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廟

泰山廟

泰山廟是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泰山廟在長治縣城北12.5千米的蘇店鎮原家莊村東隅。廟宇坐東向西,共為三進院落。

1.甘肅省秦安縣泰山廟

泰山廟古建築群,又名鳳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鳳山上,是天水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鳳山是從大地灣附近的九龍山向西延伸的余脈,其形似鳳凰雄峙秦安縣城,故名鳳山。根據明代胡纘宗《秦安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誌》考證,泰山廟始建於元大德之前。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廟多次遭受災害和自然侵蝕,也多次修整和擴建,至今,山上現存殿宇41座,建在拾階而上的九個平台上,分一閣、一宮、二洞、三廳、五廈、六山門、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錯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細、彩繪絢爛、既富於變化,又渾然一體。屬於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建築風格。從前山門而上依次是:財神殿、東嶽泰山殿建築群、蓬萊閣、魯斑殿建築群、五台觀建築群、碑林、三法宮、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樓。全山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塊、儒、釋、道三教塑像63座,大量的彩繪壁畫,明清迄今的秦安名
人和全國書法名家為鳳山題寫楹聯牌匾41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清代邑人安維峻詩讚曰:"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為研究考察泰山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參考資料。歷史的發展,形成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築、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獨特的鳳山文化。建於乾隆十四年的蓬萊閣,成為景區標誌性建築和古城秦安的文化象徵。
泰山廟

2.山東省慶雲縣泰山廟

泰山廟位於山東省慶雲縣縣城西7公里,東辛店街北頭。明代所建,廟宇整齊壯觀,大殿周圍方圓80餘米。殿內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奶奶等神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有廟會,此廟1935年重修,1941年,日寇在東辛店安設據點,廟被毀。

3.江蘇省鹽城市泰山廟

泰山廟始建於何時已無考,明萬曆10年鹽城知縣楊瑞雲重修。泰山廟原為四進級院房,入口處有八字牆,城門式的牆上書有“泰山廟”三個隸體大字;第二進為兩層樓房;第三進是一座雄偉的古式建築物棗飛檐樓,兩邊建有廂房數間;第四進為藏經樓。
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於皖南事變後在鹽城重建軍部,同年2月27日軍部遷駐廟內。當年7月,日偽軍發動對鹽阜區第一次大“掃蕩”,軍部撤出,向阜寧縣陳集區停翅港轉移,泰山廟遭到敵機狂轟爛炸,破壞十分嚴重。至建國前夕,僅存遺址。1985年5月,鹽城市人民政府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江蘇省委決定,照原樣重建,於次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
如今的泰山廟建有三殿兩廂:前殿為日軍焚毀,正在修復。正殿為新四軍司令部作戰室,軍參謀長賴傳珠在此辦公,牆上依次懸掛著蘇中、蘇北蘇南、淮南、淮北、皖江和鄂豫邊七塊抗日根據地的作戰地圖(當時浙東尚未開闢),東側有兩部電話、兩張行軍床,為軍部作戰參謀日夜值班的地方,西側是報務人員工作場所。後殿為藏經樓,劉少奇政委和王前夫婦、陳毅代軍長和張茜夫婦分別住樓下東、西房內。當中為小會議室,劉少奇在這裡主持召開過兩次華中局高級幹部會議,陳毅也在這裡接待過外國友人漢斯·希伯和羅生特。東、西各三幢廂房,原為中共中央華中局饒漱石、曾山和機要、警衛人員住地,現在的東廂是“劉少奇、陳毅生平圖片陳列”和“新四軍烈士紀念館”(陳列團職以上烈士生平圖片)、西廂為“黃克誠大將生平圖片陳列”和“新四軍紀念館館藏書畫選展”。
泰山廟內有不少名人書畫和題聯題詩,藏經樓屏風上的“江淮英傑,衛國干城”的題聯是江澤民1990年5月1日手書。

4.湖北省武當玉虛宮泰山廟

原為東嶽廟,在玉虛宮前。明永樂十年(1412年)建。清代有修補。現存廟房15間,建築面積345平方米,全廟占地面積3506平方米。1986年省文化廳決定維修、主體建築坐落在高台之上,紅牆周護,青石墁地,由大門、大殿、配房等組成三合院。大殿為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木結構架。脊飾大吻,殿角飾以仙人走獸,屋面全為六樣綠琉璃構件,正面為全開式隔扇門,殿外月台石欄周護。面闊3間10.8米,進深l間5.94米,通高9.65米。殿前兩旁配房各3間,均為磚木結構。這裡現在是文物珍品陳列館。

5.河南省偃師市緱氏泰山廟

今偃師市緱氏鎮有泰山廟(又名天齊樓),始建於後周,宋元佑間《緱氏重修泰山廟記》(《金石萃編》卷一三九)上說“周廣順中李進者肇創其地”,為旅遊景點。是被洛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洛陽市第三批文物(古建築)保護單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原是"中共偃師縣委"所在地,偃師中學校址,著名共產黨人吳芝圃、葉林、郭曉棠、韓達生、朱少白等在此任教,領導全縣的革命鬥爭。

6.山西省長治縣泰山廟

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泰山廟在長治縣城北12.5千米的蘇店鎮原家莊村東隅。廟宇坐東向西,共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過樓、倒座戲樓、獻亭、正殿、後殿。三院兩側有鍾亭、鼓亭、土地殿、小鬼樓、十美女殿、耳殿、配殿、廊廡等建築。泰山廟是為祭祀東嶽大帝黃飛虎而建設的,創建年代無考。據正殿脊剎琉璃題記載,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清代及民國年間亦曾多次修葺,現存殿宇屬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
山門三間,懸山頂。過樓居山門之後,為中軸線上第二組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上下兩層,單檐歇山頂。樓下青磚砌築樓垛,高約4米,明間底層拱券門洞,洞門前出懸山式抱廈,四周設廊柱一周,斗拱支檐,琉璃脊獸裝飾,十分精緻,屬清代晚期的建築風格。戲樓呈倒座之勢,與過樓連為一體。底層中辟通道,上層為單檐九脊頂戲台,清式風格。兩側分別有古樓,俗稱小鬼樓、偏房,均為清末民初所建。 獻殿與正殿相依,系中軸線上第三組建築。廣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正殿廣深各三間,六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正脊八條巨龍,分別為紅、黃、棕、黑四色,捏制精細。
飛龍騰空,流雲飛繞,具有動勢。脊剎獅駝寶瓶,上置寶珠,側面站立一武士,身著盔甲,手持寶劍,威武雄壯。 後殿系中軸線上最後一組建築。由後殿、十美女殿、南北配殿組成。後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兩側建十大美女殿。後殿脊剎下存明代琉璃題記。泰山神廟距市區很近,且在長(治)陵(川)公路邊。規模宏大,建制完整,組群結合,錯落有致,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建築群。

7.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泰山廟

泰山廟又名東嶽廟,位於長葛老城東關,不知何時創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天啟三年(1623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十年(1745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行過重修。廟內建築,多遭損毀,現僅存大殿和西配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以綠色琉璃筒瓦,屋頂中央飾黃色琉璃筒瓦方心,瓦當圖案為獸頭。正脊、徒工脊、戧脊均為琉璃牡丹花脊,正脊中間置一座三重檐樓閣,兩端安有吞疹獸,背部插有劍把。垂脊上置各種小獸,戧脊上置武士。四個殿徒垂掛四個風鐸,迎風擺動,叮咚作響。四周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後檐和東西檐昂嘴為正方形,前檐昂為龍首。兩山置搏風板、懸魚。梁架彩繪,色調鮮明。1981年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甘肅省秦安縣泰山廟

秦安泰山廟坐落於秦安縣城東的鳳山上,是天水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泰山廟古建築群。被譽為“隴上鐵漢”的清代邑人安維峻曾作詩讚為“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 泰山廟的殿廈亭樓,是按鳳山山脊的自然地形,錯落有致,分台建造,間有縈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連。第一台是東嶽天齊廟,據現存石碑記述:落成於清同治年間。主體建築是東嶽大殿,為全山建築之冠。前有山門,兩廂配以齋舍,殿前建有抱廈,院中復建抱廈,這組建築群的平面設計巧妙,建造工藝精湛美觀。東嶽大殿後是一座高三層的重檐歇山頂樓閣式“蓬萊閣”,巍峨屹立於高大的方形台基上,氣勢軒昂,直插雲天,牙檐高啄,映翠飛丹。經蓬萊閣拾級而上可至第二台,台中有甬道,東邊建有洞賓廟,西邊建有山神廟和魯班殿,殿前有抱廈,增添了建築布局層次。第三台原有一牌坊,榜書“五台觀”,今已圮。這裡山勢平緩,地面寬闊,建築最為密集,有鐘樓、靈官殿、土地廟、無量殿。無量殿建築規模僅次於東嶽大殿。明代邑人中丞胡纘宗題額:“太玄之殿”。無量殿西邊有娘娘廟,廟前建一軒,其後壁開軒窗兩個,憑窗遠眺,可見西山莽莽如畫,隴水縈迴若帶。軒上題聯:“好山對面青如洗,遠樹當窗翠欲流。”此外,還有千手佛洞、接引佛殿等。廟宇玲瓏絢麗,各有千秋。第四台是三清宮,第五台為玉皇廟,第六台原建老君廟,今圮。總計鳳山共有宮、殿、亭、閣、洞、廟31座,建築雄偉挺拔,氣勢俊秀,畫棟雕梁,塑像精美。其間縈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
鳳山泰山廟上各殿原多有楹聯,惜大多失散,近年又新撰書不少。現茲錄清人孫海聯以窺一斑。孫海聯為:“前台後觀,仙也佛也神也,於風化不為無補;古聖先賢,詩乎禮乎字乎,知斯文真乃在茲。”

9.福建省福州市泰山廟

原名平山閣,又名泰山東嶽行祠,在福州市城門鎮林浦村閩江邊。廟由門亭、戲台、廂樓、大殿等組成。泰山廟兩側均有附屬建築,左為總管廟(宰相府),右為大王廟。均築於高台之上。正中大殿祀宋端宗趙昰、益王趙昺。右偏殿祀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左偏殿祀陳宜中。

10.江蘇省南京市泰山廟

又名泰山寺,位於江蘇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泰西路宣化山.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廟始建於明初,原名“東嶽廟”,起先供奉的是“東嶽大帝”,即道教泰山神黃飛虎,後來又供奉黃飛虎的女兒“碧霞元君”。受佛教影響,泰山廟又從原先的道教場所逐步轉變為以供奉佛像為主,以供奉道教神像為輔,釋道合一了。明初所建的泰山廟毀於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戰火。同治五年(1855)廟內僧人德緣化募重建,但只有中殿和後殿等建築;光緒五年黃仕林修建了從山腳到中殿門口的132級青石台階;民國25年泰山廟重修一次。1952年泰山廟神像被山下農民砸燒乾淨,只剩下空空廟堂。其後,泰山廟為部隊營區直至八十年代中期。1986年,南京雞鳴寺釋農月來此,她主持修復了泰山廟明清建築,陸續修建了高5米的簡易山門、山門邊門面房和泰西路邊一段院牆等建築,正式恢復了佛教活動。
從1999年開始,泰山寺陸續將原有建築翻建出新並擴建。泰山廟現有大門、山門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廊房等建築,還有“宣化井”古井。
歷史上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都有泰山廟會,這天是黃飛虎的生日。廟會前後三天,四鄉八鎮民眾齊聚這裡,上廟進香祈福,交流農副產品,觀看文藝表演。當人們抬著東嶽大帝和泰山老母的神像“出會巡街”時,舞龍、耍獅、路花船、踩高蹺等緊隨其後,一路上鞭炮鑼鼓不絕於耳,萬民瞻仰歡呼雀躍,至此廟會達到高潮。有時,人們還會將西邊城隍廟的城隍老爺、北邊都天廟的菩薩神像一起抬出來巡街。近年,廟會仍年年有民眾紛至沓來進香祈福。1983年被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至2010年寺廟及政府相關部門出資,再次修建,使得寺廟更加完善,對原有格局進行了改造。呈現出濃厚的明清的建築氣息。

11.古蹟龍峰泰山廟

龍峰泰山廟坐落在鼓樓區屏山山頭角。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規模恢宏,擁有大殿、偏殿、後殿三楹以及兩廊、戲台、廂房、憩亭、頭門、二門、天井等建築。大殿為重檐歇山式結構,擁有波浪式雙層擴椽框架,屋頂塑有雙龍戲珠等圖案,殿中藻井九層,雕刻有蓮花、木筆等,相當精美。龍峰泰山廟是目前福建全省現存原址規模最大的一座泰山廟,尚存明末古碑刻一方,記載該廟之歷史沿革。
大殿供奉溫康倆都統等神祇,其中虎、猴、雞等十二元將(即十二生肖),與人體一樣高大,引人注目,兩廊塑有保稷、五穀、瘟疫等十四司彩色神像,以及全省十二府都城隍壁畫。

12.河南省新鄉洪門泰山廟

泰山廟(俗名高廟)位於洪門鎮洪門村東北角,始建年代久遠無可考證,根據現存殘碑記,明代萬曆年間已有此廟,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清代康熙年間曾多次修建,並奠定今日廟院的規模和布局。
廟院坐北朝南,現存建築有北門、關帝聖君殿、廣生殿、三仙聖母殿、泰山老母殿、閻王殿、五穀殿,高台下有玉皇樓、泰山老母洗臉盆等,現存重要文物主要有明代石碑一塊、清代石碑一塊、古棠梨樹一株。
洪門村東北隅,有土埠突起千丈,上建泰山廟,俗稱高廟。該廟始建年代無考,但據廟中殘碑顯示,至少明萬曆年間也形成現在所見之規模。雕樑畫棟,彩繪石刻,無不在彰顯其古老尊貴及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廟下土埠,據廟中一老者說,是一夜之間形成,傳為泰山老母推土翻車而成。在遼闊的大平原上,突然隆起一土埠,確實頗為神奇,也許是某次地震的遺物,是一次能量較小的造山運動的產物。至於它與遠方的泰山有什麼關係,我不得而知。廟側有一古棠棣樹,樹齡大概很大,有人在樹下建有一小廟,用以供奉他棠棣神(棠棣爺爺和棠棣奶奶,鄉人大概不知生物學上這種植物雄雌同株,但似乎有感應)。我看到這株棠棣書枝繁葉茂,陰可蔽日,其上果實繁多,雖為到成熟季節,卻也誘人。頓覺人生之短暫,自然之偉大。肅然而生敬慕之心。如此閱盡滄桑的古樹,大概是確有靈的吧。廟前舊有一潭,曰“泰山老母洗臉盆”。其潭水因療治眼疾及掏談祈雨屢驗,在當地頗有盛名。該廟抗戰時期,曾為我黨抗戰組織聯絡站,解放戰爭時期,為新鄉和平解放醞釀地之一。

13.山東省微山縣夏鎮泰山廟

坐落在微山縣城南端,瀕臨湖邊,運河環繞而過,水氣升騰,雜樹蓊鬱。據載,此廟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為泰山碧霞元君的行宮。南北長200餘米,東西寬220多米,占地4.5萬平方米。由前、中、後三殿兩進院和東西廊房及兩個跨院組成。
泰山廟座北朝南,前有廣場,甚為寬敞,西面、南面均臨運河,因有:“運河環繞碧霞宮”之說。整座寺廟均為中國古典式建築,前殿為天王殿,石獅雄峙門兩旁,雕刻精細,栩栩如生。兩棵木旗桿高30米,卓然矗立廟門兩旁,又有一高約20米、18節的鐵旗桿立於大門西旁如杵擎天。山門巨幅石匾上刻有“泰山行宮”四字,酣暢飄逸。天王殿進深三間,長10米,寬7米餘,高大巍峨,磚木結構,雕樑畫棟,大氣而美觀。殿內東西兩側,塑有四大金剛的神像,著甲握兵,氣勢威嚴、咄咄逼人。 越天王殿過天井,便是大雄寶殿。天井院中,放著一隻直徑米餘、高1.4米、近噸重的鐵鑄大香爐。右側有古槐,直徑米餘兩人合抱,筆直挺拔,枝葉繁茂,狀若華蓋,已有300多年的樹齡。大雄寶殿三間,青磚黃瓦,飛檐斗角,透風脊小瓦壟,風格流暢舒展,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歷史考古價值。殿門兩邊各立石碑十六塊,各種題書筆走龍蛇,或抒情放懷,或頌揚佛法,文趣異同,各有千秋。大殿中央供奉著高3米餘、沉香木雕刻成的聖母神像(碧霞元君),面帶微笑安然慈祥。聖母雕像兩側有韋陀、靈官、文殊等七尊菩薩,或慈祥文靜,或金剛怒目,造型生動逼真,栩栩如生。正牆上另懸有巨幅菩薩影像。殿門內側,置有一高0.8米,寬0.3米的銅碑一塊,上面記載著建廟的歷史。大殿棟樑上懸掛著十八塊木匾,正中一塊,為夏鎮亓樓九齡秀才,後為直隸知州的張昌泉九歲時所書四個大字“永鎮天綱”。左側樑上還掛有聖母游湖所乘坐的雙桅大木船。大雄寶殿兩側建有東西廊房。廊房裡壁畫滿牆,描述著碧霞元君的“豐功偉績”。東廊房存放的多是佛教經典,珍貴古集;西廊房大多存放古玩、書畫、碑帖等,乃歷史文化遺存中之瑰寶。
穿過大殿,有廟台突起,沿十八步台階拾級而上,最高處是臥佛樓,共三間,長10餘米、寬7米、高20多米。臥佛樓頂西頭前側,有一長寬兩米餘的“龍王亭”,亭內供著無尾龍王木雕神像一尊,臥佛樓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祖塑像,長3米,高約2米,六個護法神像各站兩旁。
泰山廟建成至今已近400年歷史了,明末兵亂遭火焚,清康熙十六年,皇帝沿大運河下江南,經過寺院見其破爛不堪,遂令大臣撥付專款修繕。康熙四十三年又進行一次修復擴建至最大規模。南自南京、上海、蘇州、杭州、揚州、鎮江,北至天津、滄州、唐山,東至青島、臨沂,西到西安、武漢、鄭州等地,信徒不畏千里之遙乘車乘船或徒步行走前來燒香拜佛、趕廟會。廟會定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會期四天。從四月的十五日開始,善男信女們攜帶鋪蓋,陸續從四面八方趕來。周圍數百里的商客也絡繹不絕地雲集至此,參加或觀看聖母出巡,或進行商品交易。會期未屆,各家旅店爆滿,街面人山人海。南起火神廟(今昭陽中心國小北),北到箭道,西自老運河沿,東到今鎮中街兩側的區域內聚集五、六萬人。從南莊到戚城南門口十多里的運河裡,漁民船隻相接,整個河道看不見水面。周圍三五十里村莊的百姓也結隊前來趕會。人員不下十萬之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