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英文名:meridian theory,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

基本信息

定義

經絡學說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補充了髒象學說的不足,是中藥歸經的又一理論基礎。該學說,即古代經絡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體外之邪可以循經絡內傳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循經絡反映到體表,不同經絡的病變可引發不同的症狀。當某經絡發生病變出現病證,選用某藥能減輕或消除這些病證,即雲該藥歸此經。如足太陽膀胱經主表,為一身之藩籬,風寒邪外客引經後,可引發頭項痛、身痛、肢體關節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風寒濕止痛)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症狀,即雲羌活歸膀胱經。
(一)經絡的概念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是經脈,猶如途徑,是經絡系統的主幹,其特點是縱行分布,位置較深;絡是絡脈,猶如網路,是經脈的分支,其特點是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近來1996年有了現代經絡學說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神經協同模型"。

臨床運用

說明病理變化
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聯絡系統,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可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狀況。
指導辨證歸經
辨證歸經,是指通過辨析患者的症狀、體徵以及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以確定疾病所在的經脈。辨證歸經在經絡學說指導下進行。如頭痛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督脈、足厥陰經有關。這是根據頭部經脈分布特點辨證歸經。臨床上還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繫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如咳嗽、鼻流清涕、胸悶,或胸外上方、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與手太陰肺經有關;脘腹脹滿、脅肋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吞酸等,與足陽明胃經和足厥陰所經有關。
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經絡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選取、針灸方法的選用是針灸治療的兩大關鍵,均依靠經絡學說的指導。針灸臨床通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如《四總穴歌》所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的具體體現。由於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繫,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胃脘痛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絡閉阻、氣血瘀滯,可以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軟組織挫傷在其損傷局部刺絡拔罐等。
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實踐的中醫學理論。其形成與發展,與針灸、推拿療法的套用有著密切關係,故經絡學說也是針灸及推拿的理論核心。中醫臨床治病明辨病變的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靈樞·經別》:“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扁鵲心書》:“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經絡遍布全身,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籍以運行氣血,營養機體,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學說是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與中醫學其他基礎理論互相影響、互為補充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對於經絡實質,迄今還不能從形態學上加以證實。現代對經絡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種手段,從文獻學、形態學、生理學、胚胎髮生學、物理學等各個方面著手,提出了周圍神經相關說、結締組織相關說、特殊結構說、經絡——皮層——內臟相關說、第三平衡系統論、神經體液相關說、經絡實質二重反射說、細胞間信息傳遞說、經絡生物全息論、場論等很多關於經絡實質的假說。

現代經絡學說

經絡的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神經協同模型"
以經絡細胞群為主體的經絡實質的新模型較傳統的延續多年的"神經-體液","神經-內分泌-免疫"假說有許多優勢,它能比較輕鬆,且順其自然地就能解釋清楚"神經-體液假說等"費很大勁和很大週摺也解釋不清的"簡單"經絡現象.而若將現代,精緻,實體,單純,單一的"經絡細胞社會模型",用於傳統古代(古典)的,粗糙,樸素,巨觀,整體,概括,模糊,不精細的"經絡"恐又有失偏倚,失去中醫的整體性特徵.故又將傳統的機體三種調節的另二種,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補充,綜合加入"經絡的細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醫的整體性.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體(全面)和概括性的經絡"細胞群-神經-體液多系統協同模型"或"細胞社會-縫隙-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多系統協同說","細胞-縫隙-結締組織-血管-淋巴-體液(內分泌-免疫)-神經多元系統協同假說"等。

發展簡史

近代經絡創新簡史表

經絡學說經絡學說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先後進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兩個國家級經絡攀登計畫項目,研究從現象逐漸深入到本質,課題圍繞著循經感傳的機理、經脈臟腑相關和經脈線的理化特性三個方面展開,形成了若干個假說:
1996年鄧宇等“分形分維的經絡形態及解剖結構”(非間隙經絡,細胞充填的非管經絡)
分形"細胞群-自身調節-體液-神經"學說,細胞社會學經絡.
1996年張聲閎“間隙維”經絡(出錯)
1995
·神經論:認為循經感傳是神經元之間興奮傳遞的結果。1995年?
·體液論:認為中醫經絡中的氣血指人體中的各種體液,經絡是體液運行的通道,體液運動刺激神經產生循經感傳。
·能量論:認為經絡是某種物理能量與信息的傳輸渠道。
孟競璧(同位素示蹤)
1992年,中國曾邦哲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與系統醫學模型等。
1985年,法國deVernejoulP同位素示蹤顯像方法;另外,法國Niboyet對皮膚電研究
1984年,謝浩然,人體經絡間隙結構解剖觀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測定儀研究經絡。
1980年張保真等採用的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經絡第三平衡系統
19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
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觀察,循經感傳線上的溫度變化
1970年,法國J.Borsarello使用紅外熱像方法進行經絡研究。
1956年Nogierop對中國耳針穴點陣圖譜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導絡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導點”,“良導絡”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關於經絡的假說
1950年,日本長濱善夫報導了循經感傳現象。
關於中醫經絡的科學論證[修正稿]ele經絡產生至今,兩千年的醫療實踐以及近幾十年的各種醫學研究實驗,都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而唯獨在人體解剖中沒有發現被公認的特殊的經絡物質.那么我們應當說經絡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經絡是一種人體已有物質的未知的特性.基於此觀點,我做了如下論證.
一,全新的視角度
1,經絡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經絡現象也是通過肌細胞的生物電變化實現的,因此應當認定經絡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性質.
2,經絡都是處於兩條血管之間,經絡應當與血管的影響有關,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經絡現象明顯,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經絡現象不明顯,進食前後,進食不同的食物,也會使經絡現象發生變化,經絡應當與血液的性質有關.
4,很多自然現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環繞恆星鏇轉,電子環繞原子核鏇轉,同理兩條河流之間的土壤形成山脈,那么兩條血管之間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條特殊的山脈-----經絡
5,山峰位於兩條大河之間幾條支流的源頭交匯處,人體的穴位是否也在兩大血管之間的幾條支血管的末端交匯處呢.
6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條大血管,人體是立體的,兩條血管與它們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後三條經絡,三條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條經絡,而人體的單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條經絡,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
7,經絡線上有幾處急轉折,我解釋為兩條血管與另外兩條血管發生了交叉,經絡線也就發生轉折,這是任何一種經絡是由特殊物質構成的學說,都無法解釋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脈構成一張網,山脈網鑲嵌在河流網之間,人體的經絡也不是幾條簡單的直線,每條經線還會分出許多支叉,大的支叉又會分出許多小叉,人體上所有的經線也構成一張網,這張網應當鑲嵌在血管網之間,它們的關係應當同山脈與河流的關係相似.血液的性質,血管的通暢狀態,會影響著經絡,反之,經絡的變化也會影響著血液和血管,
9,因為本人沒有見到過完整的經絡解剖圖,不能保證經絡傳導只此一種,在肌肉和血管的斷處也可能藉助於神經傳遞一下.
10,我們不能通過解剖來證明電路里存在著電流,是否可以說,經絡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為人體死亡和離體的組織相同的是失去了活著的血液的影響,失去了血液的影響,經絡已經消失了,又怎么能通過解剖來發現呢。
二,現代科學的論證
1,生理學中寫明,蛋白質,胺基酸在血液鹼性時顯負電性,在血液呈酸性時顯正電性,健康人體的血液為弱鹼性.我認為,當蛋白質等顯負電性時,它們的負電性會吸引中和血液中鹽的正離子,排斥鹽的負離子,這些被排斥的負離子,一部分會中和掉紅細胞外邊所吸附的部分正離子,使紅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外的正離子數,,使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負離子,在血液壓力的作用下進入血管壁內,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大於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使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整條血管顯負電性.
兩條顯負電性的血管,會使兩血管之間其它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靠攏於兩血管,,而使兩血管的中間部分形成一條肌細胞內負離子的數量大於細胞外細胞間液正離子的數量.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一條線,這條線上的肌細胞內外之間,處於一種正負離子的弱平衡狀態
2,有實驗,敲擊經絡線上發出的聲音比敲擊敲擊其兩側發出的聲音響,這正好證明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流向兩側血管,經絡線上形成空洞的結果..
3,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動靜脈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動性,這恰好證明了上述論證中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的正確性.這種血管平滑肌細胞內外正負離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動性的原因.
如果說血壓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負離子滲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顯負電性,那么血壓也同樣會使血液中的負離子進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體顯負電性,只是由於大血管中的血壓較低,進入血管壁中的負離子較少,大血管肌細胞內外之間正負離子數量的差距較小,細胞內外之間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產生動作電位而已.
毛細血管沒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們已經證明了紅血球顯負電性.毛細血管也就顯負電性.到此我們完整的證明了整條血管顯負電性的科學原理.
4,如果說血管的作用是運輸和容納血液,則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細胞整體顯負電性,那么它對外形成經絡,對內排斥紅細胞,使紅細胞處於一種懸浮狀態.另外它還會吸引血液中的正離子,使之匯集於血管內壁,使紅血球保持自身的負電性.
經絡學說經絡學說
5,當人體的血液鹼性逐漸降低,經絡線上以匯集到兩側血管的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隨之逐漸回到經絡線附近.這時的經絡現象也就不明顯了.而當人體裡血液的鹼性增強時,血液中的蛋白質等的負電性也會增強,紅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的負電性也會增強,也就是整條血管的負電性增強,則兩條血管之間的經絡線也就更明顯了.
6,當金屬針刺入經絡線時,金屬針的自由電子,中和了經絡線上肌細胞間液的本來很少的正離子,破壞了本來很弱的肌細胞內外的正負離子平衡,使針刺處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後,肌細胞內湧出的負離子,又中和了其兩側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使它們也產生動作電位,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又影響其相鄰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如此下去,向針刺處的兩端發展,進而使整條經絡產生動作電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經絡產生動作電位.這就是經絡現象.當經絡線上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時,它也會使其兩側至兩血管間的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這些在血管附近產生動作電位的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又會吸引血管平滑肌細胞間液中的正離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邊,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時血管平滑肌細胞因其細胞間液的正離子的減少,其肌細胞的內外平衡被破壞,使之產生動作電位,致使血管發生收縮和後來的舒張,進而改善了血管的輸送血液的效果.當人體的血管運輸血液的功能增強了,人體的各個髒噐以及其它組織的功能也同時得到了改善,這就是經絡治病的原理.
7,當人的生命死亡之後,紅細胞的負電性消失,血管壁肌細胞的負電性也隨之消失,由經絡線上靠攏到血管兩側的細胞間液的正離子也就回到了經絡附近,這時經絡線上肌細胞的內外的正負離子相等了,經絡線也就消失了,人體死亡經絡線消失,因此離體的解剖是不能證明經絡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經末梢處的細胞產生動作電位,其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些正離子的移動,使人感受到了疼痛.當經絡現象產生時,經絡線上肌細胞中湧出的負離子會固定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致使神經末梢處的負離子,不能拉動神經纖維中的正離子,這正是針灸能夠止痛和麻醉的科學原理.
也有人在經絡線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質,這些物質只是經絡現象造成了肌細胞的一些變化.經絡現象越強烈的地方,其變化越明顯,它們是經絡現象產生的結果,不是經絡現象產生的原因.
通過上述對中醫經絡的證明,我們發現了一個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細胞的內外離子數是不同的,在經絡線上,肌細胞內部的負離子數大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在血管附近肌細胞內的負離子數少於肌細胞間液的正離子數,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如同山脈一樣,山脊處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處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紅細胞整體顯負電性,血管平滑肌整體顯負電性.
10,我還認為,人體的神經細胞啟動肌細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經絡線上進行的,因為只有在經絡線上神經細胞才會以最小的力,啟動肌細胞工作.這也是人們曾經誤將神經解釋為經絡的一個原因.而同一經絡線上的不同穴位與不同的神經末梢共處,因此針刺不同的穴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說當人體經絡現象不強烈的時候,針刺相關器官神經末梢處的穴位,治病效果才會更好.
11,人們順著山脈的正脊處行走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處再順著山脈的方向行走,就比較困難,因為會受到山樑阻擋.有科學家實驗,經絡線上兩點之間的電阻比經絡線兩側的兩點之間的電阻低,我們可否認為在經絡線兩側兩點之間的電流流動,需要克服血管周圍的多餘的正離子的影響,因此電阻比較大,而經絡線上的正離子比較少,電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單純是血管的物理影響,總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經絡線上是應當不會有較大的血管的.
12,在經絡線上注入鹽溶液,鹽溶液沿經絡方向流動,是因為經絡線上肌細胞顯負電性,負電性的肌細胞的吸引造成鹽溶液的流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