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漢字]

維[漢字]

維,拼音wéi,總筆畫11畫,簡體部首是糹,除部首外8筆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注音:ㄨㄟˊ

部外筆畫:8

繁體部首:糸

五筆86&98:XWYG

倉頡:VMOG

鄭碼:ZNI

筆順編號:55132411121

四角號碼:20115

UniCode:CJK

[ 首尾分解查字 ]:糹隹(sizhui)  [ 漢字部件構造 ]:糹隹

[ 筆順編號 ]:55132411121

[ 筆順讀寫 ]:折折橫撇豎捺橫橫橫豎橫

演變過程

漢字演變過程

維

漢字釋義

(1) (形聲。字從糸( mì),從隹( zhuī),隹亦聲。“隹”為“錐”聲。“糸”指繩索、繩線。“糸”與“隹”聯合起來表示“從高處一點引出三根以上的繩線到地面,圍成一個空心的錐形體”。本義:作為錐形空間架構的繩線組。引申義:骨幹繩線。主繩。再引申義:拴系。說明:古代的車輿的圓蓋是對北極天空的模擬。車蓋是依靠四根繩索與車輿四角相牽掛的,這四根繩索叫做“四維”。古代的車是對天地的模擬。即車輿的傘形蓋象徵天,方形的車輿象徵大地,車蓋的中心柱子象徵“天地柱”,馬兒象徵天地旋轉的驅動力。在這樣的認識下,古人想像大地的四角也有四根無形的大繩被系總在北極點上。這四根無形的大繩也叫做“四維”)。

(2) 同本義 [cord]。

維,紘也。——《玉篇》

維,車蓋系也。——東漢·許慎《說文》

維,系也。——《廣雅》

斡維焉系。——戰國·屈原《楚辭·天問》

維王之大常。——《周禮·節服氏》。註:“維之以縷。”

居其維首。——《左傳·昭公十年》。疏:“綱也。”

天柱折,地維絕。——《淮南子·天文訓》

(3) 又如:維綱(用以系物和提網的繩。亦指維繫、保持)。

(4) 隅,角落 [corner]。

維,隅也。——《廣雅》

東北為報德之維也。——《淮南子·天文》

(5) 又如:四維(四角)(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管子》);維那(寺院裡地位次於首座的僧職);維岳降神(高山降其神靈)。

(6) 關鍵 [key]。

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後漢書·陳蕃傳》

法令為維綱。——《管子·禁藏》

(7) 又如:維綱(綱紀;法度)。

(8) 幾何學上指空間獨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數,通常的空間有三維,平面或曲面有二維,直線或曲線只有一維 [dimension]。

(9) 網 [net]。

維,網也。——《集韻》

(10) 古地名 [Wei,an ancient place name]。故地在今四川省理縣。

(11) 生物體中的絲狀組織 [fiber]。如:纖維(動、植物體中的絲狀組織)。

〈動〉

(1) 拴;系 [tie up]。

縶之維之,以永今朝。——《詩·小雅·白駒》

諸侯維舟。——《爾雅》。李註:“中央左右相維持者曰維舟。”

牛馬維婁。——《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註:“系馬曰維。”

(2) 又如:維舟(繫船靠岸停泊);維縶(羈絆束縛,強被挽留);維婁(系縛;羈縻);維梢(繫船停泊);維楫(繫船之繩和船槳);維繩(用繩系縛。比喻加以束縛);維結(連結);維城(連線城池以藩衛邦國)。

(3) 思考,計度。通“惟” [think]

維萬世之安。——《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4) 又如:維度(思念;計度)。

(5) 維持;維繫 [hold together]

四方是維。——《詩·小雅·節南山》

(6) 又如:維匡(扶持匡正);維挽(維護,挽救)

(7) 表示判斷,相當於“乃”、“是”、“為” [be]。

進退維谷。——《詩經·大雅·桑柔》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

(8) 又如:維聽(是聽);維恭維敬(畢恭畢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介〉

(1) 由於 [because]。

維子之故。——《詩·鄭風·狡童》

(2) 又如:維是(由於是…)

<連>

(1) 相當於“與” [and]。

賁鼓維鏞。——《詩·大雅·靈台》

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國語》

(2) 同“唯”。獨 [only]

維予與女。——《詩·小雅·谷風》

(3) 又如:維能(唯獨能夠)。

〈助〉

(1) 用於句首,無義。

維以不永傷。——《詩·周南·卷耳》

維昔黃帝,法天則天。——《史記·太史公自序》

維張氏世有顯人。——《靈璧張氏園亭記》

(2) 用於句中,幫助判斷。

我馬維駒。——《詩·小雅·皇皇者華》

我馬維騏

音韻參考

[ 上古音 ]:微部喻四母,jiu?i

[ 平水韻 ]:上平四支·去聲二十七沁

[海南話]:uiz

[ 粵 語 ]:wai4

[ 閩南語 ]:ui5

方言集匯

◎ 粵語:wai4

索引參考

[ 故訓彙纂 ]:1749|1827.3

[ 康熙字典 ]:頁944第25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 維;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944第25

【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說文】車蓋維也。 又【博雅】系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維,系也。【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馬維婁。【注】系馬曰維,系牛曰婁。 又【詩·小雅】四方是維。【周禮·夏官·大司馬】以維邦國。【注】維,猶連結也。 又【儀禮·太射禮】中離維綱。【注】侯有上下綱,其邪制射舌之角為維。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屠維。 又【前漢·賈誼傳】是猶度江河亡維楫。【注】維,所以繫船。 又【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又【淮南子·天文訓】帝張四維,運之以斗。 又【楚辭·天問】乾維焉系。【注】維,綱也。 又【爾雅·釋詁】伊維侯也。【注】發語辭。【韻會】案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訓獨,尚書助辭皆用惟字,詩助辭多用維字,左傳助辭用唯字,論語助辭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從心,思也。維糸,系也。唯從口,專辭也,應辭也。然皆語辭,古書皆通用之。 又地名。【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注】應劭曰:故萊夷維邑。 又姓。【姓氏急就篇】漢維汜,妖巫,卷縣人。 又於恭切,音雍。【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盧維。【釋文】盧音雷。維,於恭反。

考證:〔【楚辭·天問】乾維焉系。【注】維,網也。〕 謹照原文網也改綱也。〔【爾雅·釋詁】維,伊維也。〕 謹照原文改伊維侯也。

拼音是we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