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爬鰍

緬甸爬鰍

緬甸爬鰍,小型魚類,生活于山澗溪流水流較急河段,匍伏於水底石頭上,數量較少。

基本信息

主要分布

緬甸爬鰍緬甸爬鰍
分布於伊洛瓦底江水系。

化學成份

緬甸爬鰍肌肉含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質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鈣28mg,磷72mg,鐵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acid)。組織含胺(spermine),亞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屍胺(cadaverine)。烘乾泥鰍表皮含γ-丁內酯(γ-butyrolactone)。

形態特徵

緬甸爬鰍緬甸爬鰍

體前軀平扁,尾柄細圓;背緣略呈弧形,腹部平坦。唇具發達乳突。吻褶分三葉,中葉間具2對小吻須;口角須1對。鰓孔擴展到頭部腹面,胸鰭未端後伸接近或達腹鰭起點。尾鰭分叉,下葉明顯比上葉長。軀體被鱗,但腹鰭基部之前的腹部裸露無鱗。小型魚類,生活于山澗溪流水流較急河段,匍伏於水底石頭上,數量較少。分布於伊洛瓦底江水系。隸屬爬鰍亞目平鰭科平鰭亞科爬鰍屬,本屬吻褶分三葉,中葉間具2對小吻須。唇具發達乳突。口角須1對。

平鰭亞科偶鰭前部有2根以上部分支鰭條。齶骨之前具有與上頜骨相關節的前齶骨;基枕骨無咽突。

食用價值

緬甸爬鰍緬甸爬鰍

該鰍個體雖小,但其分布甚廣,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撈。其生命力強,資源豐富,還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小水產品。該鰍肉質細嫩鮮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8.4-22.6克,比一般魚類高;還含有脂肪2.8-2.9克,熱量100-117千卡,鈣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鐵2.7-3.0毫克,以及維生素B1、B2和煙酸。

多食有治療疾病之作用。緬甸爬鰍性味甘、平。《醫學入門》中稱它能“補中、止泄”。《本草綱目》中記載鰍魚有暖中益氣之功效;對解渴醒酒、利小便、壯陽、收痔都有一定藥效。它對肝炎、小兒盜汗、痔瘡下墜、皮膚瘙癢、跌打損傷、手指疔瘡、陽萎、腹水、乳癰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

美味做法

緬甸爬鰍魚湯緬甸爬鰍魚湯

1、取適量該鰍放在清水中,滴入幾滴植物油,每天除去污水,換入清水,待它排去腸內泥水污物後洗淨入鍋,文火烘乾,研末備用。服時每次取5克,溫開水送下,一月三次。此法對急慢性肝炎都有療效;還可治黃疸、保肝、促使腫脹的肝脾回縮。

2、用活的緬甸爬鰍適量,按上法處理後,與等量的鮮活蝦煮湯食用,可以治療腎虛引起的陽萎。

3、每次取活緬甸爬鰍200克,用花生油煎至透黃,加入適量的水和鹽,煮熟後食用,具有補脾、壯腎和健胃之功效。緬甸爬鰍的粘液內服可治小便不通、熱淋;外用能治白癬與漆瘡(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膚病)。

另外,緬甸爬鰍適合製作泥鰍湯,保健作用非常明顯,已經成為韓國和日本每天必備的桌上佳肴。

庭院養殖

緬甸爬鰍緬甸爬鰍

江蘇省濱海縣部分農戶利用房前屋後的廢棄池塘、低洼地等進行修正、改建,發展庭院養鰍,實踐證明,它具有方法簡單、飼料來源廣、養殖成本低、飼養管理方便等優點,是農民發展家庭副業、致富奔小康的一條好門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庭院養殖爬鰍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鰍池建設 

鰍池宜選擇在地勢較為平坦、通風向陽、進水和排水都比較方便、便於管理的地方,形狀可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以長方形、東西走向較好。鰍池面積因養殖方式及養殖水平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庭院養殖使用的鰍池面積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鰍池可用磚、石等材料砌成,壁頂設壓口,壓口向池內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設有排水口,水管直徑1.5cm左右,同時在池邊設有溢水口1個,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與溢水口套用鐵絲網罩住,以防逃苗。鰍池內可種植一些水草,如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等,以改善水環境,降低水溫,另外,還可在鰍池周圍種植一些葡萄或絲瓜等攀援植物,夏季可以為爬鰍提供遮陽納涼的場所。

二、苗种放養

鰍种放養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徹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施用10kg/畝~15kg/畝的有機肥與無機肥混合物培育水體中的基礎餌料生物。放養的鰍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肌肉豐富、無病無傷、體色鮮亮,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飼料來源、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情況下,規格為體長5cm~7cm的鰍種的放養密度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同時可在鰍池中搭配放養5尾/平方米~8尾/平方米的鯽魚。

三、飼料投餵 

爬鰍為雜食性小型魚類,飼料來源很廣,水蚤、蚯蚓蠅蛆等是爬鰍天然的餌料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投餵米糠、豆餅、豆渣、血粉、麥麩等。爬鰍的攝食量與水溫密切相關,3月的日投餵量為爬鰍總體重的1%,4月~6月的日投餵量為爬鰍總體重的4%,7月~8月的日投餵量為爬鰍總體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餵量為爬鰍總體重的4%。投餵方法是在鰍池中搭建飼料台,將飼料投放在飼料台上,飼料要求新鮮、無污染、無腐爛、無變質,投餵時間一般在上午9時左右,投餵量以爬鰍在3小時~4小時內吃完為準。成鰍期,飼料投餵量應根據天氣情況和爬鰍生長、攝食情況等作出適當調整。殘餌要及時清除。

緬甸爬鰍緬甸爬鰍

四、水質調控

鰍種剛入池時,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後隨著鰍種的生長,逐漸加深水位到應有的深度,平時淺一些,炎熱高溫時可加深一些,並經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天氣悶熱時,池水易缺氧,如發現爬鰍游到水面吐食空氣,應及時添注新水或採取增氧措施。

五、日常管理 

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記;早清塘、早開食、早放養(延長爬鰍生長期);看爬鰍活動和攝食情況、看天氣變化情況、看水質變化情況、看季節變化情況等決定飼料投餵量。

六、病害防治

力爭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潑灑,可以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的發生。要及時清除鰍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

七、捕撈

秋末冬初,水溫降至10℃~15℃,爬鰍攝食量降低,即可進行捕撈。一般多採用排乾池水進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