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斧

繡斧,出自《漢書·武帝》,指皇帝特派的執法大員。

基本信息

詞目:繡斧(繡斧) 
拼音:xiù fǔ
解釋:指皇帝特派的執法大員。

典源

《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列傳·王欣〉~2887~
王欣,濟南人也。以郡縣吏積功,稍遷為被陽令。武帝末,軍旅數發,郡國盜賊群起,繡衣御史暴勝之使持斧逐捕盜賊,以軍興從事,誅二千石以下。勝之過被陽,欲斬欣,欣已解衣伏質,仰言曰:「使君顓殺生之柄,威震郡國,今復斬一欣,不足以增威,不如時有所寬,以明恩貸,令盡死力。」勝之壯其言,貰不誅,因與欣相結厚。

釋義

漢武帝天漢年間,民間起事者眾,地方官員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仗節,興兵鎮壓,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誅。後因稱此等特派官員為“繡斧”。後亦稱“ 繡衣使者 ”。繡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稱“ 繡衣御史 ”。 王莽 時改稱“繡衣執法”。亦省稱“ 繡衣 ”、“ 繡衣吏 ”。

示例

宋 辛棄疾《婆羅門引·不堪鶗鴂》:“江東日暮,道繡斧、人去未多時”。
宋劉辰翁《歸朝歌·最是一人稱好處》:“掃盡窩蜂閒繡斧。疊鼓春聲歡歲暮”。 
唐 劉知幾 《史通·辨職》:“雖地處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養拙,可以藏愚,繡衣直指所不能繩,強項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漢 以來重守令……雖有刺史、部使者,繡衣直指之屬,間一命之,不專以為治也。”
《北史·高道穆傳》:“臣雖愚短,守不假器,繡衣所指,冀以清肅。”
唐 杜牧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天子繡衣吏, 東吳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歸·為張平甫壽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詞之一:“年年風絮時,繡衣夜半草符移,月中雙槳歸。”
清 魏源 《軍儲篇一》:“夫水師整飭,而外洋無庇販之人;繡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內地無嘗試之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