步對太白祠進行培修,園林綠化也得以修復。尤其是1982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祠內有陳列室和明碑。收藏李白遺墨、遺蹟的照片和拓片。太白祠大門口一楹聯:“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
進入大門之後,為一庭院,小徑直達過廳。廳前有古桂二株,桂樹右側,立有民國時期劍閣專員林維乾所書石碑一道,上鐫(juān,雕刻)“太白故里”四字。過廳前廊有兩道詩碑,左碑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四川道台兼龍安府事趙金笏撰寫的七言古詩。右碑為清嘉慶八年(1803年),彰明縣令趙洪軒撰寫的雜言古詩。過廳和主堂現為李白事跡陳列室,供遊人參觀。1989年以來,在原太白祠的大門外,先後興建了雙重檐李客亭、泮池(泮,讀pàn。泮池,指導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小橋、白玉堂,東西配殿等仿唐建築,原太白祠與新建李白紀念體系建築相得益彰,融為一體,是李白故居青蓮鎮頗具規劃的、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文物名勝。鄧小平同志題辭“李白故里”石碑立於新修大門庭園處

太白碑林

碑林以園林為基調,注重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意識相結合,根據李白詩風的脈絡,分為“李白詩精品園”、“清風明月園”、“故園山水園”、“磨針尋夢園”、“詩仙醉酒園”等五大部份。碑刻的內容主要是歷代書畫名家書寫的李白詩歌和頌揚李白的楹聯詩文等近二千件創作精品,風格迥異,足以體現中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的深刻魅力,極具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中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趙朴初先生專門為此題寫了“太白碑林”碑名

隴西院

隴西院位於江油市區西南15公里青蓮鎮天寶山麓。為唐詩人李白故宅。據院內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並序》記:“先生舊宅在青蓮鄉,今舊宅已為浮圖者居之。”(碑今移縣城紀念館)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屬江油)縣令楊天惠《彰明逸事》記云:“清廉鄉(白)故居遺址尚在,廢為寺,名隴西院。”宋建隴西院,明末毀於火。現存殿宇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倉頡、太白、文昌、地母等殿,並祀李白塑像。至民國年間,諸殿堂多殘破,僅山門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隴西院”三字猶存。建國後歷經修葺。院東數百步有李白妹妹李月園墓。

太白洞

太白洞位於江油市武都鎮北2公里許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傳唐李白青少年時常坐船來此遊覽,天晚,對岸燈籠洞出現燈籠一對,四周通明,李白乘興在洞口夜讀,合卷後燈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謠有“燈籠洞對太白洞,燈照太白把書誦”。洞口高約7米,寬約10米,可乘船入內。水泉清澈,清雅幽靜。洞壁有歷代遊人題刻多處。

李杜祠

石牛是國家一級文物石牛是國家一級文物

李杜祠在綿陽市東2公里的芙蓉溪東岸。後人為紀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都來過綿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為清澈的芙蓉溪,祠後為蔥蘢的富樂山。
現存大門、照壁、工部祠、水榭、水池等,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占地6畝,工部詞為單檐懸山式抬梁木結構建築,面積120.96平方米。水榭體量較大,為單檐歇山式頂,抬梁結構,長15.4米,寬5.9米,橫跨於水池之上。四周有圍牆,園內有花圃,環境幽靜,景色宜人。近年已修葺一新,有《李杜與綿州》陳列遊人絡繹不絕。現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燈武館

海燈武館位於江油市昌明河畔,與李白紀念館隔河相望。由於現代著名高僧海燈法師生於江油重華鎮,故在此地建立武館。該館成館於1988年,集仿古軒、室、亭、榭、迴廊和演武廳、練武場於一館,布局謹嚴、氣勢、宏偉。該館現由已逝世的海燈法師高徒執教,常年招收海內外學員,教授名揚海外的正宗少林武術,現已為中國培養了不少專業、業餘武術人才。

故里之爭

李白故里李白故里
近日有新聞說,中國三地(四川江油、湖北安陸、甘肅天水)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都在爭奪“李白故里”的冠名權。李白究竟是哪裡人?以前有爭論,現在又爭搶。2010年4月14日,知名學者丁啟陣在其部落格發表文章指出,李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詩人。任何別國,都無法分享其榮光。關於李白的身世、祖籍和出生地,學界有多種不同說法,因而,“李白故里”也遠不止當下新聞里所說的四處。李白研究專家安旗就在其《李太白別傳》中就列舉了六種說法:陳寅恪認為,李白家本西域胡人;胡懷琛認為,李白乃突厥化之中國人;詹鍈認為,李白祖先是商胡入蜀漸成豪族;麥朝樞認為,李白先世是涼武昭王后裔李達摩後一代,即唐高祖李淵從兄弟輩;郭沫若認為,李白是生於中亞碎葉之漢人;羅香林認為,李白是玄武門之變中死難的李建成之後。
倘若展開討論,參與“李白故里”爭奪的,恐就不止目前的兩國四城了。有關爭議,也將長時間地持續下去,甚至有可能永遠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關於李白身世與籍貫的種種說法,可以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李白自己的敘述,第二類是李白生前親友的記載,第三類是後世學者的意見。而我認為,與其各執一端,不如把事情簡單化,回歸本源,認真地傾聽一下李白本人的意見。換言之,究竟何處是李白故里,李白自己說了算。

史詩為證

李白故里之爭李白故里之爭

李白本人前後三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的家世:
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長江。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上安州裴長史》)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乾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與韓荊州書》)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贈張相鎬二首》其二)
三處詩文,分別作於李白30歲、34歲、57歲時,皆為心智成熟的時期。綜合三次自述,其祖上先後居住之地分別為:金陵、隴西(鹹秦)、楚漢。李白族叔李陽冰《草堂集序》和生前摯友之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也都說李白先輩是隴西成紀人,跟其自述吻合。綜合李白自述及親友記載,可以確定:李白的出生地是甘肅天水,生長地為四川江油,遠祖發源地可追溯至南京。文史學者之所以為此爭論不休,主要原因據說是李白自述似有難言之隱。其實,這種猜測的合理性是值得懷疑的,它有可能是一個偽命題。李白自述的粗疏,可能是詩文特點(措辭簡要)所致,並非李白有意掩蓋真相。所謂難言之隱,不過是後人的多疑或不懷好意。諸種說法,皆起於近代以降,頗有近人為學術而疑古立異之嫌。先把李白當做一個撒謊者,接著又對李白生前親友的話置之不理,然後去研究他的身世,這跟緣木求魚有什麼兩樣? 即使按照清人王琦的說法,有“當隋之末,其先世以事徙西域,隱易姓名”之事,仍然可以肯定,李白是是漢人。即使撇開一切有關李白家世的文獻記載,單是根據李白從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影響、一生的屐痕和結交的朋友、用漢語進行詩文創作等等確鑿事跡,我們也可以確定一點:李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詩人。任何別國,都無法分享其榮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