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範疇

經濟範疇

客觀存在的經濟關係的理論表現。它是反映某種社會生產關係的本質的概念,是從現實的經濟關係中抽象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得到的關於社會經濟現象的感性認識,經過科學的抽象,提高到理性認識,而形成經濟範疇。經濟範疇同普通的經濟概念不同,後者只是反映某些個別的經濟現象或經濟過程,經濟範疇則是反映大量出現的經濟現象或經濟過程。

經濟範疇

正文

現實的生產關係總是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所以除了少數反映生產一般的經濟範疇以外,大多數經濟範疇不是永恆的,而是同它所表現的生產關係一樣,在發展變化著的。
按照適用時間和範圍,經濟範疇可以分為四類:①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的最一般的經濟範疇,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②存在於幾個社會形態的共有經濟範疇,如商品價值貨幣、剩餘勞動等。它們反映在幾個社會中共同存在的某種經濟現象的一般本質。③只存在於某一種社會形態的特殊經濟範疇,例如,資本剩餘價值等,它們體現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關係。④只存在於某一種社會經濟形態的一個特定階段的經濟範疇,如存在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平均利潤,存在於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壟斷利潤金融資本等。
按照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認識深入程度的不同,經濟範疇又可分為兩類:①通過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外表的形式上的聯繫反映其本質的經濟範疇,如價格利潤等。②不通過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外表的形式上的聯繫,直接反映其更深刻的內在聯繫和本質的經濟範疇,如價值、剩餘價值等。價值範疇是理解價格範疇的關鍵,剩餘價值範疇是理解利潤範疇的關鍵。對更深層的經濟範疇的研究可以成為對表層的經濟範疇作科學解釋的基礎。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從社會經濟關係上來考察的生產力的範疇,如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等,也屬於經濟範疇。
經濟範疇既是認識社會生產關係的結果,也是進一步認識社會生產關係的工具。科學的經濟範疇,能夠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社會的生產關係。人們可以通過已經掌握的經濟範疇,繼續研究那些還沒有認識清楚的社會經濟現象,創立新的經濟範疇或給舊的經濟範疇以新的內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經濟範疇的深入研究,便於不斷地從理論上掌握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從而有助於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